文章千古应凭我 道光年间,在河州至兰州的崎岖山路中,一位中年读书人,正骑马负笈匆匆赶路。遥望渐渐远去的故乡,书生思绪激烈,竟全然不顾头顶朔风,马踏琼雪,吟起诗来:"生本粗才宜跋涉,宵余清心惯吟哦。文章千古应凭我,钟鼎百年须任他"(《赴都起程日途中作》)。反映了对这次入京应试的吉凶未卜。不料此次却金榜题名,遂成为做官颇有政声,属文才思敏捷的近代陇上诗人。此人就是张和。 生平和著述 张和(1799——1861),字理堂,甘肃河州(今临夏)人,大概在嘉庆十一年(1831年)乡试中举。以后屡试不第,仕途厄塞,过了"潦倒名场二十春"的寂寞生涯。这二十个春秋,正值诗人的盛年,为了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般都追求的科举入宦道路,他或"森森万卷书,浩浩涉烟海"埋头苦读,纵观上下古今,以激发志气;或访古探幽,登高涉水,遍览山川名胜,以开拓心胸。从诗篇看,这段时间诗人的心情经常陷于矛盾之中。有时随遇而安,抱着一种听任命运摆布的无所谓态度: 春花艳韶景,秋英傲霜天。开落各有时,谁能易后先。 物生不自主,造化何所偏。早荣非有意,晚成亦自然。 岂不殊缓急,枉佩韦舆弦。所以古君子,随遇以求安。 (《励志》其一) 有时作者又为仕途不达,前路茫茫而焦灼求索: 朝登积石山,言寻导河处。洪波日夜流,迷津何日渡。 昆仑不可升,星海郁烟雾。天上有真源,吾力欲沿溯。 四顾杳无人,孰与赋同路。循流而前趋,勿为歧途误。 (《励志》其四) 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张和进士登第,大喜所望,"潦倒名场二十春,今朝昂首望枫宸;谁言大器成偏晚,恰有斜阳照倍新。"(《春闱报捷》),曾一气呵成七律五首。中进士后,张和历任直隶成安、湖南东安、山东安津,京畿大兴等知县,均有政声。咸丰四年(1954年)秋,由大兴县知事迁任在涿州知州,涿州是北京南部的门户,"为十八省通衢,繁难旧称第一。"张和所接任的州政确实是一副烂摊子:"兵差络绎,帑藏支绌,供亿维艰……旱蝗频告,黎庶困穷。"(《绍香堂诗抄》自序)但张和却不"食禄安居,坐享庸福。于是激昂慷慨,不畏辛苦,不甘因循。每事皆以身自历,不假手他人。"疏河道,治水患;黜贪吏,理财税;审积案,开冤狱。虽"寝食俱废,而精神益奋习之。"正是由于张和在任上能体察民情,居官清廉,以致到咸丰九年告病归里时,涿州"僚友士民殷勤依恋,犹冀重来。"在回乡后第二年(1861年)便因病谢世,终年六十二岁。 张和未仕前家居时所做的诗由他自己辑在《绍香堂诗草》,于咸丰三年(1853年)刻版印行,在涿州时,张和胸有所触,曰占成句,数年间得古近体诗一百余首,在因病至仕前,厘订为《绍香堂诗钞》并作自序。除上述两种集子外,张和作品还有《鸿雪集》《鸿雪续集》,共存诗三百九十三首,皆其出仕后行旅宦游之作。另外还著有《殉难纪略》,访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四十三起义军攻克河州城时死难的"忠孝节烈"事迹。还辑有《河州乡贤逸诗》一卷,内收王竑《休庵集》、马应龙《诗集》和朱家仕《破尘草》三种。 百年来了解张和及其作品者鲜寡,但论者却自有评价。与张和同时代的山东文士丛坛,认为张诗"下笔有奇气焉,解衣磅礴,耿耿元精。读之但觉古趣盎然,流溢墨楮,感物遣怀,情深语挚,弥耐咀味,唐贤之流风余韵存焉。"(《鸿雪集》山左丛坛序)近人称张和诗"和平庄雅,清丽芊眠,有一种俊秀之气、真挚之情,流溢行间,评者谓足以传世行远。"(路志宵等:《甘肃近代诗人小传》)笔者认为张和诗既然在陇上自成一家,就应当发掘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坠玉遗珠重现光芒于隆昌之世,也希望因此引起青年一代敬恭桑梓爱好古典诗歌的热情。 张和的诗内容丰富,举凡咏史、旅次、山水、酬友、吊古、时政、风俗、述怀、时令等无不涉及。本文仅就作者关于时政、咏史、状景三方面的部分诗,作一绍评,谨望有识者指正。 谁作霖雨济群生 历代进步诗人,对社会问题反映极为敏感。张和生活的时代是十九世纪中叶,要求改革现状和抵御外侮成为当时社会最激进的思想。然而社会的上层却仍然麻木的平静中欢庆升平,一切都在无声无息地腐烂,一切都走向无可救药的崩毁。同时代的思想家兼诗人龚自珍以他闪电般地敏锐和尖利的笔锋表示了对黑暗政治的愤慨和改革现状的希望:"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张和的思想当然远不及定庵那样激进光亮,但也不是麻木不仁,自甘沉沦,他已经对社会的腐烂有了认识。请看这首古体诗《少年行》 长安市上少年子,秋月春花乐未已。凌晨振衣晚归 来,红尘逐队暗天地。报国谋事两回荒,日日纵游粉黛 场。珊瑚一鞭惊掣电,街头喜听赞骊黄。兴来高唱莫愁 曲,同伴轻薄断复续。风前翩翩独立叶,自道丰神人如 玉。 君不见松柏苍翠竹清修,才知秾华不耐秋。终军弱 冠系南越,荡子几曾封公侯。又不闻宋代窦吕称邦彦, 古往今来人共羡。宰相须用读书人,状元曾是渴睡汉。 长安暗喻京师,即清朝都城北京。那班八旗公子、纨绔少年,春夏秋冬迷恋于声色狗马。他们或者寻花问柳,沉溺于粉黛之场;或者飞甩镶着珊瑚的马鞭,在大街小巷纵马逐尘;或者轻歌曼舞,陶醉在灯红酒绿之中。纵欲无度使得形骸空如蛇皮,却还孤芳自赏,认为"丰神如玉"。什么国家兴亡,什么个人的成才,全然抛到九霄八荒之外。诗的前半部分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贵族子弟荒淫放荡的丑行。后半首则含有规劝之意。"终军弱冠系南越"一典出自《汉书·艺文志》。终军,西汉济南人,少好学,十八岁选为博士子弟。汉武帝曾派终军往说南越(今两广地区)王入朝。临行时终军自请"愿授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即至,南越王愿举国内属。军死时年二十余,世称"终童"。"宋代窦吕称邦彦",《宋史》无有窦吕之名,不知典自何处。"邦彦"谓国之杰秀,《诗·郑风·羔裘》就有"彼其之子,歌之彦兮"之句。这是说繁花奇葩虽然艳丽一时,但一遇秋霜就会凋落败尽,只有经过严寒酷暑考验的松柏翠竹才会永远苍绿清修;终军窦吕等人,虽然年少,但能为国立功,因此名垂史册,后人敬羡。又何曾有过浪荡公子以勋业赢得封侯的?执掌国家万机的宰相非读书人不可,但并不是每个识字人都 可以担当大任的,状元郎中不乏草包之流。 另一首以《苦旱》为题的古体诗,乍看纯粹写自然灾害: 白日黄尘气灼灼,连旬苦旱魃为虐。万里长天无片 云,我心惮暑心如熏。安得常山山人鞭,雷更呵电, 指挥晴空飞石燕。安能白昼上天决银河,甘霖大沛乐 如何?夕日西山起薄雾,须臾风卷晴光露。农民引领 竞相望,旱甚大在焚巫尪。烁石流金苗已槁,犹向苍 苍默祈祷。南亩妇子皆吞声,谁作霖雨济群生。呜呼! 谁作霖雨济群生。 魃,神话中的旱神。《神异经·南荒经》中说"南方有人,长三二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常山,即恒山,因避汉文帝刘恒讳而称焉。传说常山有呼风唤雨的山人。石燕,形状如燕的石块,出湖南零陵,传说遇风雨即飞,雨止还化为石。唐朝许浑诗中就有"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之句。巫尪,古代祈雨女巫,《左传》僖公二一年有"夏大旱,公俗焚巫尪"的记载。连用"魃""常山山人""石燕""巫尪"等典故,写旱情的严重,似乎别无他意。但是,任何作品如无言外之意,则味同嚼蜡。"农民引领竞相望,旱甚不在焚巫尪";南亩妇子皆吞声,谁作霖雨济群生。"语涉双关,寓意深远,不仅呼唤天降甘霖,而且在呐喊人间不平。 这类针砭时俗流弊、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在张和诗中虽然篇幅不多,但表达了他对社会上层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另外,从张和关于妇女题材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具有一定的民主性思想。如当闻知一位朋友收了女弟子,甚觉高兴:"墨花香处粉花香,问字清声绕书堂;愧杀三千桃李树,甘将衣钵让红妆。"(《闻张琴堂子收女弟子》),他认为只要认真学习,收学生不必重男轻女,应当"同沾化雨有星娥"。 千载芳型付史官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咏史诗,历来是诗苑中一株惹人注目的鲜花。唐宋各大家,明清诸诗人,大都有许多历史题材的篇章。咏史诗往往别有寄托,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语不多而情无限。张和的咏诗诗题材丰富,篇什众多,借古人的酒杯,烧自己的磊块,把个人的愤激之情,嫉邪之感,从臧否历史人物的诗歌中曲折表达了出来。如以岳飞为题材的七律《岳忠武庙》: 荒城客到便凄然,庙貌巍巍夕照边。南渡偏安忘讨 贼,东窗设计为承天。十年空抱两宫恨,三字能将百战 捐?铁犯盈阶跪何益,长城自坏惜当年。 这首诗一看就知道它已远远超过了咏史诗的范围,而把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现实。诗人感慨岳飞的千古冤狱,痛恨"南渡偏安"而"东窗设计"的昏君奸臣,对自坏长城表示出极大的不安和痛惜。这首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后,只要我们联想到当时坚决抵抗英国侵略的爱国将领林则徐、邓廷桢受到穆彰柯、琦善之流诋毁而被道光谪发伊犁的史实,就不难理解这首诗取材于历史,着眼于现实的寄托之所在了。 又如《过蔺相如墓》: 秦王贪猛如狼虎,一璧肯与城十五。章台指瑕发冲 冠,完璧竟能归赵主。如何老眼廉将军,不识英雄反羞 伍。当年荐士无缪贤,谁知此才真难睹,风雨荒凉问墓 门,熊熊壮士气千古。 这首诗先用"贪猛如狼虎"五字,形象地刻画了秦王的贪婪强横。接着歌颂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凛然的爱国精神。又以委婉的态度批评了廉颇"不识英雄"的缺点。最后 强调了发现蔺相如这个"千里马"的伯乐缪贤的重要作用。一首小诗,一气评价了秦王、蔺相如、廉颇、缪贤四个历史人物,辞藻朴素,义理深邃,褒贬极有分寸,读来沁人心脾。 张和的咏史诗,有时以史论的笔法,夹叙夹议,有时以史实铸诗句,评论是非功过。如吊古诗《纪公祠》: 一夜荥阳鼙鼓起,东门二千出女子。食尽力竭计已 穷,汉家事业今已矣。将军义烈甘杀身,诳楚愿为大王 死。黄屋左纛夜出城,不畏丹焰永帝祉。如何终数三杰 功,盖代勋劳竟不齿。飘零祠宇吊忠魂,独对斜阳深仰 止。 纪信在楚汉相争时,为刘邦部将。当刘邦在荥阳陷于项羽的重围之中无法突围时,纪信挺身而出,佯扮刘邦出城求降,刘邦乘机逃脱。项羽大怒,立即杀斩纪信。但是历史上人们念念不忘的只是"兴汉三杰"张良、韩信和萧何的功劳,而对纪信却忘得净光。这首诗史实有证,文采可观,确实做到了把"文"和"史"冶为一炉。 又如"女娲亡国论",在我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但张和却说:"漫把西施认祸胎,馆娃宫殿总成灰。君王若弃妾颜色,争信越兵终不来"(《西施刀》)。否定了"西施亡吴"的旧说。 张和还以十分敬仰的心情歌颂了为国捐躯的爱国英雄朱贵父子。朱贵,字黼堂,甘肃河州人,祖籍江南上元,由武生入循化营,历任游击、参将等职,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国侵略军进犯浙东,清政府简拔朱贵任金华协副将。战况十分紧急时刻,朱贵"慷慨自任,率仲子昭南、季子共南抵浙。"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四日(1842年3月15日),鸦片战争时期最激烈的战斗在浙江慈溪大宝山展开,朱贵父子勇敢杀敌,共死疆场,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气概。朱贵和张和是同乡好友,他们有着陇上把酒,燕台赏月的深厚情谊。当烈士灵柩扶回河州时,"万户冠裳迎远道,一时妇孺叹深霄",家乡人民纷纷出门吊念。张和目睹这"哀声直接浙江潮"的悲壮场面,追忆昔日的友情,一气写下四首挽诗,兹其一、三两首: 茫茫海上肆妖风,传檄难收荡寇勋。已把弓声惊霹 雳,谁将戈势会风云。山边大宝飞尘暗,阵卷灵旗落日 曛。马后无人马前贼,臣心到底不随群。 九原膝下尚承欢,如此佳儿见亦难。仕宦功名高战 伐,死生父子总团圆。一腔热血流寰宇,千载芳型付史 官。多少英雄期马革,裹马争得几人看。 这是一曲悲壮的颂歌。读了此诗,怎能不使人对爱国英烈肃然起敬呢? 箧中诗贮陇山云 张和从三十二岁中举后,几番赴京会试;中进士后又出仕外省,鸿爪遍及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总要留下一些山水景物诗。因此,他把自己诗集称为"鸿雪集"。也许是由于祖国的壮丽河山陶冶了作者的胸怀,张和诗中写得较多也较为出色的,是那些写景述怀,怀物遣兴的篇章。 从来景物大都以山川为境,山川则以诗为情。名山遇赋客,犹如异士逢知己,一入品题,则情貌都尽。张和景物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能在尺幅中再现万里河山的锦绣画面。如《瓦亭峡》: 万壑雷声日夜同,新秋匹马任东西。山从断处云还 续,水到穷时路渐通。修竹亭亭茅屋雨,平桥习习酒旗 风。终朝愁绝羊肠道,十里犹闻浪吼空。 又如《风岭晓行》: 破晓穿林上,层岩曲径宽。清钟沉古刹,残月挂征鞍。路转天门险,风生涧水寒。 烟光环足下,俯首万山看。 张和景物诗往往含而不露,其寄托在可言可不言之间,言在此而意在彼,思致微渺,咀之味长。请读这首《山行》 万壑泉声响似雷,连云石磴郁崔嵬。穿林已觉魂销尽,又报前山雨忽来。 从字面看,它取语甚实,表现山路崎岖,旅程艰险。但要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味中有味,即哲理般地表达了诗人对艰难人生的思考。 张和景物诗还能做到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下面是《略阳道中夜行》: 无数长亭接短亭,鸡鸣声里客曾经。半轮月映千峰 台,孤艇灯摇两岸青。石踞当途疑虎豹,河流贯耳似雷 霆。挥鞭马上醒残梦,危磴高临几点星。 宵夜行路,山道崎岖,本感寂寞,月映山色,愈益清冷。但能听到鸡鸣,看见灯亮,便一扫寂冷。 他热爱大自然,邑政之暇,喜欢徜徉山水。写景笔锋细腻亲切,色调明丽。写春色《春园杂兴》就体现这种风格:"日映明窗度影迟,自磨螺墨写乌丝。呼童不许开帘看,恐有杨花落砚池。"虽在室内画春,但室外风光已经扑窗而来。接着写赏春:"清波鱼跃见真机,掠水双双燕子飞。闲坐池边人意倦,不知花落点春衣。"在诗人笔下,清波、游鱼、燕子、落红无不富有生机,蕴含情趣,把人们的心引向韵格流丽的诗情画意之中。 唐代李贺有"有酒唯浇赵州土"的诗句,近人张大千也有"看山还是故乡青"的名言。看来,乡愁之情人皆有之。张和在一首酬唱诗中称自己"箧中诗贮陇山云",这的确是发自肺腑的衷情。他的景物诗确实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炽爱。有次他路过河南,朋友邀他到函谷观赏牡丹,他当即赋诗:"我家陇上饶花草,绝胜尤擅牡丹好。此时正值赏花时,游人处处眼争饱。"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还表现为对黄河的深情:"片帆风送绿波春,回首烟云隔陇秦。我是黄河源上客,临流如见故乡人。"(《孟津渡河》),他写松鸣岩景色的《松岩叠翠》更为许多人所熟识: 叠嶂层峦看不明,万松积翠锁峥嵘。楼台偶露林间 影,风雨时听树杪声。羌笛遥传边曲古,雪山寒接暮云 横。登临应有孙登啸,半岭斜阳鸾凤鸣。 这两首绝句和律诗,不事华藻,感情质朴,韵格圆熟,体气醇雅,堪称诗中上品。 当然,张和毕竟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作品内容的社会性不够广阔,大量诗篇反映经历和抱负,象"日拥书城务索奇,丹黄点窜笑吾痴。案头尚有凝尘卷,安石文章魏武诗"之类反映读书生活的诗尤多。但是张和能严格遵循"文章千古应凭我"的创作态度,刻意求新,使其诗在艺术上不无特色。总起来看,其古体言之有物,平实清新;近体注意琢炼,句格精巧。所以,前人谓情深语挚,篇章恢阔,有唐贤风韵;近人称和平庄雅、清丽芊眠,能传世行远,都是平正的议论。 原载1984年第2期《临夏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