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一条信息,公布“新24孝”行动标准。据称,相对于传统的“24孝”,新标准有传承又有创新。
对照传统的24孝,新24孝确实有很大的改变。最明显的是传统的24孝大多以历史上的名人故事或者传说为依据,说明一个道理,然后号召世人按照某个道理去做,比如卧冰求鲤、忠孝双全等。要通晓某个道理,需要先了解一个故事;了解了某个故事,对于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也就会牢记在心。而新的24孝以“标准”的形式发布,以口号的形式固定下来,不需要思考、理解,直接去做就可以。套用那句话: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比如,第一条,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第二条,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第三条,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传统的24孝作为教育子女的一套启蒙方法,有很多封建糟粕。如闻雷泣墓,我们必须批判。”这是很多专家们声讨传统24孝的根本理由,也是新24孝标准出台的背景所在。但正如七仙女没有人间户口,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们仍然对其心向往之一样,传统的24孝里边的故事有的尽管历史上不存在,不具有可操作性,但世人都明白,那是在通过故事让世人明白其中的道理,故事的真实性倒在其次,寓言、故事的作用大多体现在教化。白发三千丈的故事没有人说是假话,怒发上冲冠也没有哪个人去当真,一只名叫精卫的鸟无论如何填不了大海,太行、王屋二山也不是领袖表扬的那位愚公从外地移来的。
与传统的24孝的讲故事相比,我们更关注的是新24孝的强制性和操作性。说其强制性,是因为它是作为“标准”颁布的。笔者估摸,应该和食品卫生标准、机动车安全标准一样,具有强制力。其操作性,应该好操作。但笔者针对24条标准,发现看似容易,实际做起来很难。比如第一条,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对于单身的男女来说该如何去执行呢?比如,第二条,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尽量”是个什么标准呢?第三条,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我们知道,很多老年人是怕过生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过一天少一天了。对于害怕过生日的老人们,该怎么举办生日宴会呢?再比如第四条。算了,还是不比如了吧,后边还有21条呢。
不容易操作不是我们不愿尽孝,而是作为孝道本身就是道德范畴也就是意识形态的玩意,归属于倡导、导向的功能,本身不是拿尺子去量的事,如果非要丈量,其难度不比拿尺子丈量空气的难度小。
类似的实例似乎还真的可以有。
八月初召开的中国第十期现代化研究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发布研究报告称,2010年中华民族复兴指数是0。6274,也就是62%。相比2005年,复兴进程明显加快。
报告出了一份,拍砖来了无数。之所以引来拍砖,因为专家成了砖家。怪不得网友无情。
“新24孝”既然是标准,制定标准的单位首先应该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也就是权威性或者说权力。不幸的是,至少从制定标准的单位名称上,我们看不出这些单位有类似的权力。同样,既然是标准,就是需要公民共同遵守、做到的。对照标准,以笔者为例,诸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之类的标准是断难达到,不是不愿做,而是父母年迈,学不会也无必要了。如我等达不到“标准”的该如何处置?“标准”之外,似乎还应该有一个相应的惩处细则才是,这样,才可以对我等达不到“标准”者问责,也才能体现出“标准”的权威来。
没有类似的权力却要干越权的事,如果不是忧国忧民,那么可能性只有一个:公权力崇拜。将教化、倡导的东西硬性地给“标准”了,这种崇拜无疑也拜错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