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游记·真假美猴王》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真假美猴王》赏析

  这行者与沙僧拜辞了菩萨,纵起两道祥光,离了南海。原来行者筋斗云快,沙和尚仙云觉迟,行者就要先行。沙僧扯住道:“大哥不必这等藏头露尾,先去安根,待小弟与你一同走。”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真个二人同驾云而去。不多时,果见花果山,按下云头,二人洞外细看,果见一个行者,高坐石台之上,与群猴饮酒作乐。模样与大圣无异:也是黄发金箍,金睛火眼;身穿也是锦布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也拿一条儿金箍铁棒,足下也踏一双麂皮靴;也是这等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查耳额颅阔,獠牙向外生。这大圣怒发,一撒手,撇了沙和尚,掣铁棒上前骂道:“你是何等妖邪,敢变我的相貌,敢占我的儿孙,擅居吾仙洞,擅作这威福!”那行者见了,公然不答,也使铁棒来迎。二行者在一处,果是不分真假,好打呀:

  两条棒,二猴精,这场相敌实非轻。都要护持唐御弟,各施功绩立英名。真猴实受沙门教,假怪虚称佛子情。盖为神通多变化,无真无假两相平。一个是混元一气齐天圣,一个是久炼千灵缩地精。这个是如意金箍棒,那个是随心铁杆兵。隔架遮拦无胜败,撑持抵敌没输赢。先前交手在洞外,少顷争持起半空。

  他两个各踏云光,跳斗上九霄云内。沙僧在旁,不敢下手,见他们战此一场,诚然难认真假,欲待拔刀相助,又恐伤了真的。忍耐良久,且纵身跳下山崖,使降妖宝杖,打近水帘洞外,惊散群妖,掀翻石凳,把饮酒食肉的器皿,尽情打碎,寻他的青毡包袱,四下里全然不见。原来他水帘洞本是一股瀑布飞泉,遮挂洞门,远看似一条白布帘儿,近看乃是一股水脉,故曰水帘洞。沙僧不知进步来历,故此难寻。即便纵云,赶到九霄云里,轮着宝杖,又不好下手。大圣道:“沙僧,你既助不得力,且回复师父,说我等这般这般,等老孙与此妖打上南海落伽山菩萨前辨个真假。”道罢,那行者也如此说。沙僧见两个相貌、声音,更无一毫差别,皂白难分,只得依言,拨转云头,回复唐僧不题。

  你看那两个行者,且行且斗,直嚷到南海,径至落伽山,打打骂骂,喊声不绝。早惊动护法诸天,即报入潮音洞里道:“菩萨,果然两个孙悟空打将来也。”那菩萨与木叉行者、善财童子、龙女降莲台出门喝道:“那孽畜那里走!”这两个递相揪住道:“菩萨,这厮果然像弟子模样。才自水帘洞打起,战斗多时,不分胜负。沙悟净肉眼愚蒙,不能分识,有力难助,是弟子教他回西路去回复师父,我与这厮打到宝山,借菩萨慧眼,与弟子认个真假,辨明邪正。”道罢,那行者也如此说一遍。众诸天与菩萨都看良久,莫想能认。菩萨道:“且放了手,两边站下,等我再看。”果然撒手,两边站定。这边说:“我是真的!”那边说:“他是假的!”

  菩萨唤木叉与善财上前,悄悄吩咐:“你一个帮住一个,等我暗念《紧箍儿咒》,看那个害疼的便是真,不疼的便是假。”他二人果各帮一个。菩萨暗念真言,两个一齐喊疼,都抱着头,地下打滚,只叫:“莫念,莫念!”菩萨不念,他两个又一齐揪住,照旧嚷斗。菩萨无计奈何,即令诸天木叉,上前助力。众神恐伤真的,亦不敢下手。菩萨叫声“孙悟空”,两个一齐答应。菩萨道:“你当年官拜弼马温,大闹天宫时,神将皆认得你,你且上界去分辨回话。”这大圣谢恩,那行者也谢恩。

  ……

  看那两个行者,飞云奔雾,打上西天。有诗为证。诗曰: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他两个在那半空里,扯扯拉拉,抓抓挜挜,且行且斗。直嚷至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之外。早见那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都到七宝莲台之下,各听如来说法。那如来正讲到这:

  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概众稽首皈依。流通诵读之际,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大众举目看之,果是两个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胜境。慌得那八大金刚,上前挡住道:“汝等欲往那里去?”这大圣道:“妖精变作我的模样,欲至宝莲台下,烦如来为我辨个虚实也。”众金刚抵挡不住,直嚷至台下,跪于佛祖之前,拜告道:“弟子保护唐僧,来造宝山,求取真经,一路上炼魔缚怪,不知费了多少精神。前至中途,偶遇强徒劫掳,委是弟子二次打伤几人。师父怪我赶回,不容同拜如来金身。弟子无奈,只得投奔南海,见观音诉苦。不期这个妖精,假变弟子声音、相貌,将师父打倒,把行李抢去。师弟悟净寻至我山,被这妖假捏巧言,说有真僧取经之故。悟净脱身至南海,备说详细。观音知之,遂令弟子同悟净再至我山。因此,两人比并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宫,又曾打见唐僧,打见冥府,俱莫能辨认。故此大胆轻造,千乞大开方便之门,广垂慈悯之念,与弟子辨明邪正,庶好保护唐僧亲拜金身,取经回东土,永扬大教。”大众听他两张口一样声俱说一遍,众亦莫辨;惟如来则通知之。正欲道破,忽见南下彩云之间,来了观音,参拜我佛。

  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宫、地府,亦俱难认。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如来笑道:“汝等法力广大,只能普阅周天之事,不能遍识周天之物,亦不能广会周天之种类也。”菩萨又请示周天种类,如来才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大圣叩头谢道:“上告如来得知,那师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却不又劳一番神思!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赏析】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供人欣赏的。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是为了追求和体验、认知新的社会生活或人的心灵世界。唯有全新的、特异的、奇丽的审美体验,才可满足人的欣赏欲求。而要达此目的,聪明的作家总是会创造和构思出各种情趣盎然的故事情节,诱导读者进入迷人的文学世界。在这些独特的艺术构思中,“以假乱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虽然我们常说,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但假的在没有剥去伪装之前,确实如真的一样,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而真者在假的面前倒反而会成为假的。故意造成这种真假莫辨的艺术效果,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趣味和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某种“共鸣”。

  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可供我们借鉴。施耐庵创作的小说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之一。在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中,李逵是很了不起的。他手抡板斧,勇敢杀敌,虽说有点鲁莽,但正义凛然,爽直坦诚,做了许多好事。而且这个李逵是个典型的孝子,他见宋江已把父亲接到山寨,就想到了年迈的母亲还在家中,于是请假回乡接母亲回山寨共同生活。不料于半路上遇到一个打劫的强盗,他打的正是李逵的旗号,打扮成李逵的摸样,也抡着板斧,胡乱杀人劫财。这个假李逵哪里会料到有一天真李逵会回家,甚至两人还会在路上正面相遇,真是冤家路窄。假李逵本为生活所迫,出来劫财,本事不大,意想借用李逵在江湖上的声名来减少点麻烦。没想到这回是撞上了真李逵,反赔上了一条小生命,真是可怜又可悲。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他装扮的李逵姓李,又是一副鬼模鬼样的,所以后世称这类人为“李鬼”。

  在这个社会上,“李鬼”者,可谓太多了。然而在神魔世界中,也有“李鬼”的存在。小说《西游记》中就有这样的艺术形象。不过,这回他假扮的不是李逵了,而是我们的神话英雄孙悟空。这就有了“真假美猴王”的有趣故事。

  这个假孙悟空原是一只六耳猕猴,他也有不凡的本事:只要他立于一处,就可知道这个世界上千里之外发生的一切事情。凡是人们说的话,他也知晓。我们可用十二个字,也即“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明万物”来概括他的本事。如今他在天庭,已知晓地上所发生的事,所以就假充孙悟空来到花果山,做着他的山大王的美梦。唐僧师徒一行在西行路上发生了何事,让这假孙悟空有空子可追呢?说起这则故事真是话长,然而此处只能长话短说。

  唐僧师徒打死了蝎子精后,一路西行。不料在路上遭遇强盗。他们把唐僧捉去绑在树上,索要钱财,而孙悟空等三人随后赶到,见状救出了师父,并打散了强盗。不料,唐僧素来心善,又被猪八戒调唆,以孙悟空无故打死人为由,再次把他赶出取经队伍。明明是孙悟空救了他,明明孙悟空打死的是歹人,唐僧却反而嫌孙悟空杀人,大念紧箍咒,而且不顾孙悟空的多次恳求,不停地念,一直念到他在地上翻筋斗,竖蜻蜓,疼痛难禁,被迫离队。读到这里,我们都不明白:这唐僧的心为何这么狠啊!在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寻餐觅食,擒妖斩魔,一路走来,功劳很大。要不是他的精心保护,一路忠心,唐僧哪会有今天!如今他根本无视这一切,一心要赶他走,甚至一点也不念昔日的师徒情,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可是他对妖怪,对妖怪化成的人却是如此地信任和慈悲。这究竟是为什么?虽说佛家讲究慈悲为怀,以仁心待心,但也讲究正义和公理。任何时候,对敌人不可讲慈悲。对敌人的慈悲就是对人民的犯罪。他的敌我不分竟至如此地步,可谓是对我们的一面绝好的镜子。

  孙悟空被师父再次赶出取经者的队伍后,本想回花果山重当猴王,享受那清闲自在的逍遥日子。但他想到这次被逐,再也无脸见昔日的老部下了,再说师父的如此无情,也让自己无地自容,思之再三,决定先到南海珞伽山上去找观音菩萨诉说心事。观音菩萨收留了他。孙悟空在南海过着清闲的日子,可没想到地上却出了事。原来唐僧在路上饥渴难忍,叫猪八戒和沙僧去取水,“忽听得一声响亮,吓得长老欠身看处,原来是孙行者跪在路旁,双手捧着一个磁杯”请他喝水。不用说,这孙悟空是那只六耳猕猴变的假孙悟空。等到唐僧坚拒谢水,他才露出真容,“轮铁棒,丢了磁杯,望长老脊背上砑了一下”,把唐僧打翻在地,并且抢走了财物后遁去。

  猪八戒和沙僧两人见师父受难,百般忧伤,但也无计可施。他们商量的结果是还去请孙悟空回来。唯有这样,才可保护师父安全去西天取经。可这回的“请将”任务落到了沙僧的头上,因为猪八戒有了上次的教训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前去再行招惹这位师兄了。于是沙僧就有了这次的花果山之行。

  读者已经知道,坐镇花果山的“美猴王”孙悟空是那只六耳猕猴变的,可沙僧还蒙在鼓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外面的变化了的世界他一点也不知道。他把六耳猕猴变的假孙悟空视作了昔日朝夕相处的“师兄”,所以把这次的来意告诉了他,希望他看在西天取经的共同理想上,回去共护师父,了此正果。沙僧企图以情动人,用共同的取经理想来打动孙悟空。可这回却是鸡对鸭讲,这位正襟危坐的“师兄”却根本不认沙僧,在听了沙僧的一番言辞恳切的话后,只是“呵呵冷笑”了几声,并说:“贤弟,你原来懵懂,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谅你说你有唐僧,同我保护,我就没有唐僧?我这里另选个有道的真僧在此,老孙独力扶持,有何不可!已选明日起身去矣。你不信,待我请来你看。”并叫人从山洞中“牵出一匹白马,请出一个唐三藏,跟着一个八戒,挑着行李;一个沙僧,拿着锡杖”。沙僧见此大怒道:“我老沙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里又有一个沙和尚!不要无礼!吃我一杖!”双手举降妖杖,把一个假沙僧劈头一下打死,原来这是一个猴精。于是沙僧转向南海珞伽山,寻找观音菩萨求救。孙悟空在旁听见,知道定是师父有难,沙僧来请菩萨了。沙僧“忽见孙行者站在旁边,等不得说话,就掣降妖杖望行者劈脸便打”。孙悟空还没有回手,侧身躲过。沙僧口里乱骂,并且气冲冲的对菩萨诉说了一切。菩萨道:“悟空到此今已四日,我更不曾放他回去,他那里有另请唐僧、自去取经之意?”于是在观音菩萨的授意下,两人来到花果山前,寻找假孙悟空。

  真假美猴王终于在花果山前见了面。不用说,一场激战是难免的。因这两人模样相同,装束一样,相貌和声音也完全一样,犹似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弄得沙僧在旁也不敢动手帮忙,因为他实在也分不清眼前正在赌斗的两人究竟谁是假扮的孙悟空,谁是真正的师兄孙悟空。赌斗了半日,两人只好且行且斗,直嚷到南山珞伽山来找观音菩萨说理。可这回观音菩萨也傻了眼。接着,他们又打到天界。请看如下一节艺术描写:

  二人扯扯拉拉,口里不住的嚷斗,径至南天门外,慌得那广目天王帅马、赵、温、关四大天将,及把门大小众神,各使兵器挡住道:“那里走!此间可是争斗之处?”大圣道:“我因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在路上打杀贼徒,那三藏赶我回去,我径到普陀崖见观音菩萨诉苦,不想这妖精,几时就变作我的模样,打倒唐僧,抢去包袱。有沙僧至花果山寻讨,只见这妖精占了我的巢穴,后到普陀崖告请菩萨,又见我侍立台下,沙僧诳说是我驾筋斗云,又先在菩萨处遮饰。菩萨却是个正明,不听沙僧之言,命我同他到花果山看验。原来这妖精果象老孙模样,才自水帘洞打到普陀山见菩萨,菩萨也难识认,故打至此间,烦诸天眼力,与我认个真假。”说罢,那行者也似这般这般说了一遍。众天神看彀多时,也不能辨。他两个吆喝道:“你们既不能认,让开路,等我们去见玉帝!”

  众神搪抵不住,放开天门,直至灵霄宝殿,马元帅同张、葛、许、邱四天师奏道:“下界有一般两个孙悟空,打进天门,口称见王。”说不了,两个直嚷将进来,唬得那玉帝即降立宝殿,问曰:“你两个因甚事擅闹天宫,嚷至朕前寻死!”大圣口称:“万岁!万岁!臣今皈命,秉教沙门,再不敢欺心诳上,只因这个妖精变作臣的模样。”如此如彼,把前情备陈了一遍,“指望与臣辨个真假!”那行者也如此陈了一遍。玉帝即传旨宣托塔李天王,教:“把照妖镜来照这厮谁真谁假,教他假灭真存。”天王即取镜照住,请玉帝同众神观看。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发不差。玉帝亦辨不出,赶出殿外。这大圣呵呵冷笑,那行者也哈哈欢喜,揪头抹颈,复打出天门,坠落西方路上道:“我和你见师父去,我和你见师父去!”

  就这样,真假孙悟空又从天上打到了地上,叫唐僧和猪八戒辨认,他们也没有办法。两人又打到森罗殿,也是一样说法,弄得地藏菩萨也是束手无策。最后,两人打到了天庭,这是佛界的雷音胜地,乃佛祖的居住之地,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圣地,唐僧等人西天取经的终极目的地就在那里。假孙悟空在佛祖面前终于现了原形,一只六耳猕猴遂被孙悟空打死在地上。

  以前读《西游记》,看到“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很觉有趣,常想: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这个作家十分奇特,想出这样的故事来逗人一乐,也是一大本领。如今再读,有了新的领悟。如果说,《水浒传》中所写之真、假李逵的故事,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是有可能会发生的,那么《西游记》中所写之真、假孙悟空的故事,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可能会发生的,因为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看,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不可能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出现。这就是两者的根本区别。前者是社会现实主义的小说,而后者则是充满现代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所以在《西游记》中,不仅有真、假两个孙悟空,而且还有真、假两个唐僧,真、假两个猪八戒,真、假两个沙僧。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就可以变出一个人或一件物品,他吹一口气,就能把假人变作真人,从而“忽悠”他人。我们在进行艺术审美时,必须要从此一视角切入,才能真正探秘小说《西游记》。

  其实,作者借助了这个“真假美猴王”的故事,还有着艺术结构上的考虑。这部神话小说所描写的世界,相对其他的任何一部小说来说,都不可同日而语。作者从茫茫宇宙写起,信笔所至,涉及到三界五行,也即这个宇宙社会中的一切人和事物。凡人间、天界、佛界,甚至是阴间和大海的龙宫,什么佛祖、菩萨、老君、罗汉以及天兵神将、虾兵蟹将、各路妖魔、人间渔樵和平民百姓等等,无不在作家笔下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就是那些隐身了的山神、土地、城隍、庙祝和罗刹、鬼怪等等,也不时出现在小说中。如此浩翰的艺术世界和浩大无垠的阵营,在叙述时很容易形成顾此失彼的困难。作家也好,读者也罢,较难从宏观的、整体的、完全的层面去把握小说的全部。《西游记》的作者深知这一点,他要在小说情节发展的历程中,通过合乎情理的“纽结”,把天上、地下、人间、天庭以及佛界,凡是小说内容中涉及之处,都要串联在一起,以增强艺术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而“真假美猴王”的情节设计,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因为通过这一招,作者从唐僧师徒的西天取经写起,可以一直延伸到小说的开头所写的孙悟空的发迹地——花果山,再通过真、假孙悟空的争斗,从南海珞伽山写到天庭、地府,最后来到佛祖的圣地。——唐僧西行故事发生的主要地方和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人和事,都在这里得到了汇聚。小说作者驾驭艺术创作的高超能力在此也有了进一步的证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游记  西游记词条  美猴王  美猴王词条  赏析  赏析词条  真假  真假词条  主要  主要词条  
有感红楼研究

 红楼梦第七回读后感解析

 作者:卖瓜的老王  红楼梦第七回读后感  第七回的回目是: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锺  本回的内容看似简单,琐碎,其实却似乎藏有微言大义。故事分两段。...(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