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二》读记
(小河西)
原文: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二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时。
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疏帘看弈棋。
自注:“终明府,功曹也,兼摄奉节令。
笔记: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七月一日。诗人居夔州。时杜甫56岁。“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称呼。按照原注,终明府是功曹(也即县长助理或县长办公室主任之类),代理奉节县令。
首联:“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xū)时。”
宓(fú)子:,孔子弟子。曾任单县令。《吕氏春秋-开春论》:“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赠阎丘宿松》(唐-李白):“何衔宓子贱,不减陶渊明。”
邑宰:即县令。《与孔曲阿别诗》(南北朝-谢惠连):“途届云阳邑,邑宰有昔游。”《与白明府游江》(唐-孟浩然):“故人来自远,邑宰复初临”。
终军:西汉外交家。曾出使匈奴、南越。
终军弃繻:典“终军弃繻”(这里“繻”指出入关卡的符信。):《汉书-终军传》:终军“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这里用终军指代终明府。
英妙:年少而有才华。《西征赋》(晋-潘岳):“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豫章行》(隋-薛道衡):“江南地远接闽瓯,山东英妙屡经游。”
大意:终明府能像宓子治理一个县的时候,不过像终军弃繻时一样年轻。(用典,是因为都当过县令;用终军典,是因为都是“终”姓。)
颔联:“承家尚不泯(mǐn),为政风流今在兹。”
不泯:即不灭。《赠郑十八贲》(唐-杜甫):“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在兹:在此。《命子》(晋-陶潜):“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大意:终明府好像是继承了终家的节操,好像是又一个宓子贱,善于治政,政绩斐然。(这一联是上一联的继续。还是在说主人的好话。)
颈联:“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倾盖:指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tán),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唐-杜甫):“客即挂冠至,交非倾盖新。”《贻袁三拾遗谪作》(唐-储光羲):“倾盖洛之滨,依然心事亲。”《台头寺送宋希元》(宋-苏轼):“相从倾盖只今年,送别南台便黯然。”《韵语阳秋》(宋-葛立方):“孟浩然诗名籍甚,一游长安,王维倾盖延誉。”《柳谷道中作却寄》(唐-韦庄):“莫怪苦吟鞭拂地,有谁倾盖待王孙。”
大意:这些参加水楼宴会的可爱的宾客都是倾盖如故,大家相谈甚欢,我那有机会来写诗。(此联写宾客)。
尾联:“楚江巫峡半云雨,疏帘看弈棋。”
楚江巫峡:指夔州,即水楼所在地。
清簟疏帘:《后临荆州诗》(南北朝-萧绎):“高栏来蕙气,疏帘度晚光。”《冯氏书斋小松》(唐-王贞白):“微阴连迥竹,清韵入疏帘。”《街西池馆》(唐-李商隐):“疏帘留,珍簟接烟波。”《小阁闲坐》(唐-白居易):“拂簟卷帘坐,清风生其间。”
大意:瞿塘峡中半是晴天半是云雨。水楼稀疏的帘幕,清爽的簟席,观看宾客下棋。(一笔宕开,以景结。上句写室外景,下句写室内景。室外是山水迷离,云雨渺茫,好像是愁思缕缕;水楼内宾客交谈于疏帘之内,棋手对弈于清簟之上,自己也参与其中,又好像是随遇而安。)
这首诗中末句的“清簟疏帘”四个字对后世影响较大。自宋后这四个字几乎成了围棋的代称。例如:《弈棋绝句》(宋-洪炎):“方圆动静随机见,清簟疏帘眼倍明。”《小楼》(宋-陆游):“小楼森森阅三伏,清簟疏帘对棋局。”《过王中翰奕棋作》(明-胡应麟):“清簟疏帘照绿莎,匡床曲几对维摩。庭中白昼销棋局,席上青山烂斧柯。”《和固道韵问谹父小疾 》(宋-王洋):“木落亭皋远思,疏帘清簟棋声。闭门十日知否,风月愁人败盟。”
此诗题水楼,只有结尾“清簟疏帘”才有所点明。其原因当然是这是组诗的“其二”。在“其一”中,已经至少有五句对水楼及其环境进行了描述。“其一”的尾联开始写水楼的主人。把终明府比为王乔。本诗承“其一”的尾联,前四句继续写主人。首先把终明府比作春秋时期单县善于理政的宓子贱,又把他比作西汉少年英才终军。说他具有终家的节操说他为政风流。颈联写宾客。主要就是一见如故。也就是彼此相谈、共饮,场面甚欢。尾联景结绝妙。值得学习体会。轻灵地一笔宕开,将诗意引向迷离、深邃的境界。在水楼中,杜甫一边应酬,一边在琢磨。面对窗外半晴半雨的江峡,面对帘内的饮酒赋诗对弈的宾客,面对这个比他年轻很多的主人,杜甫心里在想什么?他是在想如何让这个代理县长开心高兴吗?否则为什么如此多的誉美之词?我盯着“半云雨”这三个字想了半天,杜甫是想透漏出他当时的什么心情呢还是就是实景别无深意?这组诗我连读几遍后,似乎读出了寄人篱下的几分悲哀。
这首诗也是拗体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