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第二季度PC市场销量相比去年同期下滑9.5%,总计6840万台;IDC的数据则为11.8%(不含平板),总计6610万台。而与此同时,第二季度iPhone的销量却高达6100万台。也就是说,所有PC厂商加起来,才刚刚够得上一家智能手机厂商的销量。 次年,著名的科技界评论人莫博士(Walt Mossberg)就在他的一篇专栏中这样写到:「PC已经变成了数字生活中的"家具"」,而那一年正是PC衰败论最流行的时期。大量的行业分析师和投资者都看衰PC市场,认为PC正在边缘化,已是明日黄花。 ▲Surface Pro平板模式(图片来自微软官网) 而现实中,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手机上网。渐渐的,人们每天花费在电脑上的时间越来越少,玩手机的时间却越来越多。手机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们的影音娱乐和社交往来等方面的需求,而电脑似乎沦为了办公器材、或者说是生产力工具。甚至连之前大有代替电脑之势的平板,都呈现逐年放缓的态势。难道说,PC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么?3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几组数据: 1)微软201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Surface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达到11.8亿美元;第二季度财报中,Surface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9%,达到18.6亿美元;Surface GO市场份额暴涨 。 2)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PC市场出货量位居榜首的是高达1319.6万台的联想,占比22.5%。其中800美元以上的ThinkPad系列高端商务本和Y7000、Y9000系列游戏本 表现抢眼,占联想总出货量的63%。 3)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6210万台,较2017年第二季度增长1.4%,是自2012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同比增长的情况。同年同季荣耀Magicbook、华为Matebook 13 逆势入局,分别成为3000元和5000元价位档的两匹销量黑马。 4)2015-2018年,每年的全球游戏笔记本出货量均在400-600万之间,其中华硕和微星两家的出货量就占据50%以上,特别是华硕,2015年上半年出货量占比高达40%,2016-2017年占比25%,2018年没有具体数据,但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兼CEO沈振来曾预计游戏本出货量占比达30%,也就是说过去4年里华硕牢牢地占据了游戏本市场出货量第一的宝座,而其主打的玩家国度系列游戏本 平均价格在1500美元以上。 从上面的几组数据来看,PC市场似乎并没有「过气」,虽然传统台式机的市场份额确实在逐年递减,但是在笔记本市场,一轮又一轮的革命浪潮,给日渐式微的PC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开始呈现复苏的迹象。只是,单一的笔记本形态和类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笔记本市场逐渐被细分化, 以Surface为代表的二合一设备,以Matebook 13为代表的轻薄办公本,都是适应时代而生的新形态笔记本,而以联想Y7000为代表的主流游戏本,ThinkPad为代表的高端商务本以及华硕ROG、戴尔ALIENWARE为代表的高端游戏本,则是使用需求垂直化和消费群体细分化之后的新品类笔记本。新形态笔记本和新品类笔记本的出现,填补了过去两极分化的笔记本市场。而笔记本自身的定位,也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诉求。 那接下来,IT之家就和大家简单的聊一聊历史上那些经典的笔记本产品,看看笔记本的形态和品类在过去的40年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和颠覆,才造就了今天的繁荣。 ▲ Osborne 1、Macintosh Portable & MacBook Air 11(图片来自theregister) Osborne 1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雏形,是1981年4月3日由Osborne公司发布的产品。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虽然被定义为笔记本,但它却足足有24.5磅(约10.7公斤),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健身器材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这台电脑的售价高达1,795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000美元。为了体现便携,Osborne为它设计了坚固的ABS塑料外壳和手柄。而它被当作便携式膝上型电脑的原因是因为它有一块5英寸单色显像管的袖珍屏幕,以及便于外出携带的把手设计。Osborne 1采用了4MHZ处理器和64kb内存,运行CP/M操作系统。虽然性能在当时也只能算是够用,但Osborne强调它有着显着的性价比优势,特别是附送了价值1500美元的Wordstar文字处理、SuperCalc电子表格、微软MBASICx等专业用途的软件。结果Osborne公司于1983年宣布破产,Osborne系列也随之走向终结。 ▲Macintosh Portable展开(图片来自theregister) Macintosh Portable,苹果公司的第一台笔记本产品。这款产品发布于1989年,比MacBook的前身Powerbook(1991年)还要老。水水觉得,它的设计像是一款带模块化部件、附送屏幕和保护壳的机械键盘。这款电脑的轨迹球设计是点睛之笔。为了照顾左撇子,它被设计成可以自由拆卸,嵌入键盘左侧或右侧来承担鼠标的功能,甚至还能替换成小数字键盘。另外,Macintosh Portable那块640×480像素的10英寸主动式矩阵(成本高)屏幕液晶显示器在当时也广受欢迎,因为很多电脑为了节省成本,普遍采用的是被动式矩阵的屏幕,屏幕响应速度和显示效果都要差一些。它还拥有摩托罗拉68000的处理器,主频16MHz。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最为先进的处理器,摩托罗拉68000被广泛用于高端工作站和很多的游戏机上。 ▲Macintosh Portable合盖(图片来自theregister) Macintosh Portable内置了1MB的SRAM内存(SRAM内存比同期其他内存速度更快、更省电,它还提供"即时开启"的低功耗睡眠模式,大大提升了电池寿命,但成本非常高,所以1991年2月之后生产的改良款Macintosh Portable上,苹果将它替换成更便宜,耗电更多的伪SRAM内存来降低售价)可以通过内存插槽扩展到5 MB,还有40MB SCSI硬盘、3.5寸软驱。这样的配置在当时算的上是堆料狂魔了。只不过它的售价也达到了惊人的6500美元,这还不包括硬盘的价格,算上硬盘直接飙到73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软妹币。原来30年前,苹果电脑的原装硬盘已经这么贵了。就算你是个土豪,想要买下它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钱包。最终Macintosh Portable发售仅仅2年便停产退市。作为苹果历史上一款失败的产品,Macintosh Portable被人诟病的不仅仅是它那为了性能和省电而妥协的笨重机身,贵到离谱的价格更是劝退了不少的潜在消费者。 ▲ ThinkPad 700c(图片来自theregister) 1992年,IBM发布了第一款ThinkPad笔记本电脑——ThinkPad 700(包含700、700c、700t这3个具体型号),它不仅是ThinkPad笔记本的祖师爷,也是当时最经典、性能最强劲的一款产品。有意思的是,ThinkPad 700诞生于日本大和实验室,官方把它定义为平板电脑。其中高级版的700c拥有一个全彩色的12英寸显示屏,是当时屏幕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它还配备了INTEL 80386处理器、40MHz主频、8MB的内存以及270MB的硬盘,搭载PenPoint OS操作系统和IBM研发的笔迹识别系统。 ▲ThinkPad 701C & ThinkPad X61T 设计是ThinkPad当时的最大强项,标志的小红点(TrackPoint)设计和纯黑机身的组合,成为它独有的气质。TrackPoint由科学家Ted Selker发明,它是一种具有鼠标功能的指点杆,曾被应用于多个笔记本电脑品牌,但最终被人们记住的只有ThinkPad的小红点。在此后的另一款机型ThinkPad 701c上,IBM采用了可伸缩式的键盘设计,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保证了键盘的打字手感,有"Butterfly"的美称,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2008年3月,IBM还推出了一款名为X61T的经典产品,它配备了一款12.1英寸可旋转的触摸屏幕、支持手写笔、内置安全加密芯片(这句话好像在哪儿听过),而且还支持防泼溅,不仅造型时尚,综合实力在当年也算是高端商务本的典范了。 ▲ThinkPad 560 而奠定了轻薄本这个品类的,居然还是IBM。他们在1996年5月发布了一款名为ThinkPad 560的产品,其机身只有1.2英寸(3.048cm)厚,重量也只有1.9kg,绝对是当时让人羡慕不已的轻薄出差本。即使放在今天,它的重量和一些轻薄游戏本也不相上下了。IBM还借这个产品打出了超便携式电脑的概念,自此"轻薄"成为笔记本发展的重要方向,最后独立出轻薄本的全新品类。有人说IBM的历史就是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它的经典产品实在是太多了,ThinkPad系列以及IBM扶持的第三方兼容机厂商几乎占据了当时70%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就连微软也是通过借助IBM品牌,将自家的操作系统MS-DOS安装到IBM PC上得以迅速占领市场,最后一跃成为PC操作系统的霸主。ThinkPad笔记本和BlackBerry手机几乎成为了商务的代名词。 ▲东芝Libretto 70CT &东芝Libretto 50(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超便携笔记本的概念推出后,日本厂商非常热衷于推出此类产品。其实Toshiba在1996年4月17日就发布了Libretto系列的第一款笔记本——Libretto 20。不过Toshiba给它的定位是掌上型笔记本,而不是超便携式电脑。Toshiba自豪的告诉人们,它可以运行完整版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但体积却是当时笔记本中最小的,重量也只有840g,还拥有一块8.26英寸的屏幕。Libretto一经推出就火遍了全日本。从图上看,这货合盖的情况下几乎和任天堂的Switch一样小巧。Libretto系列早期采用的是AMD 486处理器,之后则标配了Intel Pentium处理器,其他的配置还包括16MB RAM、一块存储容量为1.6GB的硬盘。Libretto系列的特点就是小巧,而今天的壹号本就是这种掌上型电脑的终极分支。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才叫做真正的Notebook。 ▲Nokia Booklet 3G(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除了超便携式电脑和掌上型电脑之外,21世纪初随着3G网络的普及,一种名为Netbook的上网本新品类开始风靡市场。上网本通常只有入门级的配置,但胜在小巧、便于外出携带。可以随时随地借助3G卡上网冲浪,或者进行一些轻量的休闲娱乐,价格还便宜。那时候神舟、方正、华硕、宏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英特尔的Atom处理器也随着上网本的热销逐渐崛起。当时手机界龙头老大诺基亚也推出了一款经典的上网本,它就是2009年发布的Nokia Booklet 3G。多彩机身和全铝底盘的设计时尚大方,Atom处理器为它带来了高达12小时的电池续航以及1.25kg的轻巧重量。Nokia Booklet 3G支持3G/HSPA和Wi-Fi高速上网、HDMI接口的高清视频输出、视频通话和蓝牙,这些功能都是当时上网本的标配。此外,它还移植了自家手机上独有的Ovi地图导航功能,配合内置的A-GPS,帮助用户随时随地的精准定位。Nokia Booklet 3G也接入了诺基亚音乐商店(Nokia Music Store),为用户提供优质丰富的在线音乐资源;Ovi连接套件则可以让它和诺基亚的手机轻松进行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 ▲Macbook Pro 2012 Retina(图片来自Apple官网) 2012年6月11日,一年一度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012)上,苹果公司推出了旗下第一款搭载Retina显示屏的MacBook Pro。不过神奇的是,人们最喜欢的却是它的超薄机身。为了将机身做薄,苹果去掉了前代产品上的以太网端口和CD/DVD光驱,但保留了一对Thunderbolt雷电接口、一个USB-A接口、一个3.5mm耳机接口、一个HDMI接口和一个SD卡插槽,以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其实Retina显示标准最早是由摩托罗拉研发的,但直到MacBook Pro用上以后,人们才发现Retina简直就是专业生产力领域最实用的功能。Retina视网膜技术使得屏幕的显示效果非常细腻,苹果历来又非常重视屏幕色彩管理和出厂校色,所以这块屏幕深受设计师、音视频工作者、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和商务人士的追捧。作为一款专业设备,Macbook Pro还拥有强大的硬件性能(不包括显卡)、超长的续航以及合盖即走、开屏即用的休眠机制、完美的触控板体验以及出色的音质,最终它成为专业生产力设备的代表,并不断蚕食着专业工作站的市场份额。 ▲索尼VAIO SZ(图片来自The Verge) 如果说20世纪初的ThinkPad代表了商务美学、MacBook代表了极简美学的话,那么索尼的VAIO系列绝对算得上是时尚美学的代表。在笔记本的发展史中,VAIO系列虽然没有ThinkPad那样出名,却也是日系品牌中相当经典的一个分支。VAIO向来强调时尚的配色、轻巧的机身以及多元化的产品布局,并热衷于将领先的技术应用于电脑上。2010年,双显卡切换的笔记本开始大行其道,但最早用上这项技术的,是索尼在2006年发布的VAIO SZ系列。它拥有全金属机身和指纹识别功能,配备了Intel GMA950和NVIDIA GeForce Go 7400双显卡,通过键盘C面的实体拨纽进行显卡切换,当应用集成显卡工作时,电脑会自动通过STAMINA省电优化保证续航。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技术和成本限制,每次进行显卡切换都需要重启电脑(怎么和索尼手机换Sim卡一模一样)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代经典。VAIO SZ还配备了硬盘保护功能,当检测到电脑加速度运动时,便会自动开启。不过,随着今天笔记本轻薄化趋势的流行,显卡切换技术反而更加小众,逐渐成为了轻薄游戏本专属的功能。 ▲ALIENWARE AREA-51M(2002) 说到游戏本,ALIENWARE外星人应该是大众最熟知的品牌了。早在2002年,外星人就推出了首款专为游戏玩家设计的笔记本电脑AREA-51M。然而这玩意除了体积和重量,我实在看不出它是一台游戏本,你看这亮骚的苹果绿配色,总会让人误以为是时尚本。在后来的几款机型中,外星人加入了更具辨识度的机身元素,也更加注重IP。这台电脑的配置相当恐怖:2048×1536像素的UXGA显示屏、3.06GHz主频的Intel Pentium 4处理器、1个266Mhz的1GB内存,40 GB 5400转的ATA-100硬盘、ATi Mobility Radeon 9000独立显卡(64 MB显存)、3D兼容声卡、Combo 24x10x24 CD-RW/8x DVD光驱。这么说吧,拿当时任何一台高性能台式机和它比游戏性能都是找死,AREA-51M的每一处细节,几乎都在诠释什么叫做吊打。酣畅淋漓的游戏体验,让不少玩家忘却了它厚重的机身。只是,它的价格也相当感人,初代的外星人全系列产品价格随随便便就达到了4000刀左右,即使是夏季促销活动的优惠价,也要2900刀;而后续推出带SLI技术的双显卡AuroramALX售价更是高达4500刀,能拥有一台这样的笔记本,不知道是多少少年曾经的梦想。AREA-51M的特点就是堆料,疯狂的堆。时至今日,AREA-51M仍然活在外星人的产品系列中,也是ALIENWARE历史上难以抹去的经典。 ▲Surface Pro 3(图片来自微软官网) 2012年,苹果推出了搭载Retina视网膜屏幕的MacBook Pro,而做软件起家的微软居然也推出了一台硬件设备——Surface RT。两个产品市场反应截然不同。MacBook Pro Retina大受欢迎,而Surface RT却饱受外界的质疑和争议。一方面新颖的外观让不少人眼前一亮。镁铝合金材质的机身质感出色。平板造型和阻尼适中的支架小巧便携、又超越了普通平板的范畴。独特的Alcantara材质磁吸式键盘,在照顾了设备的便携型、防护性和手感的同时,也没有妥协打字的手感,甚至还拓宽了设备的使用场景。另一方面,微软给这款设备的定义是平板电脑,因此它无法运行完整的exe程序,只能用Windows RT软件。然而Windows RT商店糟糕的软件生态注定了Surface RT尴尬的使用体验,当平板用不如iPad、当电脑用不如轻薄本,最终销量扑街。 ▲ROG Mothership [GZ700](图片来自华硕官网) 微软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不断努力改进产品,在后续的机型中预装了完整版的Windows系统,并配备了笔记本水平的硬件,包括定制的散热风扇,加上Surface系列独特的3:2屏幕、以及后来推出的Surface Pen手写笔,终于在Surface Pro 3这一代大获成功,口碑销量都跟了上来。微软也开创了一个笔记本新品类,二合一便携式笔记本。这是一种区别于超极本和轻薄本,拥有更多专业功能和使用场景的便携式电脑。看到Surface的成功,传统笔记本厂商们坐不住了,纷纷效仿微软推出属于自己的二合一设备。但搞笑的是,当微软在发布会上拿Surface Pro和MacBook Pro对比的时候,苹果却悄悄的为自家的iPad系列平板电脑加入了磁吸式键盘和Apple Pencil等配件。时至今日,微软Surface家族不断完善壮大,各家的二合一产品也越来越丰富。甚至连ROG Mothership这样的游戏本,都用上了二合一设计。毫不夸张的说,Surface在笔记本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戴尔XPS 13 9380(图片来自ultrabookreview) 如果你问我哪个轻薄本最好看?那我一定会告诉你Dell XPS 13。CES 2015上,戴尔推出了首款超窄边框设计的XPS 13笔记本,一时间惊艳四座,几无对手。光是将13.3英寸的屏幕塞进了11英寸的机身中这一点,就足够震撼了。初代超窄边框的XPS 13机身较同期13.3英寸的笔记本小了一圈,整机最厚处15mm,物理边框仅5.2mm,屏占比高达81.3%,整机重量才1.18kg。这些特点在当时简直就是颠覆性的改变,看起来只是缩小了机身和屏幕,但对于笔记本的颜值和便携性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XPS 13的屏幕最高可选3200x1800的超高分辨率版本,色域上达到了100% sRGB,其优秀的屏幕素质也令人折服,后续更是推出了高达4K分辨率可触控屏幕的版本。对消费者来说,微边框和高分辨率的诉求一直存在,甚至会问出:"你这电脑怎么比我手机的分辨率还低?"这种看似可笑的问题。戴尔抓住了机会在电脑产品上吃第一口螃蟹。结果人们发现,原来宽边框的笔记本完全不够看了。设计可以拔高审美下限,也可以拉低审美下限,戴尔无疑是前者,也是促进笔记本轻薄化的先锋。后来的LG Gram、MateBook X Pro都是微边框轻薄本中的佼佼者。 ▲SurfaceBook(图片来自微软官网) 在Surface Pro获得市场的认可之后,微软并没有放弃对二合一设备形态创新的探索。2015年10月6日微软正式推出了第一代SurfaceBook笔记本。水水还记得,直播现场在播放产品宣传片的时候,当看到屏幕和机身分离的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沸腾了。那种瞠目结舌的感觉,至今都历历在目。SurfaceBook最厉害的,并不是可拆卸的屏幕,而是显卡热拔插。这种硬核的设计足以让理工男尖叫。也难怪在发布会结束之后,不少媒体都吐槽说:"古板的微软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搅局者,它的创新令人惊叹,但苹果却渐渐让人提不起兴趣,变得越来越古板了。" ▲SurfaceBook反接屏幕(图片来自微软官网) SurfaceBook的铰链设计在当时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虽然铰链会导致电脑无法完全合盖而饱受争议,但也正是这个设计,让SurfaceBook拥有了可拆卸、可360度翻转屏幕、反接屏幕以及双显卡切换的功能。或许对微软来说,SurfaceBook和初代的Surface RT一样,是一次青涩的、不够成熟的尝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微软这样的勇气和魄力。 ▲Razer Blaze 15(图片来自雷蛇官网) 通常来说游戏本的外观都是非常炫酷的。而且不知从何时开始,游戏本厂商开始在电脑上加上各种各样的灯效,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信仰RGB。那提起玩灯,除了美商海盗船,没人比得过雷蛇。灯厂的绰号可不是白叫的。雷蛇这个品牌自诞生以来,就开始推出各种带灯效的电脑周边硬件,它标志性的绿色Logo发起光来比苹果MacBook上的Logo可要骚气太多了。虽然是做电竞周边产品起家,但雷蛇一直有颗做高端游戏本的心。后来就有了雷蛇灵刃系列产品。虽然只看A面,它的灯光效果一点都不夸张,但C面的RGB背光键盘真的是要多炫有多炫。雷蛇还专门开发了一个灯光控制的软件——雷云。只要将电脑连接自家的周边设备,就可以将这些灯光统一进行配置,同步灯光效果。虽然灯光这种创新和笔记本形态上、品类上的创新相比并没有那么激进,但雷蛇也在游戏笔记本领域掀起了一股玩灯的热潮。有些狂热的玩家甚至相信:"RGB可以提升游戏本100%的性能"。 ▲ ASUS Zenbook Pro Duo(图片来自华硕官网) 2019台北电脑展上,华硕发布了灵耀系列新款4K双屏笔记本灵耀X2 Pro。在笔记本上用双屏幕的绝对不止华硕这一家,但能把双屏玩出花儿来的,就属它了。灵耀X2 Pro的外观非常的与众不同,有承袭自家ZenBook系列拉丝同心圆纹理设计的A面、小翘跟设计的垫起式键盘、源自自家游戏本品牌ROG冰刃的下沉式键盘以及虚拟数字小键盘触控板设计,这些设计糅合在一台机器上却不突兀,足见华硕的设计功力。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双屏,主屏和其他笔记本并无太大区别,但副屏的可玩性非常高。它可以扩展主屏的显示区域,也可以独立显示内容;它可以通过触摸去操作主屏上显示的应用,也可以用手写笔进行一些绘画创作、笔记标注;它可以同时并排显示三个多任务窗口,也可以自定义快捷功能,提升操作效率。总之,副屏可以输出内容,也可以输入内容,并和主屏搭配出多样的玩法。目前,不少人对双屏笔记本的实用性还存在诸多的质疑,但未来双屏笔记本也许会成为高端办公本的标配,甚至衍生出新的笔记本品类也未可知。 聊了这么多不难发现,在过去40年的笔记本发展进程中,颠覆和革命数不胜数。笔记本究竟是什么样?没有定论。笔记本电脑,英文为Laptop Computer,早期被叫做膝上型计算机,也称便携式电脑。从诞生之初,它的使命就是提供适应移动需求和多使用场景的便携式设备。那为什么它会演变出如此多的形态和品类呢?因为设备服务于人,服务于人的需求。 ▲ 琳琅满目的笔记本品类 早期的笔记本形态单一,功能屈指可数,人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只觉得能在电脑上写文档、做表格、进行大型的运算和数学模型的推演很厉害。那时候电脑还只是为少数人而服务的、专业用途的工具。笔记本真正的流行和消费级市场被激活密不可分。当笔记本从商业办公用品向个人消费工具演变时,各种针对消费者使用需求的创新功能被厂商当作卖点大肆宣传,人们的需求被激活了,市场也就丰富了。有些消费者追求单一或特定需求的最大化,就会出现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性能和续航不可兼得,这时候笔记本品类开始分裂。要性能就选游戏本,要续航就选超极本;有些消费者需要在多种场景中使用不同的功能,比如同时需要打字和绘画等操作,二合一等新形态笔记本就出现了。 还有一些原因则是和不同的市场定位有关。举个例子,同样都是显卡,专业工作站和普通消费级电脑所用的显卡完全不同。一个更加侧重专业软件的运算能力和效率。一个更加注重大众软件和游戏的表现。 专业的工作站笔记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追求便携性,因为它们必须追求性能和效率的最大化。而消费级笔记本,则通过不同的细分定位,搭载不同性能和规格的产品,轻薄本很少用标压处理器,而游戏本也基本不考虑MX系列显卡。商务属性的笔记本,则更加注重设备的防护性和安全性。功能侧重点和需求不同,也是造成笔记本品类不断分裂的重要因素。 在软件层面,笔记本发展的早期阶段市场格局相对单一。最早的IBM几乎包揽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他厂商大多只能跟在屁股后面分口汤喝,想对抗IBM无疑是以卵击石。虽然你不得不承认,IBM的ThinkPad系列极大程度的推进了笔记本行业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当时的PC大佬们对于开源的态度。IBM授权其他厂商搭载自己的开发的操作系统,但是要支付昂贵的授权费。苹果的Macintosh搭载自家的操作系统,并追求完全封闭的生态。至于后来的微软,它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前CEO鲍尔默都对开源软件嗤之以鼻,鲍尔默甚至认为:"开源软件对知识产权来说就是癌症。" 在那个年代,所有提供软件平台的企业,对个人开发者和小型软件企业都非常不友好。为了能让自家的操作系统和软件尽可能占领市场,它们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第三方开发者的软件审核。甚至在面对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优质第三方软件时,还会采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打压它们,然后再自己复制出一个相似的产物,垄断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开发者和小型软件企业可以说是举步维艰。PC的发展也陷入了一种不良的循环。用不起电脑和用电脑能做什么,成了当时人们最焦虑的两件事。 在微软统治了PC操作系统之后,更是大举歼灭潜在的竞争对手,为后世IE浏览器和Office办公套件的统治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曾经势不两立的微软和Github握手言和,微软收购了后者(图片来自Github官方社区) 但是,崇尚开源精神的硅谷文化圈中,人们对微软的做法非常不满。投身开源阵营的人们,也一直在和所谓的商业私有软件和知识产权保护做斗争。而且在软件市场逐渐成熟之后,大家发现微软要想一家独大简直是太方便了。市场监管机构开始对微软进行各种反垄断调查,开源斗士们也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Windows退款日等抗议活动。后来成立的Github更是被称为开源爱好者的圣地。最终,软件市场由于开源而欣欣向荣,消费者们也有了更多选择电脑的理由。反过来看,微软在经历了数次的反垄断调查之后,也老实了不少。在早期争夺市场的战争中,微软大获全胜。但如今如何保护开发者的利益,为开发者提供更好的环境反而是微软必须考虑的问题。 说到根本,软件生态和笔记本的发展存在必然的联系。 电脑最基础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它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硬件,而是系统和服务。软件便是服务的核心载体,没有软件的电脑就是空壳。纵使微软和苹果财大气粗、精英云集,完全有能力开发基本需求的软件产品,但数亿级的开发者群体,才是笔记本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江南小说《龙族》中超级计算机EVA的人格化形象「诺玛」 最后,未来的笔记本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完全可以大胆的想象。比如像江南的《龙族》小说里写的那样,计算机"诺玛"拥有独立的人格化,可以帮助人们做出一些重大的决策;又比如当下最火的云概念再一次得到升级,以后所以的数据都将存储在云端,共享和数据安全全凭一套逻辑严谨的密匙,而笔记本上的硬盘也将不复存在。最后,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未来的笔记本革命,一定是留给那些敢想敢做的人们。 而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们只要能够享受当下的科技产品带给自己快乐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