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出处】唐·杜甫《又呈吴郎》。

 

【意思】那妇 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 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不让她打枣呢! 朝廷征收的赋税就已经让 她穷到了骨子里了;想到了连年的战乱啊,泪水更是沾满了手巾。

 

【全诗】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 ①又呈吴郎: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由夔州的西草堂搬迁到距白帝城约四、五里的东屯居住,于是把原瀼西草堂借与刚来自忠州的吴南卿居住。吴为杜甫表亲,任忠州司法参军。吴迁来后即在堂前筑篱。以防人打枣。杜甫遂以此诗代简。因前已有《简吴郎司法》一诗。故题曰“又呈”。②扑枣:打枣。③宁有此:言哪会有这样。此指打枣事。宁,怎,哪。转须亲:言老妇扑枣时心怀恐惧。此时对她反而应该更加和蔼可亲。④远客:指吴郎。多事:谓多余的顾虑。却甚真:言反而更加当真。⑤征求:犹言横征暴敛,百计诛求。贫到骨:形容穷困到极点。巾: 同 “襟”。即衣襟。

 

【点评】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飘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这首诗,杜甫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进而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是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他提醒开导吴郎的重要内容:他希望通过此事。让吴郎知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苦难的人民决不止寡妇一人;战乱局面不结束,大家的生活都没有保障。

 

【赏析】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算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穷困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疏篱  疏篱词条  远客  远客词条  全诗  全诗词条  戎马  戎马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古文诗文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出自唐代牛希济的《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