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民以住安居。住房问题在中国是头等大事,从古至今,都这样。只是民国时期没有人口爆炸,没有把房地产作为支撑产业,没有唯利是图开发商,土地没那么紧张,住房也比当下宽松。
1929年出台的《首都计划》,将南京划分为中央政治区、市级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其中傅厚岗一带为市级行政区,山西路一带为新住宅区。其中住宅区又分为四个层次:上层阶级住宅区、公务员住宅区、市民住宅区、棚户区。北京西路、山西路、宁海路、颐和路一带为高级住宅区,集中了很多民国党政要员、文化名人的故居。
民国时期的住宅呈现两级分化的格局,富人建有洋房、洋楼,出入以车代步,有随从跟班,前呼后拥;穷人住在棚户区,用破木料旧毡子搭建,方寸之地,家徒四壁。棚户区的贫者房屋大多数是自己动手搭建,属于没有办理修建、转让等买卖契约的自建房、自有房,没有纳入政府的房屋财产项目,也没有什么买卖交易,严格上说算不上置地购房。
当时的富商权贵,置地购房的手笔很大,其修建的公馆房屋几十间,甚至几百间,规模宏大。民国时期,在南京山西路高级住宅区,东郊、北极阁、兰园等风水清佳处,修建了许多老公馆,总数在1000多所。公馆的主人基本上都是当朝权贵、军政要员、实业家、文化名人,如汪精卫、林森、孔祥熙、阎锡山、陈布雷、于右任、顾祝同、邹鲁、陈鹤琴等。
何应钦公馆在鼓楼汉口路附近的斗鸭闸,原有建筑为王兴宇宅院,后为成为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陈中凡的私宅。1929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以高价买下。1934年由著名建筑师沈鹤杜甫设计,辛峰记营造厂承建,对房屋进行了修整出新,形成一幢3层楼房以及辅助平房的建筑群。
平时何公馆比较冷清,来此的人员较少。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南京方面各种势力较量,何公馆开始热闹起来。戴季陶、居正、孙科、吴稚晖、冯玉祥等军政大员,纷纷来到何公馆,商量对策。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当晚在何公馆召开了国民党中常会和中政会,会议决定由何应钦调动军队,准备讨伐,遭到蒋夫人宋美龄的反对,宋与何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何公馆毁于战火。1945年抗战胜利,年底,何应钦在公馆原址重建,一年后,即1946年4月新公馆落成。
重建的何公馆以砖石围墙围护,打开两扇大铁门,汽车可以直接驶入公馆。公馆占地面积7782平方米,由四幢建筑组成,二层和三层楼房各一幢,平房两幢。房屋共有31间。采用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砖混结合,拱门拱窗,屋顶铺设蓝色筒瓦,外墙为米色。屋顶有一个瞭望台,地下有地下室。
南京解放后,何公馆被征用,后来成为南京大学外事办公室。斗鸭闸里地名消失了,所幸何公馆还存在,至今在南京大学校园还能看到这座建筑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