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袁枚·陶氏义庄碑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古立大宗,以馀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盖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范文正公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悖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

  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①子。征仕郎世魁,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佘置庄,鸠厥宗支,振廪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

  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馀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以聚人曰财。”聚即收之之谓也。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

  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

  (选自《袁枚全集》)

  注:①窭人:穷苦人。

  译文:

  古代设立大宗,(族人)把多余的钱财归并到大宗,族人中有钱财不够用的可以向大宗寻求资助。后代废弃宗法制度,于是就有虽是同族却相互敌视的现象。但是汉代的类重、魏朝的杨樁,都能散尽他们全部的钱财来救済同族中数代贫困的人。只是未曾在宗族门户上或在正门两旁树立木桩题字来表彰义行罢了,大概他们只是做了让自己心安的事情,而不把这当作是义行。范仲淹修订家族宗法,称为“义庄”。范仲淹的心思,难道是要用义行来自居吗?他把这当作仁义的事情,并用义行来称呼它,这样以后使我们的子孙能够知道这样做是仁义,违背这就是不仁义,才能够让子孙继承这种做法而不懈息,能与自己的想法始终一致。而信大的天下,人心是一致的,必定会有一直仰慕着义行,在千百世以后还能够尽力践行的人。

  浔阳陶氏宗族迁到吴地,距离范仲淹有六百年了。族人聚集了很多,不可能没有穷苦人家的子弟。征仕郎陶世魁,听说了范仲淹的风范并表示喜欢。他的儿子员外陶篠,尊崇父亲的心愿继承先贤的义行,划出肥沃的国地设置义庄,聚集他们的宗族分支,打开根仓共同食用,每月聚集一次,每十天统计一次。吴地百姓认为现在的陶家就像过去的范家。

  现在长江、黄河浩大,绵廷万里,而世上不可能没有无法通行的水路,这原本不是这些支流的缘故。如果岷山、昆仑的支流,都淤积堵塞接近枯竭,人们对长江、黄河不感到遗憾吗?长江、黃河能用它们九里的润泽,来灌溉百川,那么长江、黄河就越发壮大它们的水流了。这样那么陶氏把仁义作为自己的财富,这是陶氏善于保持财富(的表现)。《礼记・大传》上说:“因为尊敬祖先,所以尊敬自己的宗族;因为尊教自己的宗族,所以聚拢同族人。”《周易》上说:“凭什么聚集人呢?是钱财。”聚就是聚拢的意思。天下人除了钱财其他的就不愿聚拢,更何况是同族人呢?

  我和陶篠的儿子陶振声在成午年一同在京城考试,分别二十二年后,在吴地相见。他从头到尾讲了这件事的经过,嘱托我写一篇记。我为和故人重逢而高兴,忽然听说了他的先人的高尚节义,又私下想到我们袁氏的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不只是因为我的能力不足,也是哀叹自己听到他的先人的这种义行晚了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陶氏  陶氏词条  碑记  碑记词条  袁枚  袁枚词条  原文  原文词条  翻译  翻译词条  
感想

 读《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有感

读红岩有感推荐度:读童年有感推荐度:读《简爱》有感推荐度:读《廉政镜鉴》有感推荐度:读《正面管教》有感推荐度:相关推荐读《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有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展开)

感想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

安徒生童话故事推荐度:《安徒生童话》读后感推荐度:《安徒生童话》读后感推荐度:《安徒生童话》读后感推荐度:《安徒生童话》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读《安徒生童话》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