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的高科技产品,似乎让人们触碰到了未来的尾巴,你心中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愿醒。" 3D虚拟现实头盔一直是游戏宅进入理想乡的想梦道具。殊不知十几年间列强们金融大战,硝烟狼腾,你方唱罢我登场,科技的争霸战已经打足了一轮又一轮。如今那些个等着玩具的孩子们都已长大。他们之中有些进入了那些梦想企业的中高层,并终于明白孩子的玩具不过是大人战争下的副产品。三星崛起,苹果上位,诺基亚轰然倒下,曾仙风道骨的索尼王国正苦苦支撑。 就是在这样的战况下,2012游戏展迎来了HMZ-T2虚拟现实头盔。下巴扎满胡茬的大叔们,那些年曾和许多他/她/他们一起一起遥想过的未来,如今终于化作一块330克的精致聚乙烯握在手中。虽然尚未插管入脑瞬间黑客帝国,不过也为大家有生之年带来了一丝期待。 其实真相远不止如此。关于更多的虚拟现实,你也许也听说过即将上市的Google Glass,但未必知道Docomo早在2010年就展出过一款名为AR Walker的头戴式AGPS眼镜、还有Sony在同年就开始的"Aided-Eye"人机互动项目 。 作为上世纪一系列伟大科技概念的权威展望,《星际迷航》首播距今已44年。在这足以进化一代文明的半个世纪之久里,其实无论全息视觉还是虚拟触觉之类的技术都早已走出了传说。初音演唱会的全息已有手把手视频教程,3D打印机已降价至300刀一台,iPhone的360度全景摄像头推出两个月后就有了淘宝批发……人类向着虚拟现实世界迈出的步子也许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大刀阔斧。 硬件之战 微软Kinect一举成为人类历史上销售最快的电子产品后,人机互动这个词就跟超女一样一夜红了。 无论是Google还是Sony,其推出头戴式设备的目的都绝不仅仅在于提高视觉体验。 Google琢摸着把视频同步传送功能集成那片2厘米不到的小塑料里,并且在Google+的"环聊"上毫不掩饰的推出了个人电视台功能,吓得Ustream当下就勒紧了裤腰带。而Sony则将对物体和人脸的识别作为开发重心,着眼于实现七龙珠中那美克星人的"战斗力侦测镜"功能。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经典笑话:美国孩子都想要一套紧身衣红内裤,而日本孩子个个都想钻进高达。 相对于这些概念,头戴式在游戏上的应用就显得小众得多了。但无论对于Sony、Google还是任天堂来说,头部动作感应和全视角3D引擎的配合几乎已经是煮熟的米饭,端上桌不过是时间和成本问题罢了。 OLED价格尚高,Sony的HMZ是供应高端小众市场的权宜之策;Google Glass箭在弦上,恐怕根本没打算带日商一起玩儿;而任天堂一如既往的米饭加咸菜——怎么便宜怎么卖的路线,Wii U卖的那个如火如荼。眼镜算什么?你永远不知道过两年什么更便宜更好玩儿。 软件之争 配合着设备的升级,虚拟现实的软件之争也无声进行着。 SQUARE-ENIX的CTO桥本善久在今年6月的E3上公布了他们的新"夜光"引擎,这款几乎是携日本游戏界骄傲一战的引擎和其技术宣传片《Agni"s philosophy》一样,都充满孤注一掷的味道。宣传片光贴图材质的筛选就长达三个月之久,多年的开发浓缩入4分钟的视频内,可谓呕心沥血。为的就是吼上一句:论美工,吾廉颇未老。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这段技术DEMO在Youtube四个月内250万的点阅量几乎是FFV13宣传片三年间的累积点阅总和。 方块社近年来毁誉参半,我们都还记得当年发疯似地花掉1亿3千5百万美元,几乎请光世界顶级CG师做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的版口,画面质量在当时几乎吓哭好莱坞明星们。后来坂口因这笔损失引咎,而SQUARE也最终与ENIX合并。 但无论当年的坂口还是今天的桥本,都还走在那条一如既往的视觉即吾命的道路上没回过头,谁又说这不爷们呢。至少在夜光引擎能对真实场景和光线几乎原封不动的数字再现的今天,它在虚拟视觉设备上的大展拳脚指日可待。 而说到技术,美国人的胸肌从来就没软过。 一直以昂贵著称的虚幻引擎,领着欧美一众豪杰厂商,颇不把日本放在眼里许多年,就算你不熟《虚拟竞技场》,至少也在地铁上看过《天堂II》的广告。行云流水的光线渲染和它引擎的算法一样漂亮地让人合不拢嘴。 虚幻作为一个引擎商人,早就赚的满盆满钵,并由此小眼睛瞟得比别人都远。在iPhone还没特别疯的2010年,它就开放其UDK作为iOS的免费开发套件,提前打开未来的游戏移动终端市场。即将推出的虚幻4更进一步废弃了虚幻脚本、开放更大众的C++作为基础语言。其推广使用群之心司马若昭。 技术产品化,长"业"路漫漫 研发过程中,技术产品化的过程尤为漫长。 现在提到AR(扩展现实),我们都能想起那个黑色的方块卡片上舞蹈的小初音。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索尼科研副所长历本纯一第一次把一只3D的招财猫从纸上的黑色方块招出来是1996年的事,那之后的整整十年过去,第一款利用其技术的名为《Eye of Judgement》的AR卡牌游戏才在PS3上发售。 技术不能立马变成钱,但研发部门人人都要吃饭花钱。开发之路漫长而艰辛,很多厂商受不住内伤把经费一减再减,割肉充饥,结果可想而知。 三星可算是在研发上财大气粗的主顾之一,每年30%的利润换来今天全亚洲最大的产品研发中心。不知是否是借此的光,全球产品设计展上前几名总少不了韩国人的影子。三星也一跃与苹果并肩,可谓设计研发界的暴发户。 SONY在东京品川区的研发中心相对来说就显得冷清许多。其实很容易理解SONY的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大多数人不愿意为宇宙飞船的升空捐款,却很容易掏腰包为儿子买下变形金刚塑料模型,那怕那是个来自越南工厂的劣质玩具,跟高科技没有半毛钱关系。 科技是个远比你想象中更不容易赚钱的东西,包装不漂亮、手感不好、不对口味、不感人——每一个客户皱眉都有可能把你的公司推向万丈深渊。 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 也许在未来几年,你就能看到美国大街手持iPhone的小姑娘小伙子们在额头上架着Google Glass(其实更像希腊人的头环)边走边唱,而另一边的Youtube上则有无数人同步欣赏他们的视野。他们可以叫出每一个奇怪商品的名字、产地,认出某个他们从未见过的人,甚至同步翻译一份外语报纸。 而日本的少年们则在家里的草垫上顶着相对沉甸甸的头套盘腿而坐,时而左顾右盼时而又哭又笑,他也许正和某个世界另一头的小勇士一起屠龙,而隔壁做菜的妈妈却永远无法知道。 你也许会羡慕、嫉妒,会在微博上跟着转发现在的孩子不该这么早接触电子产品,并支持新的未成年人电子限令。但你一定会悄悄攒钱买下一部这样的头戴设备,并发现隔断人类通讯的高墙又崩塌了一座,全世界几乎都要挤入你不足1500克的大脑中,而你却再也离不开它们了。 未来也许和我们想象的有些不一样,也总是这样。你可以拿起《铳梦》回味一番那个后世界幻想,但即使不那样做,一个虽然没有机油味,却仍旧有些寂寞的未来也已经悄悄随着黎明铺满你的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