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这三个字第一次让我感到困惑,是 2017 年 10 月 29 日下午。当时大家在 GitChat 出版作者群里,有小伙伴说,教人怎么学技术没什么用,我说了一句话——“但普通人,你没技术,其实是万万不行的”;然后,另一个小伙伴发出疑问——“怎么定义普通人?”
我一下子被这个问题给搞懵了。是啊,怎么定义普通人?
我们几乎天天谈论它。身边月入两三万的程序员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大部分人看待体力劳动者,如保洁员,认为他们是普通人;身边有很多公务员说自己是普通人;很多上市公司高管形容自己是普通人;我们认为市长省长不是普通人,可他们也会说,其实自己也是普通人。
一、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普通人?
那天的讨论之后,我时时想起这个问题,为了搞不明白这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而感到别扭。所以,我一直思考、琢磨,决定今天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普通人”。
本文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谈论,如何定义普通人。
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
个人快照
视角
社会主流观念
最后,我还会指出一个告别普通人身份的方法,让你瞬间升华。
二、
1.现代汉语词典
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它对“普通”一词的解释是:
平常的,一般的;
然后给了几个组词示例:
普通人,普通劳动者
这种解释,聊胜于无。
2.个人快照
举个例子,大家都照过相,按下快门就时,我们把拍照对象的某个瞬间状态,定格成影像。
“个人快照”与此类似。当我们说某个人是“普通人”时,实际上对 ta 做了一个“快照”,然后根据这个静态的快照,判断 ta 是不是普通人。
那么,在这样的心理运算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哪些内容呢?通常包括:
外显的既定事实
行为
习惯
性格
爱好
物理特征
“外显的既定事实”,包括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个人经历。比如,你会认为省长的孩子不是普通人,是因为 ta 的家庭背景较大多数人不同。
“行为”,则是指一个人做什么事情、怎样做事情。比如,你看见有人在翻垃圾桶、有人从车窗里扔了个烟头,这就是行为,往往是一个人在某个瞬间对其他人产生的印象。
“习惯”,我们再熟悉不过,不论是每日晨跑、每晚读书,还是每天抽烟、每天酗酒,都是个人习惯,指周期性、一致性的行为表现方式。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下,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比较拗口吧,换成人话——类似积极、含蓄、奔放、内敛、谨慎、表里如一这种词汇描述的,就是性格。
“爱好”,和兴趣有密切关系。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时的心理倾向;在心理学上,基于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包括爱好,当它不仅包括认知,而是体现在从事某种活动中,便成为爱好。也就是说,爱好是显现在行动上的,比如集邮、画画、收藏字画,都是爱好,是可以被别人感知的。
最后,“物理特征”,指与生俱来的身体特征。比如身高、肤色。
以上说的这六大类信息,都是可以通过观察搜集到的。当我们在说自己是普通人,或者说别人是普通人时,脑子里都会给描述的对象拍个快照。
3.视角
这里说的视角,就是你从谁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
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那是自我视角。
比如,两三岁的孩子会觉得父母都是无所不能的超人,这是孩子的视角,也是他人的视角。
除了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还有一个“规约视角”,是 Martin Fowler 在《UML Distilled》中提到,要关注软件的接口而非实现,把重点放在软件的使用上。套用在对人的评价上,可以理解成“按照某种社会规约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
举个例子,在大雁塔上刻“某某到此一游”就违反规约,这样的人就可能被视为缺乏必要的公德。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也会参照各种约定俗成的规约、观念、尺度来评估一个人是否“普通”。
4.参照系
参照系,又称参照物,物理学名词,指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
这点可以从“普通”的反义词——特殊——的释义中看出来。现代汉语词典对“特殊”的解释是:
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
举例如下:
情形特殊,特殊照顾,特殊待遇。
你看,从特殊的释义,可以来理解普通的含义:和同类事物差不多,和平常情况差不多。
现在,你也许可以感觉到,特殊和普通,是相对于同类事物而言的。也就是说,要把一个人,放在一个群体中去观察,才可以说他是普通还是特殊。这就是“参照系”。
有了参照系,省长市长、低保户、保洁员、程序员、上市公司高管、奥运会冠军…… 这些“普通人”就都可以被解释了。
一个国内的程序员说自己是普通人时,是以中国七八百万程序员群体为背景的。
奥运冠军说自己是普通人时,是以参加奥运会争夺冠军的那些选手为背景,或者是以一群奥运冠军为背景的。
省长市长说自己是普通人时,则很可能,是以同级别的官员群体为背景的。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只要选定一个参照系,给出个人快照,不管是自我视角还是他人视角,都可以定义一个人为“普通人”。
但,这样定义出来的,是真正的“普通人”吗?
5.社会主流价值观
虽然上文中“普通人”的定义,是相对于同类人群的,你可以通过选定一个人群,把某个特别的人变成语义上的普通人。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是通过缩小样本人群的方法,来重新定义概念。它在某些时候,会违背大众的认知。
什么是大众的认知?其实,就是社会主流观念。比如我们觉得犯罪是不好的,随地大小便是不好的,这些就是社会主流观念。
假如你把一个持枪抢劫者,放在一群持枪抢劫者当中,说这个人是普通人,他做的事情没什么不好,大家都在做。那就违反了社会主流观念和法律底线,这样的重新定义,就是不妥当的。
所以,普通人的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义是:在规约视角下,不同于同类群体且其个人快照不违背社会主流观念的人。
唉,社会主流观念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6.如何告别普通人身份
我们讨论了那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你是不是普通人,是相对的。
假如你要想从普通人变成非普通人,只要观察你定义自己是普通人时的参照系,看看大家都是什么样的,你稍稍变得和他们不一样,那你就不再是普通人了。
看这张图:
再看这张图:
所以,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告别普通人身份的有效方法:为自己引入一个和你日常来往的小伙伴们不一样的变量。
至于这个变量是什么,则可以从个人快照中的爱好、行为、习惯、性格等方面去挖掘,或者观察另一个你感兴趣的群体来萃取。
比如,我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后来写了博客,出了书,开了公众号“程序视界”,在身边的程序员当中,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程序员了。
比如大学里的一个班级,毕业时都找工作上班去了,只有 S 君不找工作,选择以炒股为生,那他在这个班里,就不是普通人。
三、
所以,如果你一面感叹自己是个普通人,一面又想变得有点不一样,那就行动起来:
这个群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找一个非共有的特征,为自己加持
这样,你就迈出了非凡之旅的第一步。
周期性的采取这样的行动,持续走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