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性教育的正式记载始于汉代。东汉第四年,即公元79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研讨会,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议纪要由班固编辑成《白虎通德论》,是当时官方对儒家经典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这样一本官方的“正统”书籍非常重视性。
《白虎通》也有一节专门讨论“笔用”。“比雍”是一所古老的学校,在那里,男性贵族子弟学习作为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并且在他们的课程中有性教育。
那么,为什么性教育应该在学校而不是在家里进行呢?从《白虎通》开始,这个问题也在指挥会议上提出,《白虎通》记录了下来。原文解释道:“为什么父亲不自学?为了亵渎神明。教的方法是解释阴阳夫妇的变化,父子之间是不可能互相教导的。”这意味着父亲不能教他的儿子,所以他不是认真的。
东汉时期,性教育成为贵族子弟学校的必修课,这表明当时人们的性观念相当开放,非常重视研究问题。当然,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性教育不能由父亲和儿子来教。
唐代以前,中国流传着许多著名的房事作品,如《白虎通》、《素女经》、《玄女经》、《玉房秘诀》等。不幸的是,它们中的大多数在五代和北宋以后都消失了。
《玉房指要》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给姐夫上了一堂性教育课:的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后,由于薛的性生活比较沉闷,公主很不开心,好几个月没有和他同床共枕。唐太宗听说了这件事,就举行了一个宴会,召集了其他几个姐夫,并仔细地向他们解释了性的基本要素。
据明代《洞玄子》记载,明代皇宫中有一尊快乐佛(属于藏传佛教的神,即佛教中的“欲天”和“爱神”)。在皇帝结婚之前,太监把皇帝带进密室举行性教育仪式。后来,这种仪式一直延续到清朝,而且这种仪式也存在于民间男女的婚姻中。
那么在古代中国,公众有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当然有。然而,它并不是那么系统和全面,而是用“直观教具”来进行“暗示引导”教育。“嫁妆画”和“壁橱”是两个主要的。
事实上,《嫁妆画》是一卷约8至12幅不同性交方式的情色宫画。由于社会的巨大需求,它经常被印在木刻上,带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民间色彩。
在女儿结婚之前,父母通常会买一到两卷“嫁妆画”,放在嫁妆里,带着女儿去丈夫家。新婚之夜,这对年轻夫妇往往对性一无所知,所以他们把“嫁妆画”铺在床上,像猫和老虎一样做。
“嫁妆画”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在民国初年发现了许多实物,这表明它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东汉作家张衡曾写了《新唐书》,以女性的第一人称描写男女在新婚之夜的感情。后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认为它是“美而不淫”、“崇高”、“形容朝臣之事”等。
中国古代除了“嫁妆画”之外,还有一种性教育工具,那就是“压箱底”。它是一种瓷器,有些比拳头小,它的外观大多是水果形状,有一个盖子,里面有一对交配形状的男女。通常,人们会把它放在盒子的底部来避邪。在女儿结婚之前,母亲拿出“盒子的底部”并揭开盖子给她看,这样她就可以体验“夫妻之道”。
当然,古代的性教育肯定不仅仅是“暗示性指导”,还有一些古代的性读物,但并不那么受欢迎。当一个女孩结婚时,护士、稳定的女人和小妹妹可以教她;有时小姐妹们在新娘的窗前唱民歌。这些民歌有性的内容。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