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处】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译注】山峦随着平原郊野的伸展 而渐渐消失,江水滔滔,流入广阔的原 野。大荒:辽阔的原野。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峦低缓或 逐渐消失,代之以宽广的平野,江水在 平原上壮阔奔流。[例]船出了西陵峡, 山势慢慢地平衍下去,到了南津关,天 地忽然开朗,险要的山势突然消失。李 白诗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 形容得再好不过的。(谢国桢《锦城游 记》)

 

【全诗】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隔长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海楼:海市蜃楼。

 

【鉴赏1】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足迹遍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许许多多赞美山河壮丽的名篇佳作。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时写的。诗题虽曰“送别”,其实是“留别”故乡之作。

 

    李白少有奇才,倜傥任侠。二十岁时就漫游蜀中,登峨眉、青城诸山。然后于二十五岁出蜀东下,经巴渝,去三峡,渡荆门而东入于楚。荆门,即荆门山,位于湖北荆门县的长江南岸,自古有楚蜀咽喉之称,渡荆门,蜀地山川已不复见了,诗人的眼前是望不到边的开阔旷远的楚地。置身于此,对于诗人来说,不啻一种自身的解放,是诗人自我的超越。而这种解放感、超越感又使他的心胸更加阔大,激情更加昂扬。极目远眺,平野无边,而视线自平野的尽头慢慢收回,只觉征帆顺水而流,山渐渐后退、隐没,随平野而尽,再度举目,看大江东去,平野无尽,江亦无尽。这寥阔、壮美的景象使诗人情不自禁地脱口吟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佳句。诗人的身、心,也逐平野、随大江而达于高远辽阔的境界之中了。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之壮语也。”这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诗人自蜀入楚,对平原旷野的感受是新奇的。这种新奇感又是他和所见蜀地山川相比较而表现出来的。蜀之山川以奇险著称,自秦入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出川入楚,“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江水》)长江东去荆门,迂回蜿蜒,水流缓慢,晚上,江面平静得可俯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明镜自天外飞来: 日间,仰望辽阔的楚天,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奇观,这美景,在黄犬吠日的蜀中是难得一见的。年轻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多么轻松,多么惬意呵!如果说颔联是全景的话,那么,这颈联则是诗人从日、月、江、天四个方面,有机地组合成两组特写,对颔联的全景镜头做了细致的具体的补充,楚地风光、楚天景象也显得更加寥阔,更加壮美。而这里所流露出的诗人的轻松惬意的心境,和上边所表现出的高远开阔的境界正相配合。

 

    诗人的感情丰富,还表现在诗中所抒写的去国怀乡的依恋之情上。李白青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读书在戴天山,游历于峨眉山、青城山,隐居于岷山之阳,对蜀地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执著的感情。这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固然有游于四方的欢乐,可是一旦离乡而去,也不免对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产生依依的眷恋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说自己恋乡,而说故乡之水不舍昼夜地一路送行,这样写不仅别有情趣,而且越发显得诗人恋乡之情真挚深厚,与故乡的山水,与故乡的亲人难舍难分。尾联的水送行舟和诗题“送别”紧紧相扣,使全诗别具一格。

 

   明丽杲如初日,结二语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王夫之《唐诗评选》)

 

   丁龙友曰: “胡元瑞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太白壮语也。子美诗‘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语,骨力过之。予谓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卷十五)

 

【鉴赏2】

 

     故乡让诗人难舍难分,故乡水竟成了万里送别的朋友,真是想象优美而奇特的诗篇。

 

   李白在蜀中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整整20年时光。25岁离开,“仗剑远游”。这首诗就是出蜀后到达荆门时所写的开始远游的感受。首联说离家乡已经很远,到了当年的楚国境内了。两句在全诗中没有深意,只叙而已,但“远”字遥呼着尾联的“故乡水”和“万里”;颔联写景壮阔,向来被称为名句。两句所写,有阔大的空间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写出了乘船沿江而下,经过无数的山山水水,穿过断岸千尺、高耸入云的三峡,最后来到“极目楚天舒”的江汉平原,崇山峻岭一下消失,唯有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气势不减,但已变成浩荡开阔的“大江”的全部景观;颈联想象奇特而美妙,将月亮比作天上的一面圆镜,它还飞落而下,掉进了长江里,其实那只是水中的月影而已。江面上升起浓淡相间的水雾,那真似海市蜃楼出现了。

 

      诗人的感觉独特,这样表达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不过想象最奇特的还在尾联,诗题为《渡荆门送别》,谁给谁送别呢?诗人是送人还是被送?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根本不能索解。

 

     因此唐诗专家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集》)。怎么能随便删去“送别”二字呢?原来沈德潜犯了智者之失,二字是绝不能删的,因为是故乡水在远送诗人。长江从蜀中流出,尽管已到万里之外的荆门,但她还在依依不舍地送别,多可爱的故乡水呀!将水人格化,赋予她深情,实是诗人的乡情,是对生活了20年的故乡难舍之情的转移。有了这一转移,诗歌的生命一下就灵动飞腾了。李白早期就是这样感物,这样造语的,后来的不凡于是便有根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全诗  全诗词条  平野  平野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意思  意思词条  
古文诗文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出自两汉《留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