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意思翻译】我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古寺。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上的树林。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鉴赏1】这是一首写晨游寺后禅院、抒发寄情山水隐逸情怀的诗。首联言清晨登山 进入兴福寺,恰好旭日东升,光照山林。“高林”,兼有颂禅院之意。次联说,穿过竹林 小径,到达幽深礼佛的禅房,见树木葱茏,鲜花似锦。其环境之幽静,令人陶然忘机矣。 第三联说,红日照青山,青山流光,俊鸟尽情欢唱;深潭漾碧水,碧水清澈,人心消除杂 念。此联一个“悦”字,一个“空”字,道出了禅定之空寂而愉悦的境界。尾联意谓,人进 入了禅定之后,万虑俱消,犹如大自然与人间的一切声音都寂灭了,只有山寺洪亮悠远 的钟磬之声,正导引人升入纯净、光明、欣悦的境界。此诗描写“古寺”“初日”“高林”“竹 径”“禅房”“钟磬”和花、木、山、鸟、潭等景物,创造了一种清幽空明、忘情绝俗、清淡闲 适的意境,表露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中二联,“竹径”二句和“山光”二句,造意 新颖,精美警策,言外有意,颇有情趣,乃千古不朽之名句。此山水诗闲雅精警,独具一 格,与王维之高妙、浩然之平淡迥异也。此诗风格流于寒僻,给人以孤苦之感,对孟郊、 贾岛这类诗风颇具影响。
【鉴赏2】
这是一首题壁诗,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到唐代已属古寺。
开首两句点明游览时间及步入古寺看到的景象。三四句写经过小路就到达僧人唱经的禅房,禅房周围花木幽深。五六句,写鸟儿也因迷恋这山光而愉快地叫着,看着深潭中的倒影,使人忘记了尘世间的杂念(指荣辱得失等)。这两句对仗工整,语言精警,意境深远,前句衬托后句,表达了诗人平静旷达的心境。结尾的钟磬声进一步展现了佛门圣地那清幽的境界。整首诗叙事、写景、抒情巧妙融合,形成了一种幽深淡远的境界,很能代表作者诗歌的独特风格。
常建仕途失意,只作过盱眙县尉,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只有这大自然、这佛门净地才给他以尉藉。诗人对山水古寺的爱恋向往,正是他对浑浊尘世的无言抗争,透过诗句,我们听到了诗人的心声。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意境幽深,耐人品味;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乃千古名句。这首诗从唐代起就为许多人所赞赏,宋代欧阳修很欣赏这两句;而唐代诗人殷璠则偏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联;宋代有的诗人却认为这首诗“全篇皆工” (《洪驹文诗话》)。这首诗确系盛唐山水诗中的上品。
【评】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僻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地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古寺”、“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曲径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妙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欲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