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元史·吴澄传》原文及翻译

元史

原文: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晔,初居咸口里。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 

  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荐澄有道,摧应奉翰林文字。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 

  英宗即位,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等舟去。 澄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 

  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天历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         (摘编自《元史•吴澄传》) 

  注释:福田:佛教以为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田亩,故称。 

译文:

  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崇仁县人。他的高祖吴晔,开始居住在咸口里。九岁时,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以后,对于经传都学习精通。 

  至元十三年(1276) ,人民刚归附蒙古,各处盗贼兴起。乐安人郑松邀吴澄避居于布水谷。于是吴澄在那里作成《孝经章句》,并校定了《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仪礼》及《大戴礼记》 《小戴礼记》 。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将他迎接到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大概有数千言。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为他)操持饮食,说: “吴先生是天下少有的士人。 ”他入朝为官后,举荐吴澄有远见卓识,朝廷提拔他为应奉翰林文字。 

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为国子监丞。吴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但是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问题的人,络绎不绝。吴澄根据学生的天赋,反复讲解,循循善诱,常常直到半夜。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英宗即位,有圣旨要求搜集善于写书法的人,用黄金粉书写佛教《藏经》。皇帝在上都,派左丞速传诏令吴澄作序。吴澄说: “撰写文辞,不可以给后世的人看,请等皇帝回京再上奏此事。 ”适逢皇帝去世,此事也就罢了。泰定元年刚开设经筵,首先任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年时,诏命修建太庙,议论者常见同堂异室之制,于是修建了十三间祭室。(但是)没来得及迁祀,而国家出现大变(指皇帝驾崩) ,有关官员对诸位皇帝的排列次序有疑问,朝廷命令共同评议此事。吴澄提议说: “世祖统一天下,全都考定古制而推行。古代天子有七庙,每一座庙都各自为宫,各自按次序依次提升,其庙的宫室,很像现在的中书省的六部。设立省部,也是仿照金、宋的官制,怎么能因为宗庙排序就不考定古制呢! ”负责的官员急于办成此事,最终还是按照原来的次序做了。当时吴澄已经有了辞职的想法,就出城乘舟离开。吴澄平时稍有闲暇就著书立说,直到生命将尽,仍不搁笔。他对于《易经》《春秋》《礼记》,都各有自己的撰述,(而且)都能破除以前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来阐发书中的深刻道理,条分缕析,见解精到文笔简洁,见识卓越,成一家之言。 

  起初,吴澄所居住的地方有数间草房,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 ,所以求学的人称吴澄为“草庐先生” 。天历四年吴澄就病逝了,享年 85 岁。

相关练习:    


元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3题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晔,初居咸口里。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

  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荐澄有道,摧应奉翰林文字。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

  英宗即位,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等舟去。

  澄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

  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天历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         (摘编自《元史•吴澄传》)

  注释:福田:佛教以为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田亩,故称。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

 B.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

 C.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

 D.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登舟去。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传,多是指儒家经典和注疏的合称,经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及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传是对这些经文的解释。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供奉皇帝的先祖,夏称“世室”,殷商称“重屋”,周称“明堂”,秦汉时称“太庙”。

 D.中书即中书省,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负责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元中书省还有地方派出机构,称行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澄博学有才能,尤长儒学经典。朝廷开经筵聘其为讲官,被儒家学子推崇,左丞董士选曾邀请吴澄到家中并亲自侍奉其起居。

 B.吴澄性格耿直,敢于直言。世宗搜集善本书籍,加黄金封面,刻印佛教《藏经》,令吴澄作序。吴澄据理反驳,后因群臣齐谏而止。

 C.吴澄要求遵守礼制办事。朝廷修建太庙,官员对皇帝的位次排列有疑问,朝廷命令共同评议此事,吴澄依古制力争,但最终无效。

 D.吴澄是元代杰出的理学大师,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成一家,对后世理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

  (2)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

答案:

10. D

11.D( “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是门下省,中书省是封建政权执政的中枢部门。) 

12.B(不是搜集善本书籍,加黄金封面,而是搜集擅长书法的人,用黄金为粉书写。群臣也没有反对。)

13.(1)吴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问题的人,络绎不绝。( “堂上”状语后置;难,指疑难问题。每点 1分。句意通顺 3分)

(2)他对于《易经》《春秋》《礼记》各有自己的撰述,都能破除以前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来阐发书中的深刻道理。(纂言:撰述;穿凿:牵强附会,每点 1 分。句意通顺 3 分)

【译文】

  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崇仁县人。他的高祖吴晔,开始居住在咸口里。九岁时,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以后,对于经传都学习精通。

至元十三年(1276) ,人民刚归附蒙古,各处盗贼兴起。乐安人郑松邀吴澄避居于布水谷。于是吴澄在那里作成《孝经章句》,并校定了《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仪礼》及《大戴礼记》 《小戴礼记》 。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将他迎接到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大概有数千言。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为他)操持饮食,说: “吴先生是天下少有的士人。 ”他入朝为官后,举荐吴澄有远见卓识,朝廷提拔他为应奉翰林文字。

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为国子监丞。吴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但是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问题的人,络绎不绝。吴澄根据学生的天赋,反复讲解,循循善诱,常常直到半夜。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英宗即位,有圣旨要求搜集善于写书法的人,用黄金粉书写佛教《藏经》。皇帝在上都,派左丞速传诏令吴澄作序。吴澄说: “撰写文辞,不可以给后世的人看,请等皇帝回京再上奏此事。 ”适逢皇帝去世,此事也就罢了。泰定元年刚开设经筵,首先任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年时,诏命修建太庙,议论者常见同堂异室之制,于是修建了十三间祭室。(但是)没来得及迁祀,而国家出现大变(指皇帝驾崩) ,有关官员对诸位皇帝的排列次序有疑问,朝廷命令共同评议此事。吴澄提议说: “世祖统一天下,全都考定古制而推行。古代天子有七庙,每一座庙都各自为宫,各自按次序依次提升,其庙的宫室,很像现在的中书省的六部。设立省部,也是仿照金、宋的官制,怎么能因为宗庙排序就不考定古制呢! ”负责的官员急于办成此事,最终还是按照原来的次序做了。当时吴澄已经有了辞职的想法,就出城乘舟离开。吴澄平时稍有闲暇就著书立说,直到生命将尽,仍不搁笔。他对于《易经》《春秋》《礼记》,都各有自己的撰述,(而且)都能破除以前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来阐发书中的深刻道理,条分缕析,见解精到文笔简洁,见识卓越,成一家之言。

起初,吴澄所居住的地方有数间草房,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 ,所以求学的人称吴澄为“草庐先生” 。天历四年吴澄就病逝了,享年 85 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元史·吴澄传》原文及翻译  吴澄  吴澄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