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京东方:从“圈钱王”到产业巨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很多行业诞生了很多世界级的巨头企业,比如在能源领域的中石油、中石化,在金融领域的工农中建,在房地产领域的恒大、万科、碧桂园,在建筑领域的中建、中铁、中国铁建,在合资汽车领域的上汽、一汽、广汽,在矿业领域的五矿、宝钢、河钢……但在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行业,中国却鲜有世界级的巨头,似乎除了华为,很难找出第二家世界级的科技公司。其实,除了华为之外,显示屏面板企业京东方也算一家。

一个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往往反映一个企业的科技实力,从2011年开始至今,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就一直位居全球第一,但专利的申请量并不等同于专利授权量,只有授权量才能反应一个企业的真实技术研发水平。

根据美国专利服务机构IFI Claims发布的2018年度美国专利授权量报告显示,在全球专利授权数量TOP50榜单中,中国大陆仅有华为和京东方两家企业位列其中。而在前20名中仅有福特、华为、京东方三家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其中京东方同比增长16%,排名第一。而这已不是京东方第一次排名第一,在2016年、2017年的这份榜单中,京东方的专利授权量增速都是第一。京东方的创新及科研实力可见一斑。

从技术以及研发的实力来看,京东方似乎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但很长时间以来,在公众的眼里,京东方却是一个吞金兽般存在的企业,这不仅体现在其不断从政府拿到巨额补贴,以及在股市中不断“圈钱”的行为,还体现在其低迷的股价,羸弱的盈利能力。京东方也因此被视为扶不起的阿斗,背负着“圈钱王”的骂名。

“圈钱王”京东方

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这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重点企业。北京电子管厂曾经非常辉煌,在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里,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发展到80年代,随着电子管技术被半导体所取代,北京电子管厂也陷入了困境,从1986年到1992年,企业连续七年亏损,濒临破产。

危难之时,年仅35岁,时任电子管厂总会计师的王东升临危受命,出任厂长。1993年,在国际管理学理论的启发下,王东升开始发起对京东方全面改制的“企业再造工程”,另外通过与日本松下合作生产彩色显像管,一举让企业扭亏为盈。但王东升对京东方的改造,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就是登陆资本市场。

1997年,京东方在中国深交所成功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募资3.5亿元,成为北京市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

2001年1月,京东方又成功在A股上市,并在此后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募资狂潮。统计显示,从2001年到2012年的12年里,京东方在股市中5次募集资金,超过了250亿。

一方面是不断的巨额融资,一方面是持续的亏损,2005年、2006年京东方分别亏损15.9亿元、17.7亿元,一度戴上ST帽。2007年,在政府的巨额补贴下,京东方才实现了盈利,不过此后又连续陷入巨亏,2008年,京东方亏损10.19亿元。2009年,公司在政府补助6.995亿元巨款后实现净利润496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实际净利润为巨亏11.89亿元。2010年,京东方继续大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亏损达20.75亿元……

巨额的亏损,不断大额的融资,鲜有分红的历史,让京东方在资本市场声名狼藉,也因此被股民称为“无节操”的“铁公鸡”上市公司。

但骂声没有阻止京东方融资的步伐,2013年,京东方又提出非公开融资的计划,拟发行股票95亿-224亿股,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460亿元。巨额融资的消息传出后,中国股市为之震动。当时有评论指出,非公开增发,虽然表面看是从特定的战略投资者手中筹钱,但低价增发后,股本扩大,将损害原有股东利益,另外,作为实业型公司,京东方已拿走真金白银的258亿元,还准备再拿460亿元,加起来718亿元,经营业绩亏损累累,回报股东约等于零,这样狮子大张口的公司,为什么还要继续让它存在?

业绩上的巨额亏损,融资上却毫不手软,京东方也由此成了公众眼中贪婪公司的典型。但事实的真相,并非外界看到的那么简单。

烧钱机器

京东方之所以如此“贪钱”,很重要的一点是与京东方掌舵人王东升选择的发展之路有关。在彩管销售火爆的年代,很多国内企业还在上马CRT生产线时,王东升就意识到显示器市场将面临“升级换代”的技术趋势,1998年,他确定了以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为京东方的发展方向。

确定了发展方向之后,京东方又面临新的战略选择:是延续与外资企业合资的道路,还是走自己独立研发的道路?

作为中国最早的彩色显像管(CRT)中外合资企业,京东方有过深刻的教训:京东方自从与松下开始合作生产显像管,一直到松下显像管退出历史舞台,京东方都没有掌握CRT的核心技术。王东升明白,用市场是换不来技术的,没有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一定避免不了“看人脸色”,但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在更高端的TFT-LCD显示屏领域,京东方显然又缺乏科技实力。

最终,京东方选择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线,然后引进全套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了京东方机会。当时韩国现代集团出现资金困难,不得已出售自己的显示器业务子公司HYDIS。京东方果断抓住机遇,2003年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HYDIS,由此突破了技术、专利壁垒,进入了液晶显示器行业。

液晶面板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日韩企业在面板产业上的成功,背后是政府的推动、以及企业联手大财团砸下千亿的结果。三星的面板曾连续12年亏损,台湾的厂商也经历了近10年的努力才扭亏。而京东方作为后来者,从一入局,在资金上就显得捉襟见肘。

2004年时,京东方准备通过海外上市的方式,筹措12亿美元,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当时公司连安置生产线的厂房都已经封顶,结果却因为媒体对面板行业的曲解和误读,让京东方上市计划搁浅。

京东方很快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之中,王东升不得已关掉韩国生产线,卖掉台湾冠捷股权以筹集资金,但资金缺口依然巨大。“这是我们最困难的经历之一”,王东升后来回忆说。

关键时刻,国开行和北京市政府向京东方伸出援助之手,2005年,京东方自主研发建设的第5代面板生产线投入量产,国内企业“无自主液晶屏时代”正式结束。

不过京东方的国产液晶屏一问世,韩国、日本、台湾等液晶巨头就联手大幅降价,让刚渡过资金危局的京东方再次陷入巨亏。京东方不得已再次向北京市政府申请,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方式,将北京市政府以“债转股”的方式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并剥离出售一系列非核心资产,以维系公司的运营现金流。

而北京市政府也认识到,液晶面板产业在中国新兴产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出资数十亿成为京东方的股东。另外,由于京东方的出现,康宁、冠捷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行配套投资,总投资额高达700亿元,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近千亿、缴税四十多亿的庞大产业体系。这也让京东方受到了更多地方政府的青睐,并打开了一条“银团贷款 政府投资”、与企业合作建设运营的新型产业投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让京东方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产能扩张之路,例如在2007年底,京东方建设的成都4.5代线项目中,22亿元定增融资额就被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成都工业投资集团和成都高新投资集团三家投资者全额认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京东方的发展再次带来机遇,在全行业利润下滑和产能收缩的背景下,已经近五年没有投资新产品线的京东方,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在股市中定向增发,募集到200多亿资金,大胆进行逆周期扩张。

有了资金支持的京东方,2009年先在合肥投资了中国第一条6代面板生产线,同年8月又在北京启动8.5代线,正式开建高世代线,到2013年时,京东方又连续建成了三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很快攀升至全球前五。

“烧钱”背后的逻辑

密集的投资以及常年高额的研发费用,让不了解京东方的大众难以理解,在他们眼中,金融风暴后的京东方就像一台“烧钱机器”:一方面连年亏损;另一方面却以巨额增发不断融资投入新的生产线建设。

2013年,京东方460亿的再融资计划传出后,在市场中引起轩然大波,投资者斥其为“吸血鬼”“烧钱机器”“两市圈钱王”。不少人也质疑,面板行业正在成为第二个光伏产业,已建成的产能超出实际需求数倍,而京东方在一个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投入巨资,不知目的何在。

实际上,京东方持续激进的巨额投资背后,是王东升本人对面板产业的专业以及远见。王东升一直很注重对行业技术规律的探索,在2010年他提出显示产业“生存定律”——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而只有足够多的资金,才能确保在研发上的投入,也才能确保在更新速度极快的产业领域中,投产新的生产线,并且生产出市场需求旺盛的最新高端产品。

王东升说:“做不到首发产品,你的毛利率肯定排不到第一。别人出来的时候你再去卖,价格已经下来了。那时候别人吃肉,你只能喝点汤。”

而想要做到新产品首发,自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这也是京东方最终生存下来的根本法宝: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

京东方最困难的时候,一年亏损几十亿,但依然坚持在研发上投入重金。王东升说:“我们是上市公司,亏损就会被别人骂,但我们还是一年投了30多个亿。如果不投研发,我们当年可能维持不亏,但是就没有现在的京东方了。”

而随着京东方在研发上的投入,以及激进的投资,发展到2017年,无论是在智能手机LCD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还是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领域,京东方的全球市场份额均位居第一。

进入行业头部的京东方盈利能力也开始显现,2013年至2016年,其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3.53亿元、25.62亿元、16.36亿元、18.83亿元,2017年的净利润更是创记录的达到了75.68亿元。

液晶显示器行业,是个竞争异常残酷的行业,美国的厂商虽然很早就进入,但却也消失的最早;日本一度执行业技术之牛耳,却由于投资不足,有的被收购,没被收购的也面临技术升级的困局;台湾厂商则从行业领先者变成了如今的追赶者角色;而韩国的三星和LG则在政府和财团的支持下,保持显示屏高端行业统治者的角色。

在这场全球巨头的角逐之中,正是“烧钱”和在研发上的巨额投入,支撑着京东方在这场竞争之中,穿过行业的低谷,跨越资金链断裂的险境,最终获得了与韩国巨头掰手腕的资格。如今,在高端的OLED显示屏领域,韩国企业依然占有垄断性的优势,不过京东方也正在发起新的冲击。2018年,华为发布的Mate 20 Pro中,京东方提供的OLED显示屏,质量表现超过了LG提供的显示屏。有消息称,京东方的OLED显示屏,目前也进入了苹果手机采购名单之中。

京东方的价值

企业存在的一大价值就是要赚钱,就像日本四大经营之神之一的松下幸之助所讲的:企业不赚钱,就是犯罪。但京东方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此,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整个电子工业的支持和拉升。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整个电子工业都处在“缺芯少屏”的焦虑中。中国的彩电企业早年也曾经兴旺一时,但在CRT显像管向液晶屏升级的过程中,因为不掌握核心的显示技术,中国彩电厂家只能从日、韩、台进口,高额的价格,让中国彩电行业效益大跌。

为了从中国市场攫取高额利润,在2001年至2006年的6年时间里,三星、LG、奇美、友达、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六家日韩面板企业,以平均每月一次的会议,总共召开了53次“晶体会议”。会议中的重要一项就是,针对大陆彩电企业的采购,联合操纵市场价格。

这也直接导致中国的液晶彩电价格高居不下,2003年时,一款32寸的液晶电视,价格竟然高达上万元,其中液晶面板成本可以占到彩电成本的60%,中国彩电行业完全仰人鼻息。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日韩台的面板厂商进入寒冬期,但大陆因为成功抵御金融风暴,对面板的需求不减反增。出于善意,国家相关部门两次组织大陆9家彩电企业赴台采购液晶面板,此举被称为“将中国台湾面板企业拉出了金融危机泥沼”。但结果却是,台湾联合韩国、日本企业哄抬面板价格,半年之内,面板价格飙升60%。

2010年,中国进口液晶面板金额高达470亿美元,仅次于集成电路、石油和铁矿石。直到近几年,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一批液晶面板生产商崛起,才让中国在半导体显示领域站稳了脚跟。有统计称,京东方这样的中国企业平均每块面板亏损1块钱,国内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企业的成本就会下降10-20块钱。

面对海外巨头的围攻,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面板行业,京东方曾长期亏损,但也正因为有京东方这样的企业存在,中国的消费者今天才能不被国外产品勒索和绑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电视、电脑、手机产品,也正是有了京东方的存在,中国的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手机品牌才能以物美价廉的特性,攻占全球市场。

王东升曾用三个反问,描述过京东方的价值:

“如果没有像京东方这样的企业,华为、联想、小米、魅族们得给牢牢掌握面板行业话语权的三星、LG、夏普这些日韩企业多贡献多少营收?”

“想象一下,我们的战斗机、航空母舰上,所有的显示屏幕、仪表面板都只能用别国生产的显示器

“在液晶面板技术的发展上,过去的确是日韩企业主导了潮流和市场,但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这块屏仍将会是各种信息流的必经入口,难道还要将我们的大市场拱手相让吗?”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京东方  京东方词条  圈钱  圈钱词条  巨人  巨人词条  产业  产业词条  
报道

 盘点全球十大最不适合创业国家

对于创业者来说,好的创业环境无疑对创业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全球有哪些国家是最不适合创业的呢?  飞涨的通货膨胀,大量的贪污腐败,整个大陆的经济危机,以及...(展开)

报道财富

 2019《财富》世界500强:1...

 财富中文网于北京时间2019年7月22日与全球同步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今年,中国大公司数量首次与美国并驾齐驱,但是如何做强变得更为迫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