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口吃不成胖子,如果非要想着一口吃成胖子,恐怕也只能落下一身后遗症,个人如此,企业如此,国家亦如此。尤其是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操作不当恐怕会成为企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比如乐视控股集团(300104-CN)、巨人网络(002558-CN)等一众前车之鉴。
同病相怜的还有百威英博,当百威英博以 105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行业第二的南非米勒公司之后,不仅奠定了百威英博在啤酒行业的国际龙头地位,而且也为百威英博背上了超千亿的负债,截至 2018 年 6 月 30 日,百威英博净债务高达 1042 亿美元。
或许正因为如此,百威英博旗下子公司百威亚太才会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选择赴港上市 IPO。所不同的是,第二次赴港上市的百威亚太这一次务实了很多。
定价太高?或是导致首次赴港 IPO 叫停的关键因素
7 月 5 日,百威亚太首次宣布准备在港交所公开募股 ( IPO ) ,拟定以每股 40-47 港元的价格募集 16.27 亿股,最高融资金额为 764.47 亿港元。如果能够成功,这将是港交所 2019 年最大的一笔 IPO 融资。
而在即将上市前夕,百威亚太突然宣布放弃赴港上市。尤其是在市场关注度颇高,且已实现了 10 倍超额认购的情况下,百威亚太选择 " 不再进行全球发售及在港上市 " 的计划令市场和相当多投资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根据百威亚太的宣布,7 月份选择放弃是基于多项因素的考虑,包括当时情况下的企业状况,以及行业发展的情况等因素。不过,有知情人士透露,当时百威取消上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定价问题上,百威亚太与投行之间没有能够达成一致。
在投行看来,尽管百威亚太 7 月份赴港上市 IPO 的时候,市场关注度较高,且已实现了 10 倍的超额认购,不过,销售情况并不算火爆,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订单不足。因此,投行机构建议百威亚太下调股价至 38 港元 / 股,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以便顺利上市。
不过,百威亚太最终还是拒绝了投行机构的建议,不愿意降低股票市值(融资金额),并最终导致 7 月份的首次赴港 IPO 上市安排被取消。
为何百威亚太不愿意降低股票定价?这其实是一笔经济账。在当时的 IPO 招股说明书中,百威亚太 2018 年的盈利约为 14.08 亿美元。选择定价 40-47 港元 / 股,市盈率介于 38.5-45 倍(当时汇率)。如果定价降低到 38 港元 / 股,市盈率必然远低于 38.5 倍,而当时在美股上市的百威集团市盈率约为 40 倍,如此还不如选择母公司在美股直接增发。
更何况,百威亚太板块是是百威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如果市场估值不能够在母公司平均值(40 倍市盈率)之上,那么对于百威集团整体市值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据透露,百威亚太 7 月份赴港上市的时候,也没有安排基石投资者,在保险团队中也没有任何中资机构,内地投资机构购买热情也并不高。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百威集团最终决定百威亚太取消 7 月份赴港上市的安排。
既然如此,为何百威亚太会选择重新赴港 IPO?根本上,恐怕还是与百威集团巨额负债需要融资予以缓解有关联。而直接原因还是百威集团不想错过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啤酒行业的复苏,高端市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有关联。
此前,百威亚太曾在 7 月份的 IPO 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此次募股所得款项净额(扣除手续费等费用开支),将全部用于偿还百威集团附属公司的贷款已完成重组。
而自从收购米勒公司之后,百威集团便一直负债率高居不下。根据百威英博披露的财报数据,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百威英博净债务高达 1028.4 亿美元,巨额债务压身成为集团继续发展的极大束缚。即便是被视作百威英博最优质资产板块的百威亚太业务,其在 7 月份 258 亿美元的总资产中,有 132 亿美元的商誉,44 亿美元的无形资产,占比高达 68%。
如此不难发现,百威亚太赴港上市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即融资缓解债务负担,缓解资金链紧张,助力百威英博拓展新业务。
也正因为如此,在 7 月份宣布放弃港交所 IPO 之后,百威英博很快便将百威亚太旗下澳洲子公司以 160 亿澳元(约合 113 亿美元,2020 年一季度预计完成交易)的价格卖给了朝日啤酒。这笔买卖能够成交与赴港 IPO 融资成为泡影,百威集团变卖资产融资有着一定关系。
根据百威集团披露的 2019 年半年报,截至 6 月 30 日,百威英博的净债务为 1042 亿美元,较 2018 年年底有增无减,依然处于历史高位。如此看来,百威英博在短短两个月后就迫不及待地宣布重启赴港 IPO,欲望之强烈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刺激百威集团如此着急推进赴港 IPO,恐怕还与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啤酒行业的强劲复苏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18 年我国啤酒市场结束了连续三年产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增幅 0.5%,国内啤酒市场出现复苏迹象。
2019 年 1-2 月,国内啤酒行业产量增长幅度达到 4.2%,市场表现超出预期。而在高端啤酒市场,2019 年 1-2 季度中国啤酒进口量同比增长了 47.03%,啤酒行业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作为国内高端啤酒市场当之无愧的 " 扛把子 ",百威集团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契机。
早前,百威亚太就曾披露 2019 年的资本开支预算约为 6.3 亿美元,主要用于扩大亚太地区的产能,以及增加可回收包装物料等。其中就包括扩大在中国的新建项目,以提高旗下主要品牌的生产能力。
事实上,作为全球最大的高端啤酒生产企业,在近年来全球啤酒市场规模收缩时,百威是唯一一家持续扩张的企业,而这背后支撑的动力,正是高端啤酒市场的巨额收益。
仅以中国市场为例,2018 年,根据百威亚太官方披露的数据,百威亚太在高端和超高端市场领域的占有率达到了 46.6%,比名次排在其后的青岛、华润的总和还要高。2018 年,2019 年一季度,百威亚太的净利润达到了 14.09 亿美元和 3.51 亿美元。其中,2018 年百威亚太净利润占同期集团净利润总额的 32.26%。
目前,百威亚太旗下拥有 50 多个品牌(包括自百威集团获得许可的品牌),除了近 6 成高端、超高端品牌外,百威亚太也推出一批中端品牌冲击市场。而从销量上来看,2018 年,
而从销量上来看,百威中国的销量约为 763 万吨,排在华润啤酒(1129 万吨)和青岛啤酒(803 万吨)之后,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如果百威亚太能够成功在香港上市,一方面是融资完成,不仅可以缓解集团的债务压力,而且也有助于相关在华投资项目的推进与扩大;另一方面,随着百威亚太赴港上市的完成,将吸引更多的国内资本投资百威亚太,加快百威亚太的本土化进程。
业内专业人士表示,百威亚太自身的硬指标问题不大,如果之前的暂停仅仅是市场行情导致的估值被看低,问题不难解决。随着国内啤酒行业的复苏加快,百威亚太重启上市应该问题不大。而百威亚太赴港上市完成后,或将有助于强化其在亚太地区的市场地位。
结语
目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百威亚太赴港上市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无论是从债务问题考虑,还是从市场份额扩张的目的出发,只要利益符合,百威集团都会将百威亚太进行分拆上市。而从契机上来看,当下无疑是最好的窗口期。
这对国内啤酒生产商们而言是一个提醒,国际啤酒行业巨头正在加码中国市场,未来的竞争将会加剧,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国产啤酒品牌的高端化。
来源:港股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