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出处】唐·李白《赠汪伦

【意思翻译】 李白我乘上了船将要启程,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全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边人。李白游泾县,汪伦常酿美酒款待李白。②踏歌:民间一种歌唱形式。唐时民间歌唱,踏地为节拍,边踏步边歌唱。③桃花潭:在安徽泾县西南。

【鉴赏1】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泾县所作。以水深喻情深,这首小诗堪称典范。汪伦,李白好友,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人,常用美酒招待李白。

         一、二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七个字,既交代了将离去的人物和交通工具,又写出了扬帆解缆整装待发的情态。“忽闻岸上踏歌声”,笔触转到了送行者的身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是“忽闻”——很突然,说明事先没有想到。因为没有想到,才会高兴。无须说明,诗人的欣喜和感激之情已充溢于字里行间了。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咏方式,一边走一边唱,依着脚步的节拍作歌。汪伦踏歌相送,有声有色,也写出了他的性格特征。

        三、四句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用夸张手法,把潭水之深推向极致,再用“不及”二字,使汪伦的情谊成为只可想象不可计数的无穷大无穷深。不以“桃花潭水”比喻“送我情”,而以“送我情”比拟“桃花潭水”,正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鉴赏2】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李白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当他离开此地的时候,汪伦又赶来送行,因而写诗相赠。

     首句自称姓名,显得很亲切。已“乘舟”而“将欲行”,表明将行未行,这个时间安排得好,它与下面的“忽闻”紧相配合,产生出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试想:船马上就要荡开,诗人突然听到了岸人传来的一阵歌声,循声望去,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看样子,李白临走时并没有向汪告别,大概是汪伦得到李白已走的消息,便匆忙赶来的。他不但赶来了,还一边唱着歌,一边用脚踏着节拍。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诗人感动呢?三、四两句,正是此情此景激发的情感浪潮的突

       然倾泻,其中蕴含着对这位农村朋友的无限感激之意。但诗人却不写自己的感激,而写汪伦的深情,对方深情如此,则自己的感激自不待言。深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因而只有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才会迸发艺术感染力。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借景言情,情从景出。汪伦从岸上踏歌赶来相送,这是眼前景;桃花潭水深不见底,这也是眼前景。于是信手拈来,并用“不及”二字相比较,便写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贴切自然,似乎毫不费力,却又含蓄蕴藉,感人至深。

【鉴赏3】

        这是一首借桃花潭水写真诚友情的诗。天宝十四载(755),诗人从秋浦往 泾县游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招待。临别,汪伦前来送行,故作此诗。首二句叙事。 言吾之“乘舟”,即将出发,忽闻岸上传来一阵阵踏地为拍的歌声。“忽闻”,出乎意料, “踏歌”,见出送行人之多,此用曲笔,闻声不见人,较为含蓄。三、四句抒情。潭水“深 千尺”,而着“不及”二字,则更见出人之情深矣。清沈德潜云:“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 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此言写物以拟人之法,尤胜于比 喻,形象生动,空灵味浓,更见情之真,情之深也。此诗为后人赞赏,故在桃花潭留有钓 隐台、彩虹冈、垒玉墩等遗迹和传说故事。此送别七绝借自然景物,抒发真情,能做到 人景合一,一气呵成,具有俊逸的风格和爽朗的情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全诗  全诗词条  岸上  岸上词条  李白  李白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