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十八般武器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德云社他们说相声的贯口了,近几年相声逐渐的火了起来,促使了大家对于他们的贯口很热衷,听着即舒适,也很流畅顺口。所以也就有很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十八般武器得到了了解。
顺口溜: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槊、棍、棒、拐子、流星。
一、刀
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以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铜刀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
二、枪
枪是中国古代兵器兵器之一,是由利刃加棍棒组成的长柄刺击兵器,外形与矛相识,柄长与刃,与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综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
枪长而锋利尖锐,使用灵便,枪头可刺可斩,可刺穿盔甲;枪杆抓住,可格挡兵器,也可棒打或者投掷杀敌,威力比棍棒钝器强。武将可骑战马冲锋刺敌,或下马步战。
三、剑
剑,十八般武器之一,属于“短兵”。乃是兵种王者,被称为“百兵之王”。古王皆有君子之气,亦有皇上君临天下只说,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开双刃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
四、戟
戟,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在装上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的出现在我国推动了战国时期的到来。戟一方面作为仪仗兵器,一方面作为从先秦至秦汉魏晋军中装备的制式装备。
五、斧
斧是一种用于砍削的工具。斧是利用杠杆原理和冲量等于动量的改变量原理来运作的。分为两个部分:斧头和斧柄。斧头为金属所制(一般为坚硬的金属,如钢铁)。斧柄一般为木质(也有金属的)。刀口形状一般为弧形(有时也为直线形)。
六、钺
钺,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虽然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的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只说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军师指挥权。《说文》上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书·顾命》上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释名·释兵》上曰:“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
七、钩
钩,一般指形状弯曲,用于探取、悬挂器物的用品。也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戈演变而来。
八、叉
叉是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顶端有二股叉的为“牛角叉”,顶图片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柄长7~8尺,重约5斤。三股叉中锋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锤。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的“飞叉”。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叉的击法有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套路有“飞虎叉”、“太保叉”等。
九、鞭
鞭,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
十、锏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对马战有利。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来自晋和唐,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名称。
十一、锤
古称“椎”,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链子锤等。锤形似瓜,故亦称“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八棱等形,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练需要较大的力量。在战斗中用锤硬砸、硬架、很有威力。用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十二、抓
一种动作名称。也是一种中国武术器械。有称挝,在民间流传较广。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抓分长械及软械两种。长械有“金龙抓”,杆长约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挠。软械叫双飞挝,系暗器的一种,用金属打造,像鹰爪,缚以长绳,用于击人马,脱手掷去,着身后收回,使其不能脱走。
十三、镗
十四、槊
槊,汉语词语,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即长杆矛,同“矟”。槊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槊出现于汉朝,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发展为。主要种类有:马槊、步槊、杂槊。
十五、棍
棍也被称作“棒”,古代多称棍为“梃”,名称虽异,实为一物。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长”之称。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打击兵器。棍的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长度约为1.3—2.6米,也有的长达4米,截面一般为圆形,粗细以单手能够把握为准。棍是近战搏斗兵器,它的攻击范围大于刀、枪,自古有“棍扫一大片”的说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钝器伤和淤伤,其杀伤力比刀、枪等要小。
十六、棒
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
十七、拐子
上面的那端称为拐头,下面的那称为拐尾。拐头和拐尾皆可用来捅,拐尾朝手肘的方向可用于向后捣或向外侧捣;转过来拐尾向前,用来劈、扫。 拐身比较便于格挡,攻防兼备。使用时通常双手各持一把,一边格挡的同时另一边可用于攻击。
十八、流星
在古代战场上常常有人使用这种兵器。一般由绳索、铁链链接。分为有柄的单头流星和无柄的双头流星等种类。这种兵器在近些年的电视剧中时常出现。例如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就有周星驰飞锤流星把对手打下马的描述。
▼
你有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