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有很多人问我,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没有一些通用的方法和步骤?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本文核心观点:

1、每个人都需要有两套知识管理系统;

2、5个步骤,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知识体系。

以下正文。

01、两套知识管理系统

第一套:我们的大脑,负责分析、处理、长时记忆的生成、心理表征的构建。

第二套:我们可以借助的外脑,负责分类储存、检索调用。

我们的大脑是负责思考的,对特定的知识,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并通过刻意练习、反思等方法,形成各种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外脑,指的是各种工具,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幕布、思维导图等。外脑帮助我们存储知识、规整知识,并供我们在日后有需要时检索调用。

外脑的知识储存,是我们进行大量思考的基础,也是我们记忆或思考结果的一种呈现。

比如,拿鸦片战争举例。如下两个问题:

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

鸦片战争为什么清朝会惨败?

第一个问题,可以借助外脑解决,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借助我们的大脑,通过对各种信息(如世界格局、清朝政治等)的思考、串联、整合,才可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要有两套知识管理系统,一套外显,一套内隐。

02、5个步骤,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前面说过,外脑是大脑进行知识加工的基础,一个好的外脑系统,能够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从操作角度,本身并不复杂,我总结为5个步骤,分别是:

选择工具→设计分类→填充内容→整理优化→检索回顾

第一步,选择工具。

市面上这种工具很多,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OneNote等等。基础功能其实都差不多,看个人的喜好。

第二步,设计分类

这个步骤很关键。

大体可以将分类分为两种:一级分类、二级分类

一级分类,是你整体的笔记架构,你可以想象为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

一级分类的底层思维是,你如何看待和你有关的外部世界、如何和这个世界互动。

比如,你觉得人生就三件事:工作、学习、生活,那么你的一级分类就可以按此构建。

比如,你觉得孔夫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有道理,那么,你的一级分类就可以按此构建。

不管哪一种分类,先行动起来,相信我,随着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加深,你的一级分类也会逐渐完善的。

二级分类,更多的是对某件事物本身的理解。

比如,修身。啥叫修身?为什么要修身?如何修身?如何行动?

二级分类中,我个人推荐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对于大多数知识,能从这3个方面去理解、去实践、基本够用了。

第三步,填充内容

这点不复杂,平时看到的和某个知识有关联的内容,都可以填充进去。

为了避免庞杂,你可以在笔记里建一个“收集箱”,当你觉得一个知识很有用,但暂时又不确定应该填充到哪里时,就可以先暂存到“收集箱”。

碎片化的学习时间,非常适合做“填充”这个动作。

第四步,定期整理

定期整理有三件事情:打标签、分类优化、结构优化。

①打标签

每一份笔记都要有关键词提示,这么做的好处是便于后期通过标签检索,构建知识知识之间的关联。

比如,将和“学习”有关的笔记,打上“#学习方法”的标签,下次再检索时,只需要检索“#学习方法”,就能检索出所有相关的笔记。

分类优化

我们需要定期对各个文件夹内的笔记内容的归属类别进行优化,这是一个逐步精细化的过程,随着我们对知识颗粒度感知越细,我们的分类标准也一定越精确。

比如,你可能会有一个叫做“学习”的文件夹,你一开始,会将所有的笔记规整到这个文件夹,随着你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增加,你可能会将“学习”进一步拆分为“脑科学规律”、“学习方法”、“学习心态”等等,并将对应的笔记规整到新的文件夹内。

③结构优化

结构优化指的是知识知识之间的关联,往往在我们有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后,自然发生。这个步骤学不来,必须靠自己去实践、感悟。

第五步,检索回顾

好不容易将知识系统搭建起来,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一定要经常检索回顾。这么做3个好处:

①强化记忆;

②优化知识逻辑

③发现新线索,实现新关联,创造新认知

可以定期(如一周一次),对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全盘回顾,再次思考。

为了对这个步骤有直观感知,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园丁,定期去看自己菜园作物的生长情况,哪里需要除草、哪里需要补种、哪里需要施肥、哪里需要浇水……

0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知识体系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知识体系。

说体系,太抽象。你可以想象为一张渔网。

渔网由一根根丝构成,这些丝相互交叉、相互连接、相互缝合,才会成为网状,才能捕到鱼。

昨天网上看到几张图片,非常形象。

(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网络,侵删)

好的知识体系,不是点状,不是线状,而是网状。

比如,有本书叫做《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很多人读起来感觉像鸡汤,感觉都是大道理,说了和没说一样。

但也有很多人说,这本书是“神书”,对自己产生了彻底的影响。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异?

知识体系这个角度来说,在前者的认知结构里,这7个习惯只是一个个点,或者说,只是从字面理解了这7个习惯。

而后者,则是将这7个习惯不断地与自己的经历、自己已有的知识对照、链接,最终形成网状,有一种被知识“照进”的感觉。

这是知识体系差异,也是认知差异造成的结果。

顺便将7个习惯摘录如下:

以终为始;积极主动;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写在最后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大量的学习积累、经历积累,但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

祝,日日精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构建  构建词条  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词条  知识  知识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感想

 叶公好龙读后感

叶公好龙造句推荐度:《背影》读后感推荐度:《边城》读后感推荐度:《匆匆》读后感推荐度:《匆匆》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叶公好龙读后感(十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