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工作3年左右,会遇到一个瓶颈。
按部就班做的事情就那么些,老板似乎没有给自己加薪的意思,也没有委派其他任务的打算。有些混得不太好的,别人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周围人也没太把你当回事。
说做得不好吧,还算过得去;说做得好吧,实在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工作变成一件食之无味的事情。
这种感觉,我懂。
毕竟在职场初期曾经感同身受。但我发现,转折点并不是从我跳槽或是换岗开始,确切地说:是从我拿自己当回事开始的。
01:
有一种常见的心态,叫做“弱者心态”。在新人身上尤其常见。
什么意思呢?
任务交代下去埋头苦做,别人说什么你做什么,不敢吭声,更别说提出什么建议或意见了。甚至连要求都没完全理解,就习惯性地吐出一个“好”字。
前阵子朋友带了一个新人,让她写个方案周五提交。到了周五,朋友开了一整天的会议忘记了这事,晚上发信息问:方案怎么样了呀?
迟迟没有回音。
第二天朋友电话过去,妹纸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带着哭腔说:“我不懂得要怎么写呀,也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说,所以就没回复了……”
能力不足,这是一回事。但你不能因为能力不足就把自己放在弱者位置:
对任何要求都来者不拒,什么需求也不提,什么预估也不反馈,任由事态恶化。
不管面对上司、老板、前辈,本质上都是你的合作者。协作中,好好沟通能解决至少70%的问题。
如果你没把自己摆正位置,始终套在小白菜的角色中,最终你就真的会沦为一颗小白菜。
电视剧《我是余欢水》热播时,许多人评论,从这个史上最惨男主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邻居的狗在电梯里撒尿,溅到余欢水儿子身上,他刚提醒了一句,马上被狗主人怒怼:“这是我亲生的儿子,怎么拴狗链子,你儿子怎么不拴链子的啦。”
作为公司老员工,连续5个月业绩不达标,被一手带起来的徒弟冷嘲热讽:“伤了腿没事,千万别伤了脑子。”
想给老婆买车,于是给欠自己13万的朋友电话,希望能还钱,得到一句“我人在非洲,你再这么大老远地给我打这种跨国逼债的电话,你信不信我跟你绝交”后,余欢水立马认怂道歉。
唯唯诺诺没有棱角的他,永远是被人踩在脚下的那个人。
白岩松说过一段话:
“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一回事儿,因为你太好说话。
什么事情,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一要你就给。你成功塑造了一个毫无原则的自我,既然你没有了原则,人家对你自然就没有了底线。”
想让别人把你当回事,你首先要把自己当回事。
02:
管理学家刘澜老师曾说过一个故事。
广告巨头奥美公司,创始人大卫·奥格威在公司还很小的时候,拒绝了一个大客户——风头正劲的福特汽车。
福特汽车当时开出了巨额的广告业务代理费,希望奥美为其新产品策划广告,没想到奥格威写信给亨利福特说:
您的广告预算是我全部营业额的一半,若我接了,恐怕很难再支持咨询的独立性。”
他认为一家创作型的广告公司,一旦接了这么大的客户,难免受制于人,无法再坦诚地说真话。
后来福特的新品牌失败,奥格威感慨:幸亏我们拒绝了,不然我们没准就跟着倒闭了。
顺便说下,这在奥美并不是特例,奥格威平均每年要拒绝掉59个客户,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品牌。
多数人遇到这情况会觉得,哎呀我公司现在还小,不能随意挑客户,等我像奥美那么大的时候,就可以拒绝客户了。
听起来挺合理对吧?
你也可以反过来想,可正因为许多公司不敢拒绝大客户,所以始终是小公司。
创始人奥格威从一开始,就按照第一流的企业标准要求自己。既然要做第一流的企业,就要拥有第一流的客户,客户和广告公司必须双向选择。
奥格威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书中,透露了选择客户的3个原则:
1、限重:不接额度占比太大的业务;
2、限量:限制服务的客户数量,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每两年只增加一个新客户;
3、限购:两种情况下不接合作,一是产品不靠谱,二是预判自己能否比客户的上一家广告服务公司做得更好,如果不能,则拒绝。
倘若奥美当年以还是小公司为由,放松了原则,什么广告都接,从短期看收益确实可能高些,但从长期看,一家公司想活得好,绝不可能只看挣钱这个单一维度。
它必须有优质的品牌、优质的服务,这些都是比眼前利益重要100倍的东西。
03:
企业如此,个人同样如此。
想尽快在职场中或行业内拥有一席之地,你的自我要求,首先不能垮。
你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是新人呀,不熟悉很正常”、“我是老员工呀,之前都习惯这么做了”、“我是实习生呀,过来主要就是学习的。”
一上来就将不足之处合理化,把自我标准设置在平均线以下,这只会让你潜意识里接受这种设定,最终故步自封。 我前同事曾经有位助理,人挺敬业,但效率偏低——什么事都自己从0开始摸索、网络收集碎片知识,一点点看一点点消化。PPT学了一周都做不出一个成品。
同事问,你干嘛不花点儿钱去学?这又不难。
他憨憨地回复,我刚工作业余时间比较多,慢慢学就好。等以后我太忙了或是时间更值钱了,再买课程学,哈哈哈。
典型的归因错误了。
不是因为别人的时间值钱,才去花钱学,而是他们非常重视时间价值,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工具提升效率,才让自己的时间更值钱。
工作不看你时间多不多,只看你做事效率高不高,完成得好不好。你的自我预期都这么低,效率和效果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同样是助理,同事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据说月薪从一开始的1万左右,如今已经近3万。
有一次那位总助临时替总经理开会,同事也参与了,1个小时下来,大家都暗暗对他赞叹不已:做事简洁利落、安排井井有条。而且对人对己的要求都很高,不放过重要细节。甚至还提出很多大家都想不到的建议。
同事后来说,月薪3万的总助的范儿,估计已经超过了大部分部门经理了。
说白了,想让自己更有含金量,心里就必须紧紧拉着一根金线。
04:
再说一个常见的“没把自己当回事”的态度:被动。
前两年罗振宇带火了一个词,叫做“躬身入局”,来源于曾国藩讲的故事。
农村里,有个人出门,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俩人顶上了,谁也不让谁,谁也过不去。
为什么不让呢?因为俩人都挑着很沉的担子,路太窄了,谁要让,谁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脚泥。
你作为一个旁观者,想上去劝,咋劝呢?谁也不服气啊。
于是这个旁观者走上前去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
当你的身份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置身其中的人,往往看似无解的问题就有了新答案。
很多人习惯“与我无关”的隔岸观火姿态,认为自己只要管好所谓的分内事就足够了,其他的,没必要多掺和。
你习惯做个小透明,其他人怎可能把你放在眼里?
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洛克菲勒,从家境贫寒的小镇青年成长为世界顶级富豪,他给自己的人生总结了两个字:
主动。
他在《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写道:经验告诉我,大胆主动的人,能完成最好的交易,能吸引他人的支持,结成最有力的盟约。而那些胆小、犹豫的人却难以捞到这样的好处。
主动走入局中,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这与在一边旁观,注定得到不同的结局。
哪怕你人微言轻。
我第一次写需求分析时,其实岗位只是个项目助理。隔壁组的需求分析师临时需要人手,我那时因为对产品类感兴趣,业余时间经常爬公司的知识库看项目文档,就主动和他说,自己或许可以帮些小忙。然后加班做了这部分额外事情。
那位需求分析师,后来成了我的上司。我自然也得到了更多参与产品项目的机会。
想要什么,就积极争取。路子都是在不断主动尝试中越拓越宽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人不把你当回事,往往都是从你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开始的。
你以为只要经常说“好”,就能风平浪静;
你以为只要拉低底线,就能得到更多机会;
你以为只要独善其身,就能等到好运降临。
所以,你得学着建立自己的规则,拥有自己的想法,主动去解决更多问题。
说到底,尊重不是别人自动给予你的,而是你用有棱角的一言一行,挣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