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一)
斯塔夫运用新的史观全球史观对史前到二十一世纪文明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的分析,这种做法一改当时西方中心论的学术理念,采用汤因比文明模式论的方法,以文明为历史单位。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它虽然是一部历史,但将历史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我们把握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霸权,恐怖主义,仍然气焰嚣张。它对我们对我们如何应对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视角。其次作者立足整体,把眼界扩展到全世界,抛弃国别史来编纂世界史的传统。
第一编着重讲述史前史,为读者详细的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以采集和打猎为主的原始人类逐渐被农业文明所取代,作者留下许多悬念,主要归根于史前史离人类太遥远再加上自身知识的局限,很多知识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读者自己来分析发现。
第二编中作者大量讲述欧亚文明,斯塔夫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整体分析接着对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进行说明。然而详略不当只对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了详细概括,分期相对明确,但对大河文明简略的分析,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中国的分期却相对模糊。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或者不太重视这段文明吧。第三编中斯塔夫对欧亚中世纪文明做了阐述。伊斯兰教,突厥和蒙古人的远征,拜占庭文明和儒家文明。这一时期在作者眼里只有西方文明在向近代化转变。其他文明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被征服。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较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较为温和,他们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时,往往与当地土著人通婚,较为文明的传播伊斯兰教文明。而在对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时间过长,且碍于印度众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传播甚微。只有少数种姓低劣的人群选择皈依伊斯兰教。而像苏莱曼这样的君主则通过暴力征服建立起里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而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而中国受儒家文明影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且越趋保守,这就是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一样趋于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对于十六七世纪来说中国伊斯兰是影响世界的大帝国但十八世纪的西方亦不容小觑。相对于中国,曾经作为徒弟的日本虽然面临美国黑船事件的影响,但这很快推动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发展,主要日本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原因作者并未深加说明。
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狭小,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进步,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西欧凭借强大的武力借助传播基督教开辟了一条条新航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更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没有这短小的历史进步的迅速。近代一次次的战争,人类在经历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竞争和综合国力充斥着这个社会。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盛行的重要原因,可是我们要学会反思,各国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忽视环境,拼命发展军费,是这个社会变得空前紧张,人类社会战争冲突不断,贪婪的欲望阻止了人类向前发展的正确轨道。物质第一和拜金主义享誉社会。人类的好奇心引发人们过多的欲望,地球村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在无休止的国际交流中进行了永无止境的争斗。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斯塔夫意识到现在众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马克思主义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历程中的,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挖掘自己的坟墓吗?对人类说认清现在憧憬未来,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即使我们正在走向毁灭。我们也应该珍惜现有的一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为之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民族国家的高下又岂能通过时间来衡量啊?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还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灭亡呢?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全球通史读后感(二)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历史课。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但一直以来都未能形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今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不同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起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现在的中东地区,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现在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己的篱笆。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后来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
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他们通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通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大量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由于大量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工业得不到发展。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取代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后来居上。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提供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面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美好的从前”。第二种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东西,“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恰好是清王朝与日本的写照。
恰如英国趁着欧洲大陆忙于战争,发展壮大。美国趁着英国陷入欧洲大陆的战火,取得独立,获得壮大。美国何以取得世界霸权?不是这只瞎猫碰到了欧洲内战的死耗子这么简单。美国在欧洲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础上形成以个体自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他脱胎于欧洲,并战胜了欧洲。
今天的世界,远未到达大同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目前远难谈得上乐观。是躲在传统的幻想中寻找安慰,还是“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答案似乎不难理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全球通史读后感(三)
我还记得,是在我读大二的时候从华师图书馆借回两册书读的,当时的封面设计跟现在的不一样。当时读的心情也跟现在不一样,大二时,老师说这本书好,列为参考书目,就去读;工作五年以来,无论是讲课还是做题,处处都看到《全球通史》的影子,终于有暑假这样长而悠闲的时间,于是买了最新版本,细细品读。读书的地点在我的老家潮州,由于母亲意外骨折,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在家照料她。家务是做不完的,每天做一点点,节省下一些时间,除了练习扬琴,绣十字绣,就是看这套《全球通史》。尽管作者和译者都非常努力,确保语言的流畅;但在愚钝的我读来,还是不能受外界半点干扰,才能集中精神把长句读懂,把逻辑关系理清,所以读起来非常慢。圈圈点点,停停顿顿,加上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为借口的稍微休息,读完这套书差不多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效率很低,惭愧!
掩卷而思,《全球通史》给我留下了三点深刻的印象:
一、以全球史观统领世界史。我们的教科书大多数陈述历史事实,介绍各方的观点,是普及性的读物;而《全球通史》则是史实与理论结合,史实归顺了作者的史观,是专业性的读物,同时又不艰深晦涩,稍加理解即可读懂。我平时上课所讲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有中国史、英国史、美国史、法国史、德国史、俄国史,可以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但在作者笔下,以公元1500年为界统一了起来,就连1500年以前孤立的世界各地,也可以整理出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这样的共性,作者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
二、中国的地位何其小,不应再自高自大。我们教科书上从没有说,人类可能发源于非洲,再到中东,从而扩散到全世界。两河流域出现文明是约公元前3500年,埃及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约公元前2500年,中国约公元前1500年。中国在四大文明中是最迟的。作者不承认我们的夏朝,他把商朝作为开端。是的,我们要摆的是证据,拿不出证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就算承认我们是最迟的,也没有什么丢脸的。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总是拿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过去的辉煌来炫耀。我一直告诉学生,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要热爱我们的国家;殊不知爱国也要理性,敝帚自珍令我们心灵封闭,承认自己落后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继续向人家学习,才是理性的爱国。我想起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回顾起来,我们除了向世界展示四大发明这一点外,我们还有什么东西拿得出手。不问历史问现实,中国社会目前的现状,依然有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实问题等着我们去解答,整天陶醉于并不悠久的历史传统上曾经的小辉煌,又有什么意义呢?
三、可叹伊斯兰文明曾经的辉煌!在中世纪,穆斯林文明曾经横跨欧亚,控制着以中东为中心的大陆,代表着当时最顶尖的水平,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岛、埃及、奥斯曼帝国,地跨三大洲。大学时期,我的室友阿芳对伊斯兰教突发兴趣,她用了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专门研究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篇论文,得到老师的嘉奖。当时的我,很佩服她的钻研精神,感觉伊斯兰教就算是三大宗教之一,就算影响挺深远,毕竟离我们很遥远。看了《全球通史》之后,我也对伊斯兰文明心生敬畏和佩服,对文明的尊重,对信仰的理解,对历史的反思,将指导我们更好地去看待今天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以做出合适的反应。
是的,这个暑假对我来说,是收获颇丰的,是意义深刻的,也是宁静深思的。感谢《全球通史》,感谢这难得的精心读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