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出处】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意思】西天的红云似群峰叠起,日光透过云缝 照射着大地。这里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观。“赤云” 是落日的余辉映照 的景色。“日脚下平地”既是比喻,又有拟人化的色彩。诗人将从云隙中 射向大地的光柱比作脚,似乎太阳经过一天的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 息。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色中,融入了诗人终于结束了长途跋涉的辛劳生 活,得以归家的兴奋之情。

注: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突出。这里形容云彩。

 

【诗句】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出处】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意思】柴门前鸟雀唧唧喳喳的噪叫,流落千里的客子回到了家里。

 

 

【全诗】

 

《羌村三首·其一》

.[唐].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鉴赏】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绚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愣(“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曳生姿的结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云西  云西词条  全诗  全诗词条  柴门  柴门词条  鸟雀  鸟雀词条  峥嵘  峥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