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BA智库·姜榆木
前两天刷到一个热门问题:“面试想拿10k,HR说你只值7k,该怎么办?”
今年“金三银四”格外冷清,但不妨碍职场人对这类问题的关注。
毕竟谁都希望通过面试,为下一阶段的职业生涯,争取更高的待遇。
然而HR的压价,每每让我们处于被动的局面。
上周就有位朋友在我面前犯纠结:自己报了20k的期望薪资,HR愣是给压到15k。
他说:“我想拒绝,可担心拒掉这一家,后面连15k的offer都拿不到了。”
一番话,道出无数年轻人的感同身受。
面对疫情冲击,市场环境一再萧条,安全感缺失的职场人,即使面对和心理预期相去甚远的薪资,也难免陷入“过了这村可能就没这店”的纠结。
对此我想说,求职谈薪本质是一场博弈,惟有从博弈双方的立场出发,才可能掌握主动。
而站在HR的立场,其目标只有一个:用合适的价钱,招合适的人才。
为了让价钱尽可能“合适”,HR博弈的方向就是让求职者显得“不合适”,然后以贬值后的薪酬达成“性价比”。
当你看透这层逻辑,对于HR“压价”的话术,也就拥有了更明确的解读。
01、“你只值7k。”
硕士毕业那会儿参加秋招,有场面试给我印象很深。
面试官有两位,一位是负责技术面的工程师,另一位是负责谈薪的HR。
工程师上来问了我许多编程方面的问题,而我其实应聘的岗位偏向于工程管理,纠结半天后只能回答“不了解”。
面试官“哼”的笑了一声,随后对HR说:“他的大致情况我了解了,我没有其他问题,你看你还有什么要跟他讲的,我先有事走了。”
一时间,我的自我认同感降至冰点,觉得自己达不到岗位要求,甚至不敢抬头正视HR。
不同于面试官的咄咄逼人,HR语调舒缓地说:“你的能力和实际项目的要求,差别确实还蛮大的。但我还是看好你,只是根据你的这个情况,确实只能给到你7.5k。”
我几乎当场接受Offer,直到晚上才觉得,跟自己期望薪资差距太大,最终还是拒签三方。
几年后我换了份工作,碰巧和当初面试我的工程师成为同事。他认出我后,笑着说起当年面试我的事:“说实话,问你的那些问题,我自己都不清楚。”
对企业而言,没有完美的员工,只有合适的员工。
但许多HR惯用苛刻的标准,将求职者问到语塞,然后暗示他与所应聘岗位差距甚远。
当求职者在这种暗示下接受自己只值5k,哪怕HR将期望薪资从10k降到7k,他就不会觉得被压价,反而会感谢来之不易的机会。
但事实上,真正清醒的求职者,不会一直接受HR的引导,否则结果只会如HR所愿。
想要在面试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跳出对方的判定框架。
著名投资家克里斯曾参加一个证券公司的面试。
他手头拮据,买不起体面的西装,牛仔裤上甚至沾着前晚粉刷墙壁留下的污渍。
面试官瞥了一眼他的着装,对他说:“我们为什么要招一个裤子都没洗的员工,你给我个理由吧。”
克里斯回答:“那肯定是这个员工的衣服穿得特别考究。”
看到面试官成功被自己逗笑,他立刻说起自己在数学和投资方面的能力,最终顺利获得工作。
当你有让面试官不满意的地方,无论如何解释,也无法改变面试官对此不满意的事实。
与其继续纠缠,不如坦然带过,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向对方证明:即便如此,我依然值得。
而不是过早接受对方的评价体系,在不断自我否定的状态下,对不满意的Offer半推半就。
巴菲特曾说:“一个人不能靠做空自己的公司取得成功。”
同样,一个人不能靠做空自己来获得突破。
当职场价值遭到质疑,认可自己,是重获认可的开始。
02、“虽然只能给到7k,但会为你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
不知是否有HR,跟你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公司给到员工的,不是简单以工资作为衡量的。”
“我觉得你刚毕业,不要太在意眼前能拿到多少,而是要看重未来的发展。”
“加上各类福利,以及有利于员工成长的平台,我们企业的总体待遇在业内是具有竞争力的……”
各种极具吸引力的说辞,指向同一个事实:你期望薪资是10k,但我们只能给到7k。
你是否想过,HR口中的“更多机会”,是否也会说给其他求职者?
一个人人都能享有的机会不是机会,即使是,也只意味无休止的内卷。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只能盯着钱看。但不可否认的是,求职过程中惟有薪资,才最具量化属性。
当HR压低你的期望薪资,而许诺以其他软性福利作为补偿时,你就必须尽可能让这些补偿,像薪资一样得到量化。
去年秋招,一位师弟联系我。他面试了一家他还比较中意的公司,进入谈薪阶段,HR报的月薪跟他的期望有大约2k的偏差。
我给他的建议:我们并非不能接受偏差,但要搞清楚薪资以外的酬劳,能否与这2k的偏差持平。
很快他跟HR进行了一次电话沟通,HR跟他挑明,另外有个同岗位应聘者,其薪资比他还低,因此希望他能把期望薪资再降一些。
师弟根据我“凡事都要量化”的准则,回答HR:“我不清楚你说的这位求职者,你能具体说下他的情况吗。”
HR沉默片刻后说:“你认为发展的机会,和两千块钱相比,哪个更重要。”
继续量化:“你说的机会,具体指什么?请问是外派轮岗培训?还是支持员工进修MBA之类的课程,如果是,公司愿意承担多少比例的费用?”
通过这种量化式的询问,师弟很快发现对方只是在纯粹压价,于是果断停止沟通。
他后来在另一家公司获得心仪的offer,薪资仍稍稍低于期望,不过他获得前往德国培训的机会,当前发展也很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曾听过一句很形象的话:“别跟我谈机会,我不要不挣钱的机会;别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是不工作。”
诚然,职场是场马拉松,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但这却不是让渡眼前合理利益的理由。
一个人在面试时没能争取到的权益,很难在工作中得到。
坚持自对自己的判断,不被HR带跑,才能让自己保值。
03、弥补信息差,掌握定价权
除了思考HR压价的理由,关于面试谈薪,我还有2个建议。
1.尽可能改变由信息差带来的劣势
HR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对接专业的咨询公司,对行业薪资结构有整体的把握。
他们在面试时,能够很有针对性地将求职者的薪资,控制在自己预期的区间内。
相比之下,求职者更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情绪,期望薪资报高了担心面试直接告吹,报低了又顾虑是否自我贬值。
弥补这方面劣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多面试。
行业,不是由一家企业代表的;薪资,也不是由HR一人定义的。
如果你已有心仪的公司,那么你可以在正式接触这家公司前,参加同行业其他公司的面试。
在和这些公司接触时,可以适当把自己的期望薪资往高一点报,通过几轮沟通,你大致能够把握HR对各层级薪资的接受度。
此时再去参加目标公司的面试,面对HR的压价时,你将更有斡旋的空间与底气。
2.将定价权握在自己手里
同样是硕士秋招,我参加一场群面。
第一个发言的人立刻看向我们,显然他心里没底,担心说得高了,后面人说一个比他低的薪资,他就会失去竞争Offer的优势。
眼看他支支吾吾近一分钟,面试官打断他:
“一个什么都不谈,只会谈钱的人,我们不会招的;一个什么都能谈,唯独不能谈钱的人,我们也不会招。”
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普朗克曾说:“科学不属于第一个发现的人,而属于第一个人让别人相信的人。”
放诸职场,也是相同的道理。
职场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让别人相信自己所具备的价值,而让别人接受自己,从敢于为自己报价开始。
一家企业没有因为专业问题淘汰你,更不会因为你的报价而这么做。哪怕你的期望薪资超出对方预期,双方依然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当然,为自己报价,同样讲求时机。
你的报价会成为对方审视的标准,他们下意识地进行判断“你是否真值你所报的价”,这种情况下,你面试中的任何瑕疵都会被刻意放大。
相反,当面试官没有预设立场,你的优势点更容易引起重视。
通常而言,如果面试官对你有较好印象,他不会参与你和HR的谈薪环节,但他会向HR传递对你有利的信息。此时和HR谈薪,你才能显得更游刃有余。
△ 写在最后
一直记得《华尔街之狼》里的一个情节。
乔丹·贝尔福特让他的学生,把一只笔卖给自己。
学生们从材质、外观、书写流畅度等各方面夸这支笔,始终不能打动乔丹。
乔丹拿回笔,让一位学生给自己签名。
学生说自己没有笔,乔丹把笔放到他面前,对他说:“这笔现在卖给你了。”
应聘求职,何尝不是一个推销自己的过程。
你的薪资,取决于你能否洞察行业的需求,以及你能否满足这份需求。
当你对岗位和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HR或许能把你的报价从10k压到7k,但行业迟早会给予你等值的回报。
点个【赞】,坚定自己的价值,把握职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