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原文及翻译_注释_赏析

作品简介《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之情。

本诗从萧索的秋景入手,写出客居异地时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以及面对隐居与从政的抉择时的迷茫心情。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全诗情景交融,言淡而意远。而发自内心对寒江的怀念之情,由此引发了首尾呼应。

原文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⑴,北风江上寒⑵。

我家襄水曲⑶,遥隔楚云端⑷。

乡泪客中尽⑸,孤帆天际看⑹。

迷津欲有问⑺,平海夕漫漫⑻。

词句注释

⑴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⑸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⑹孤:译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江面宽阔,水势浩大,称为“平海”。

(9)《论语 微子》记载,孔子曾经在旅途中迷失方向,让子路向正在耕种的隐士长沮、桀溺询问渡口(迷津)。这两句化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落拓失意,前途渺茫之叹。

白话译文

译文(一)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家乡就在弯弯曲曲的襄水边,远隔楚云之端。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客旅的生活无比辛酸,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译文(二)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在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创作背景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

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诗人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赏析

鉴赏一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孟浩然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孟浩然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鉴赏二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没有问路的地方。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读者会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鉴赏三

这首诗以兴开首,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未能实现的彷徨。结句亦可解释为世路茫茫,望而兴叹。

英汉对照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MEMORIES IN EARLY WINTER

Meng Haoran

South go the wildgesse, for leaves are now falling,

And the water is cold with a wind from the north.

I remember my home; but the Xiang River"s curves

Are walled by the clouds of this southern country.

I go forward. I weep till my tears are spent.

I see a sail in the far sky.

Where is the ferry? Will somebody tell me?

It"s growing rough. It"s growing dark.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孟浩然  孟浩然词条  寒江  寒江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注释  注释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古文诗文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出自魏晋曹植的《杂诗七首·其一》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