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意思翻译】只是一味 说栽种桃树和李树,难道丹橘就没有树 阴供人乘凉吗?作者针对贤才不能受到 任用的社会现实发出的不平之鸣。

【赏析】 

    笔势陡转,以 “徒言” 二字批评那些不识丹橘美德之人。不要随便说只有种植桃树、李树好,可以 “夏得其阴,秋得其实”,而忙于栽培,“此木岂无阴”?难道丹橘就不能遮阴,毫无用处吗?结合前面写丹橘 “经冬犹绿林” 的美阴,“可以荐嘉客” 的佳实,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这里,诗人以反诘句再次肯定了丹橘的坚贞美节,同时表达了自己被奸人陷害、弃才不用的愤慨!

    全诗以丹橘起兴,语言平淡而浑成,结以反诘句掀起波澜,诗意起伏跌宕,使人在温雅淳厚之中沉思不已。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中赞其诗: “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就是说他的诗意象丰饶,富有想象空间;其语言清新简练,颇具韵味。

【全诗】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两句一问一答,谓橘树经冬犹绿并非因地气暖,而是有耐寒的本性。隋李孝贞《园中杂咏橘树》诗:“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为此二句所本。比喻诗人不怕打击的坚贞品性。伊:句中助词。②两句谓橘可陈献给嘉宾,为何竟被重山深水所阻隔;比喻贤士本可荐给朝廷任用,却受到种种阻塞。③两句谓命运好坏只因遭遇不同,就像循着环找不到头一样。④两句乃驳斥赵简子语。《韩诗外传》卷七引赵简子曰:“大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此谓前人只说要种桃李,难道橘树就不能阴其下么? 比喻对贤士不得用世表示不平之意。

【全诗鉴赏】

   《感遇》诗,自陈子昂始,即继承了诗经、楚辞历史悠久的比兴 传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序》),借以抒发怀抱。张九龄这里显然 也借丹橘喻己节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首句直叙丹橘的优长。“经冬犹绿林”,“犹”,仍然,表现出不随季节 变化的坚定姿态。孔子评价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赞赏其不惧风霜严寒的节操。这里诗人描写了同样的现象,橘树 同样能耐严寒,到冬天仍然一片绿荫,语中欣赏、赞叹之意明显。

   三、四句以问答形式继续展开对丹橘的赞颂。丹橘经冬犹绿,难道是 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第四句借孔子评松柏语来回答,明确表示丹橘 “自有岁寒心”,“自”强调这是丹橘的可贵本性,与江南的地气温暖无关。 一问一答,语势先扬复收,起落间成跌宕之姿。

   丹橘不仅本性能耐寒,更有佳果可以食用,正如屈原《橘颂》所形容: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 宜修,姱而不丑兮。”故曰“可以荐嘉客”。但下句语气一转,“奈何阻重 深”。阻碍重重,不仅指南北路途遥远艰难,更暗示品质坚贞、才华美好如 丹橘者所经历的人世阻碍,让人不禁联想到唐玄宗后期李林甫当权、安禄 山野心微露的政坛乱象以及张九龄所遭遇的仕途坎坷。“奈何”一词,仿 佛读到诗人对这一切的慨叹。

   命途阻滞久久萦怀,诗人思绪难平,于是归结为命运问题:“运命惟所 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只不过是遭遇的不同,人世间的盛衰 荣枯,也如自然循环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似乎是无可奈何的 自遣之词,实则隐藏着难言的愤懑,委婉深沉。

    自我开解终究没能让诗人归于平静,诗末又以反诘为丹橘鸣不平: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们只说种植桃李,桃李有佳果可食,有浓冠 遮阴,丹橘难道没有吗?为何却“不遇”呢?诗歌至此完结,对命运不公的 申辩却溢于言外,耐人回味。

  丹橘是南方果树,屈原有《橘颂》自叙忠贞,同为南方人的张九龄也选 择这一比兴物象,在屈原赞美独立不迁之人格的喻意之外,又增之进取用 世之心,立意更为丰厚。读这首诗,仿佛看到张氏抗言直谏的勇气、忠言 被谤的不幸遭遇。张九龄曾评价盛唐名相宋璟“处屯而必行其道,居陋而 不改其度,能贞其节,可谓君子哉”(《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实际也可视 为其自身人格理想的写照。

   全诗处于意绪的不断转折中,诗人在壮志难酬的不平与安于天命的 平静之中挣扎,内心的希冀、不平与自我开解的努力,都以比兴手法道出, 语意含蓄,温厚醇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全诗  全诗词条  桃李  桃李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意思  意思词条  
古文诗文

 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出自唐代李白的《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