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保持适度距离也是一种礼貌

  昨天去看了茱丽娅•罗伯茨主演的电影《蒙拉丽莎的微笑》。其实开始只是想去看看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贵族女子学校Wellesley的精致生活,“那里所有的年轻女子对艺术史了解得一清二楚”,我承认是这一句影片介绍吸引了我。看到后来,茱丽娅•罗伯茨饰演的激进派女老师因为觉得这个古板的环境、她曾经寄予厚望的学生、以及所有的东西都让她失望,就开始在走廊里大喊大叫;还冲进那位暧昧的教意大利语的男老师的教室,不顾别人正在上课,宣泄自己的情绪。说实话,这样行为实在很不让人喜欢。   

  无论如何,要镇定一点,哪怕是在自己最想宣泄的时候。保持礼貌,这样才不会在以后回想起来觉得自己脸红丢人,一副蠢像。而且很多事情,冷静下来想一想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未免过于偏颇了,冲动的时候不过是只从自己的角度来想一个问题。一篇上海的小资文章这样描写:“这个城市充满了冷漠悠然的女人。”听起来有点自恋,不过我也喜欢这样有点距离的态度。   

  镇定,再镇定   

  我朋友的母亲坚持说是因为嗜好吃辣椒、抽烟、喝酒、长期使用电脑、长时间看电视等等“恶习”导致了现在的年轻人脾气暴躁。现代社会简直让这位信奉“清教徒”式规律生活的老太太觉得恐怖。其实没有办法证明一代人比另一代人更不礼貌,更易怒,这种东西没有办法量化。   

  不过生活中让人生气,没办法维持礼貌的情况的确很多。翻越快速公路隔离带的中年妇女,其实过街天桥就在前面50米处,你都惊讶她胖胖的身躯是怎么翻过来的。吓了一大跳的司机有的就会暴怒地摇开车窗,大吼一句“你找死啊你!”疲惫的下班路上,冬天的傍晚、天都黑了,下了地铁的你想赶快打一辆出租车回那“遥远”的家。打车的人很多,越是天气不好越打不着。等了10分钟之后终于有一辆车恰好停在你面前,你刚想上去,横刺里冲过来一个穿着窄裙的女子,说:“我先打的。”于是你默默退下来,想着让她先上。没想到这个女人坐上车后还冷冷地给你一句:“真没素质。”霎时间一股火儿腾地就上来了。其实你根本就没有看见她先打车,或者她真的站在你前面,但这里只是马路边,又不是机场外面大家排队的出租汽车站;而且她声明自己在先之后你已经礼貌地让她了,结果居然挨骂,你也是小女子,可不是什么绅士。还有繁忙的工作中,Deadline(最后期限)就在前面,可是项目组里配合的搭档老是拖沓,眼看任务就要完不成了,他却在跟女友煲电话粥,你能不生气吗?   

  对别人发脾气可不是什么好事。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也会给其他人带来坏影响。不是有一些有趣的研究结果说吗,如果一个人生气的话,会放出“毒素”使室内的其他人遭殃。据说用瓶子搜集人生气时嘴里喷出的气体,然后“倒”在白色的雪地上,白雪甚至会变成暗紫和黑色。   

  生气到快爆发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说:镇定,再镇定。那种“豁出去”了的一时冲动是十分鲁莽的,事后自己往往会后悔。在单位,一个你认为非常不错的提案可能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而不能实施。你当然会很生气,有时候你还会认为是领导的某种私心导致了这个结果。但是你不一定是正确的。撕破脸皮,拍桌子叫喊不值得提倡。老是这样控制不住自己,结果是不停地换单位。在家里,因为一时口角,夫妻俩可能会拿出最恶劣的语言来伤害对方,粗鲁的丈夫甚至可能会动手打人。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家庭暴力都是这样开始的。和亲人、和朋友相处,“礼貌”都是很重要的。在公共场合,更是不要让自己因为不礼貌而“夺目”。公开地宣泄,往往是当事人觉得这样没什么大问题,甚至可能想象别人会认为自己这样很有性格。电影里总是有这样的情节:闯进高级俱乐部的贫家女因为不“礼貌”而被最优秀的男子认为是新鲜可爱的,从而爱上了她。实际上,如果他们结婚的话,丈夫可能会为她还这么“不懂事”而生气。   

  很多文章里都教给我们一些技巧:觉得自己快要在人前生气的时候,深呼吸,在脑子里数到35以后再说话。这样你说出来的话就会更理智一点。或者自己先离开一会儿,把自己关起来发泄完了以后再出来见人。   

  礼貌已被重新定义   

  继续再来谈一下老年人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礼貌的问题。不过好像每一代人都对年轻的一代看不惯,我父亲的父亲也是这样教训我父亲他们的。   

  可是在很多重要的方面,现在社会上的人看起来好像又比以前更有礼貌了。例如在银行办理跟钱有关事情的时候,现在大多数人会自觉地站在黄色的“一米线”以外,等前一个人办完以后再走到柜台前;在住宅楼道里乱堆杂物的人现在少多了,我小的时候可是常常看见楼梯拐角处被某家人霸占,放满他们家淘汰了却还舍不得扔的旧沙发、烂椅子、电器包装纸盒;在大街上吐痰、乱扔果皮的人也少多了。   

  新的一代人都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恐怕在很多方面“礼貌”都被重新定义了。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谁的手机响起来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可是上课的时候,当教授的手机在讲台上第五次震动起来,教授终于接了并对对方说:“我在上课,请半小时以后打过来”,台下的学生普遍都觉得松了一口气,而没有过分苟责教授不礼貌。现在说“您”的人也很少了,我们在发电子邮件或者网上聊天的时候使用更多的简称、说话更随便,所以一般来说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新型的公司里提倡所有人都互相直呼名字,洋派一点的外企大家都互相叫英文名字,而不再是以前以称谓区别级别高低的“王总”、“刘主任”、“小李”等等。在拥挤的地铁里该不该给50岁的妇女让座呢,前一段时间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20年前这绝对是社会提倡的礼貌问题。现在当然有60%的人认为还是应该让座的。不过另外有40%的人认为不一定,他们的理由是现在50岁的人不算老,还硬朗着呢;如果真是老人,退休了很空闲,就不要非凑在上班高峰的时间出门嘛;还有的人抱怨说自己晚上回家的时候已经筋疲力尽,却不得不一再给别人让座,因为自己是一个35岁的年轻男人,对方是上了年纪的妇女,可是自己累了一整天,而对方可能只是吃完饭出来遛遛弯儿。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新情况。礼貌的规则总是在更新当中。例如古时候的“三拜九叩”大礼在现在看来绝对是繁文缛节。   

  保留好的礼貌传统   

  在我开始工作的第一年中,我绝对遵循以下的礼貌规则:无论在哪里接电话,都先说“你好”;使用很多的“谢谢”;称呼“您”。后来有一次一位同事抱怨我用了太多的“谢谢”。很多人甚至认为那样说话反而显得不真诚、过于客套、繁琐和没有必要。   

  最需要保持的礼貌传统就是:永远记住自己要有礼貌。至于具体什么样才叫有礼貌,就要根据时间、地点、对象而定了。   

  有时候保持适度距离也是一种礼貌。我有一位同事是模仿秀天才。她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自己小时候跟爸爸回东北去玩的情形,她爸爸曾在东北当知青。第一次见面,当地的大嫂就一把抓住她的手,热情地说:“瞧这闺女长得,怎么这么俊啊……”现在的人普遍觉得过分的热情让人有点消受不了,而且也比较抗拒肢体的接触。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同学相约去内蒙古玩。在火车上,对面是俩女一男,看起来是结伴出来玩的白领模样。他们削水果弄得手上都是汁液,我们主动热情地把我们的纸巾递过去,结果对方却淡淡的。后来我们才想他们可能并不打算和陌生人攀谈。以前很多人认为邻居、单位同事之间不能有隐私,似乎有隐私就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不想讲话就可以不讲话,不用事事向别人交代,也不一定要对陌生人微笑,一切看自己的心情而定。   

  有一些礼貌规则现在还普遍被认可:例如注意你的言辞;不要在同事聚会中醉酒,还失态的胡言乱语;如果不是违法或者涉及自己,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尊重老人、爱护孩子、谦让妇女;在公共场合不要喧哗、打闹,不要损害公共卫生,要排队等等。   

  粗鲁越来越被认为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礼貌则跟风度、以及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保持适度距离也是一种礼貌  适度  适度词条  礼貌  礼貌词条  距离  距离词条  保持  保持词条  
杂谈

 一个人若走投无路,就让他下厨房

“吃外卖吃出胃炎,吃外卖血浆变成猪油色,吃外卖中毒住院。”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每当有这些新闻时,爸妈就唠叨:“不要总吃外卖,不健康,自己下个厨,想喝汤就买几根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