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读后感分享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读后感一

  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三国演义》第61回:东吴孙权与大将吕蒙对话说过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用以肯定吕蒙的谋略。这句出自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人凡是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然会出现忧虑的事情。表明凡事应从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若目光短浅,则忧患必至。

  书中是吕蒙为应对曹操进犯向孙权献策建议吴军在江边筑城,吴军善于水战且吴地多水大家都感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上船没必要这样费劲筑城。吕蒙认为真正打仗时候,相互纠缠,到时不敌想下船估计就来不及了,孙权就是用的这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给了吕蒙以肯定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后来的实际证明这一建议确实是远虑,而解了吴军的近忧。

  实际的工作中虽然不会像战事这样可能决定国家军队命运,但凡事不做筹谋,事先做好预案安排,急来临时抱佛脚,往往事倍功半,搞得自己一团糟。

  最典型的示例就像我们物管处有应急预案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试想没有应急预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沙袋、防滑牌等物资准备,没有相应的处理流程报告流程,我们的区域里如果出现爆管事件,就会是领导不知道当然无法及时组织协调,即使来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开展哪些预定业务以及如何开展,开展应对的时候又发现没有相关的耗材,那现场的乱劲应该很难想像,事故损失可能会被无限扩大。

  每日开展工作也是一样的,工作备忘录提醒我每天该要完成什么任务,但不是等到了今天才想今天的事,这样做只能手忙脚乱,还忙不好,我都是把近几天,近一周的工作梳理出来,然后要么预作安排,要么先完成大部分,能够提前完成的就提前完成,然后每个完成任务划沟。没完成的分析原因不断创造条件甚至寻求帮助来完成。所以我工作起来还是比较有条理的。

  这是我在读书中,读《三国演义》中,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读后感二

  刘备领兵入西川,助刘璋防张鲁。兵事未起,二刘大摆宴宴。这日刘璋入玄德营寨,庞统等力劝玄德杀刘璋,夺西川。玄德正身曰,吾初来乍到,即为此不义,恐失民心。言下之意,宜徐图之。庞统未明皇叔深意,席上令魏延舞剑,被玄德喝退。刘璋为此,更深信玄德为人。旬日细作报张鲁有动作,刘璋请玄德整顿军马,远赴萌霞关以拒敌。刘备此时不计得失,任人差遣,图的亦是西川,不过加一条,名正言顺,护住仁义名声。果然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再说孙权,自亡周瑜,迅速成长,文韬武略,更像一代帝王。得知刘备外出,荆襄空虚,预趁隙攻其不备,可惜被吴国太阻拦。回想若非吴国太两次相助,刘备安得立足。不是说国太一介女流,只识儿女情长,但这次确实是阻碍吴国发展。强攻不得,张昭献计:假说国太病危,密见孙夫人(国太女),以事态紧急,不便惊动旁人为由,带其并阿斗速归,如此赚得阿斗,刘备可任我宰割。孙权大喜,命立即行动。本来一切顺利,不料赵云闻得口风,弃马登船,不叫遁去,张飞又赶到,见东吴众人,二话不说先斩一人,掷头于地,余皆叹服。孙夫人喝骂不住,以死相逼,赵张二人无法,只得留下阿斗,放夫人回了东吴。来人回报孙权,权大怒,再议兴兵伐刘备。计议未定,曹操挥军犯境。

  曹操此时年过半百,功成名就,渐贪图享受,初露昏君端倪,年轻时的大度,放略尽失。其身边聚集一般小人,转会曲意吹捧。荀彧略进忠言,即被赐死。至伐东吴,劳民伤财,累攻不下,力渐不支,只恐天下笑,不肯退兵。转眼半年,胜负往来。曹孙二人,互慕互憎,关系微妙。终是孙权先动作,书操曰,雨季将至,于北兵不利,汝忘赤壁之祸乎,撤吧,不用不好意思,你很强我承认,实际你一日不死,我亦寝食难安,况我等皆汉臣,不思报国安民,竟忘动干戈,荼毒百姓,于理难容。曹操得了台阶,即刻退兵。

  北兵刚退,孙权又谋夺荆州。刘备在外,何以保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读后感分享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分享  分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