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古代的犒赏三军是哪三军?又该用什么犒赏?

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电视剧里面看到这样一句台词,等到打赢了之后,就好好的犒赏三军。这句话大概解释一下,就是军队打胜仗了之后,主帅就会用一些战利品赏赐给军士们,这是对士兵的一种很好的鼓励方式。只是如果要细分的话,这里面所说的三军,在古代究竟指的是哪三军呢?为什么会说犒赏三军,又是用什么来犒赏呢?

1.犒赏三军的意义

犒赏三军 (kào shǎng sān jūn),解释: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军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9回:“再命户部颁发粮草彩缎,工部发出御酒三百坛,着礼部加封,差出内臣田思忠,解往潭州岳爷军前,犒赏三军。”

三军”这种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时期,《周礼·夏官·司马》有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也就是说,周朝规定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并对天子和各诸侯兵力进行了限制,规定天子可以拥有六军,而诸侯中大国可拥有三军,中等诸侯可拥有两军,小国则拥有一军。

而在当时,各大诸侯国虽然均设有三军三军统领称为“卿”,但在“三军”称谓上却各不相同,例如晋国、齐国、鲁国和吴国等均称为中军、上军、下军;楚国则称为中军、左军、右军;魏国则称为前军、中军、后军。

2.三军在不同时期的含义

秦国则又有不同,《商君书·兵令》有载“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其中,壮男之军自然是主要战斗力,壮女之军则主要负责粮草运送、挖设陷阱之类的辅助工作,老弱之军则负责收集牛马羊彘、草木粮食等各类粮草。由此可见,秦国的战争动员能力有多么可怕。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尚且能够严守规矩,但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周天子对各诸侯的掌控力极度削弱,各诸侯为争霸开始大规模扩充军备,而为了不明目张胆的越制,因而产生了原有“三军”以外的编制,而这些军队的统率自然也无法再用“卿”的称谓,而引用“将率诸军”的说法以“将军”命名。

到秦汉时期,随着军事规模的持续扩大,早已经超出了原本的“三军”规模,再加上兵种的丰富,三军便又有了新的含义,主要以兵种来划分,分别有步、车、骑三军或马、步、水三军之说。

与此同时,在作战时前、中、后三军也已经成为了固定建制,并一直沿用。与春秋战国时期按编制划分的前中后三军不同,此时的前中后三军则是完全按照分工来划分的,前军主要指先锋部队,负责侦查开路、突进攻击、修路架桥、安营扎寨等任务;中军则是主帅统率的部队,也是整个部队的作战主力;后军则主要承担掩护警戒、押送粮草的任务,同时也是军队的后备兵力。

同时,古代“三”也有虚数之指,因此三军也泛指数量庞大的军队。而到了近现代,三军则根据作战维度指陆、海、空三军,而随着军事的发展,现代又出现了海、陆、空、天、电五军之说。

3.用什么来犒赏三军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犒赏三军”。所谓“三军”,就是代指整个军队。古代军队在出征以及得胜归来之后,国家都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别的犒赏,《续通典》中记载:“唐李筌太白阴经曰:古人出师,必犒牛酒。”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好奇了,古代不是说不能宰杀食用耕牛吗?其实,法律虽然规定不能轻易宰杀耕牛,但是这里的“牛”算是打了个擦边球。因为理论上,在古代军队出征之前犒赏的“牛酒”,并非是直接给人食用的,而是用以祭祀所用的肉食和酒水。不过,在“喂饱”了神仙之后,这些牛肉最终的归宿,实际上还是将士们的肚子。也因此,“牛酒”作为犒赏军队的食物,或者说是祭品,在本应禁止食用牛肉的唐宋时期的史书中颇为常见。比如《旧唐书》中记载“即复见镕,请出牛酒货币以犒军。”在南宋时,“牛酒”甚至被当作了一种寻常的犒赏军队的食物赏赐。《宋九朝编年备要》中记载:“守文得俸禄,皆市牛酒,以犒军士。”

相对于程序化的战前犒赏,绝大多数的君主对于得胜归来的将士,都会给予极为慷慨的犒赏。比如在《诗经·小雅·六月》中记载:“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当然,能够享受这种规格犒赏的,也仅仅只有军队中将校级别的军官。但是即使如此,对于普通的士兵们来说,得胜归来,自然要少不了朝廷对于他们军功的赏赐,这中间基本都会有布帛钱财,以及丰盛的酒食。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出征得胜之后的赏赐,已经丰盛到几乎可以在理论上维持士兵一段时间的家计。比如一个首级就可以奖赏5两、30两,甚至50两白银(价格有波动,而且明代中前期蒙古人的脑袋最值钱,然后是女真人,其次是西藩和南蛮,内地反贼最便宜)。对得胜军队的犒赏,除了对于士兵们长期作战的赏赐,其实也是一种笼络士兵以及军官们的办法。丰厚的奖励,会使得他们更乐意为自己的君主浴血厮杀,毕竟谁会不爱财呢?

不过仗也不会是天天打,对于中原王朝戍边的将士们来说,他们为国家常常在最危险的地方,直面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为了能够保障他们的士气,对这些边军将士定期的犒赏便是必不可少。在明代时期的九边,由于是防御蒙古的战略重地,因此对于士兵的犒赏便格外频繁,甚至达到了“十日一犒”的情况。对于万人左右的军队,犒赏费用是全军每次三百两。除此之外,明廷还会为边军发放黄酒和猪肉各一斤,而且这些黄酒和猪肉还是已经在店铺加热处理完毕,可以直接食用的。比较有趣的是,明代的边军中,不乏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显然这些士兵也有可能会领到这些惯例的黄酒和猪肉,至于他们怎么处理,那就是不得而知了。

明人沈周对于边军有一段记载:“从军莫从口外军, 身挟战具八十斤。 头盔脑包重得之, 顿项掩遮以五论。唯甲所披四十五, 腰刀骨朵二四六。”高强度的作战环境,对于士兵的士气要求也是极高,这也就不奇怪,为何明廷会愿意对九边的将士如此的慷慨。通过不断施以恩惠的方式,尽量让士兵保持更高的战斗意志。

不过,这不等于明代边军日子就真的很好过。因为很多时候要考虑,军官的剥削,以及土地兼并等等。比如明代中后期,纪青描写边军困苦的《边军谣》中,“边军苦,边军苦,自恨生身向行伍。月支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聊将斛卖办科差,颗粒何曾入空釜。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折屋。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近闻防守婺州贼,遍遣丁男行运粮。老弱伶仃已不保,何况对面拖刀枪。婉婉娇儿未离母,街头抱鬻供军装。闾阎哭声日震地,天远无路闻君王。君不见京师养兵三十万,有手何曾捻弓箭。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饭且趁构栏游。”所谓皇帝不差饿兵,你让当兵的吃不饱,就别指望人家在战场上有啥优异表现了。

而到了清代,由于财政上更加注重对绿营、八旗的犒赏和日常饷银等问题,因此清代的士兵日子上明显比明代要好很多。尤其是在犒赏问题上,清代时常会进行皇室对士兵们直接的犒赏,这很大程度就避免了明代那种严重的贪墨现象。尤其是在清代皇帝市场举行的木兰围场围猎中,皇帝还经常还会向杰出的勇士,赠送后来演变成清代赐服的“黄马褂”。不过就和现代很多的企业一样,纸面上的东西永远是要比实际的好看的多。最下层的士兵,是否能够因为朝廷的犒赏真正得到恩惠,在古代的社会,这可能基本要靠自己顶头上司们的良心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犒赏  犒赏词条  三军  三军词条  古代  古代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解密

 什么是洪拳?其创始人是谁?

相信大家都有看过《少年方世玉》和《叶问》的电影了,这两笔电影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出了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与强大。在我们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功夫,叫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