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重新审视信任

  2009年9月4日  出处:《管理@人》 作者:Roderick M . Kramer

在过去20年中,信任被认为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最有力的润滑剂和加速器。

流行的商业管理书籍大力地渲染着信任的价值和作用;专业的管理学家也都肯定了信任的好处,特别是当围绕信任建立起来一套成体系的制度的时候。

想想看华尔街传奇人物麦道夫的例子,这个人“人品正直、家族显赫、名声好”,一切都那么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但事实上,那么多的人,包括一些金融专家和商业巨人都上了麦道夫的当,他们错误的相信了他。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轻易相信一个人呢?

麦道夫肯定不是第一个瞒过众人眼睛的人。想想世通公司、安然公司以及其他被爆出丑闻的公司,或许我们的信任真的出现了问题。30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对信任的研究,探讨它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信任的滥用。真的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对于信任的界定和我们的信任行为了。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将陈述这样的观点:信任是人类的天性,信任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原因,人类的基因和我们童年时期的学习致使我们很容易相信他人。但是,信任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人们常常会弄不明白谁值得信任、谁不值得信任。从宏观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是值得信任的,所以区分不了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麻烦;可是在个体层面上,这就是个问题了。

作为个体,要想更好地生存,我们必须要学会理智地相信。这种信任,我称之为谨慎信任,要想获得这种能力并不容易,不过通过努力学习,还是可以拥有的。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相信他人。

信任是人类的天性

信任源于我们的大脑。巨大的脑容量让我们生理上会早熟,而成长的过程又高度依赖监护人。基于这种被保护的需要,我们一进入社会就开始拥有社会网络,道理很明显:出生没多久的婴儿就会把眼睛望向那些围绕着他的人;一段时间后,婴儿的头会追寻传来母亲声音的方向。最不可思议的是,婴儿还能够模仿监护人的表情,而这时孩子的妈妈,则会在几秒钟内对孩子做出回应。

简单地讲,我们生来就是社会性的:我们要与他人一同生活,群居让我们得以生存,正如社会心理学家泰勒所讲的那样,“科学家们承认血脉关系、合作关系以及其他的社会联系,对我们大脑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是人类繁衍至今的决定性因素。”在我们的进化史中,信任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显示,大脑中的一种化学物质控制着我们的信任情绪。一位研究神经元经济学的学者保罗。扎克发现,我们体内的一种化学物质催产素能够促进信任感的产生,还有一些研究也同样证实了催产素与信任之间的相关性。

识别信任也有一些规律。我们总是容易相信那些在某些方面和我们相似的人。

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利萨。迪卜瑞妮所做的一个研究,她让一些被试者去看一些陌生人的照片,最后发现,被试者更加信任那些与自己长得像的人。或许是由于外貌越相似,就越有可能与自己存在某些渊源。另外一些研究表明,相对于圈外人或陌生人,人们更容易相信圈内人。即使只是随机安排的小组,人们也会对组内成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戴奇-科莱特以及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发现,生理接触也与信任有很强的关系:快速和不显眼的生理接触,相对于夸张的接触更能够引起人们的信任。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发现,信任其实很容易就能产生。人们或许会说自己很难信任别人,但是行为却是另一回事。事实上,信任是一种潜意识的状态;虽然有时候信任是偶然产生的,但其实信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把这种倾向叫做推定信任,意指经验基础上的信任,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多,了解的加深而对他人产生信任。一般而言,这种信任很牢固,除非信任感遭到严重破坏,否则推定的信任会一直延续下去。

判断有时会错

正如信任是人的天性一样,犯错也是人的天性。大脑里面的化学物质让我们相信他人,但是它同样也会让我们受骗,特别是当我们根据相似性相信他人时更会如此。

我们的知觉有可能歪曲判断,人们总是选择性地关注那些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证实偏差,意指我们花更多精力关注那些能够证明我们观点的信息。

如果我们能够避免刻板印象的话,证实偏差也不一定就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刻板印象反映了对某种特殊群体(肤色、年龄、性别、种族等)的特定感知(诚实的、可靠的、值得信赖的、无能的、软弱的等等)。心理学家把这些信念称为内隐理论,因为我们很难想象这些信念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大部分时候,内隐人格并没有危害,它们只是帮我们快速地将人们归类,但是它很有可能让我们高估一个人的可信度。更糟糕的是,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判断要比一般人准确。这种对自己判断过于自信的感觉让我们犯错。

并不是只有偏见会歪曲我们的判断。我们通常也会通过第三方来证实某人的可靠度。第三方对双方的情况更为熟悉,所以他们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智,不盲目信任或是更放心地相信。我们把这种借由第三方的信任称为转移信任。可是,随着麦道夫案子的被揭露,人们发现,转移信任也并不一定可靠。有证据显示,麦道夫是一个善于构建社会关系的人,例如他所成立的高级俱乐部,他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利益。

研究者已经找出了两种认知误差,它们让我们相信得更轻易、更多、更长久。

第一种认知误差是,人们总是不相信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即使知道这些事情的存在,也不会把它们和自己联系到一起,就如同我们知道街头暴力是绝大多数城市都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我们总认为自己不会那么碰巧成为受害者。

另一种误差是不切实际的乐观。无数的研究证实,人们总是高估好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婚姻会很幸福、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寿命很长等等。即使不可能事事如意,但是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做得比普通人更好。

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我们会对他人产生信任的感觉,但即使信任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也需要更加慎重。

不要盲目信任

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的真实动机、意图、性格或未来的行为。我们只能简单地选择信任(一旦遇到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就会受到伤害)或不信任(如果对方是值得信任的人,又会错失很多机遇)。在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怀疑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但是,通过调节心智和行为习惯,确实可以让减少怀疑。下面就是一些基本的原则:

原则1 :了解自己

当人们谈到信任问题的时候,总是会走入两个极端,一些人太轻易就相信他人,他们过于大意,认为别人永远都不会做出伤害他们的事。

这样的人很容易就在工作场合中向他人吐出自己的秘密,或是一些敏感的信息,而不加慎重的考虑。他们随意地表达自己对某个人的印象和看法,而不管他们倾诉的对象时朋友还是潜在的敌人。他们轻易地相信有可能给他们带来潜在的危害的人。

另一种人就过于谨慎,从不轻易相信他人。他们以最坏的方式来忖度别人,绝不在社会交往中展露自己的本色。他们害怕信错了人,或许他们不会犯很多错,但是他们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因为他们总是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展露真心。

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一种人,这将决定你如何做出改进。如果你是第一种情况,那就应该更加慎重,更多地分析你所能得到的信息;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你就应该稍微打开心胸,改变自己过于孤僻的行为。

原则2 :从小到大

信任一定会有风险,这无法避免。但是你可以把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合理就是小。社会心理学家大卫。摩斯克和我在早期的研究中,用浅信任来描述那些很小但是又能够为我们带来沟通和信任的行为。

环顾一下你的周围,哪些人是愿意和别人建立良好关系,你经常向他们传递一些微小的、友好的信号,从细微处着手,然后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来考察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值得信任,如果值得信任,再逐渐建立更大、更多的信任,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又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原则3 :写一个免责条款

研究高风险情况下的信任时,我们发现,如果人们能提前预知被欺骗后自己的反应,也就是说想清楚自己能够承受哪些背叛时,他们就能够投入更多的承诺。建构信任之前,就想如果被欺骗会如何,这看起来好像会损害信任而不是有助于建立信任,但是事实上,却能够让员工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相信别人。

因为如果我知道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或者我早已想清楚即使你背叛,我也不会有太大损失时,我就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己加以调节。严密的体系也不可能杜绝偶然情况的产生,任何一个复杂的组织和社会系统内,都存在不可避免的错误。所以,事前考虑好那些情况或后果可能出现,想清楚自己可以容忍的程度是多大,以后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不至于感到措手不及。

原则4 :传递强烈信号

为了确保信任是循序渐进的,由小到大的,就必须不断传递清晰的、强烈的友好信号。曾经做过的一个研究发现,管理者和下属都会高估他们被信任的程度。这种自我和他人认知的差异,显示出一个信任断层的存在,它有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信任沟通上投入很多精力,因为大家都想当然地认为,别人能够理解自己或能够分辨出我们公正、诚实和包容的心。

传递信号并不只是为了吸引那些愿意相信别人的人,同时也能够威慑那些怀有恶意的人,让他人知道,一旦欺骗你,你一定会反击。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强势的名声是重要的,名声决定了你沟通的方式,以及你希望建立的关系类型。有学者的研究显示:为了保持你稳定的信任关系,你就不仅需要先主动信任他人,还必须要让他人明白,一旦你收到背叛就一定会快速、强烈地报复。你可以很善良,但一定不能够懦弱。

原则5 :识别他人的信任困境

我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毕竟我们很难也很少真正去关心他人的想法。我们总是忘记了别人也会和我们一样,出现信任困境: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他?多大程度上能够相信他?一旦建构信任,成功人士都会投入很多精力去关注别人。他们能够读懂别人的想法,知道该采取哪些措施安抚对方、消除对方的疑虑。

原则6 :更要看这个人

很多研究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在信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代表你一定要相信你的上级或是任何有权力的人。有研究显示,高水平的信任往往来自非常人性化的交往,而不是在权力关系中。事实上,私人关系好往往会带来信任

快速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对某种角色的信任。对一个角色的深度信任,有时候可以代替与这个人的交往经验。基于角色的信任,其实是信任一种体系。对特定工程师的信任只是顺承了我们对该职业的信任。这个时候,角色就替代了个人的经验以及动机,从而判断他是值得信任的。

基于角色的信任不是万无一失的。普通人相信华尔街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长久以来美国的金融体系显得很可靠,但是想想麦道夫,想想安达信。不管如何,在决定是否相信他人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将个人品质纳入考虑的范围。

原则7 :保持谨慎,不断质疑

当饥饿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断想起食物直到填饱肚子为止,然后,我们的思想就会跑到其他层面的东西上去。人类希望能够和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这也是导致我们产生信任困境的原因之一。我们担心某个金融顾问的可靠程度,所以我们去调查。但是,调查结果一旦显示这个人值得相信,并且后来的交往中没有纰漏出现,我们就会不再费心继续进行调查,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在对人们的信任经验进行分析的时候,我发现,被别人背叛的人总是太晚发现变化的端倪。他们不再重视对他人进行考察,因为他们认为已经相处了这么久,能够对情况有所掌控了。但事实是,别人的态度会突然发生改变,太大意地高估自己的安全性,最后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麦道夫丑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把毕生财富投给麦道夫的人,在最初都对其做出过谨慎的考察,可是一旦相信了他以后,就不再保持警惕。他们放心大胆地把辛苦积攒了一辈子的钱交给麦道夫。一位大屠的幸存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同时也是麦道夫案的受害者艾伦。维斯尔说,“我们核实过那些和他有生意往来的人,那些人都是华尔街上最厉害的人,是金融天才,然后就对他确信无疑了。”

继续考察可靠度的难度,在于我们要不断地向那些已经信任的人提出质疑,这会让我们感到很难为情。但是,考虑到被欺骗的后果可能很严重,还是谨慎一点为上策。我们对信任的倾向性,对于人类来说是生存的重要技能。

近期的研究表明,信任在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活力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信任虽然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对于个体而言,却也容易让我们受到伤害。为了要从信任中获益,就必须要学会谨慎地相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重新审视信任  审视  审视词条  信任  信任词条  重新  重新词条  重新审视信任词条  
综合管理

 诺基亚成功地图

 关键成功实践之一:充分利用和驾驭政治资源为产业服务  芬兰是一个小国家,整个国土面积不到34万平方公里。因此,国内的企业要做大,必须处理好政治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