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管理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的特点说明了数学与逻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初步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方法。本人把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一、提出问题进行补充条件的练习。
简单应用题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种形式的练习的具体做法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补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而且补出的条件的数据要合理。
二、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多个问题的练习。
例如结合已知条件:“同学们参加搬砖劳动,五年级5个班,每班搬砖650块,四年级4个班,每班搬砖596块”。在教师启发下,同学们提出了这样9个问题:
1、一共有几个班参加劳动?
2、五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3、四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4、四、五年级一共搬了几块砖?
5、五年级比四年多搬了几块砖?
8、四、五年级9个班平均每班搬几块?
以上两种形式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第二种形式的练习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口述练习。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解题思路。最常用的解题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本人在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中分别由从问题出发推想到已知条件的逆推思路与从已知条件出发推想到问题的顺推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口述练习,帮助学生学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初步掌握逻辑推理。实践证明,这种练习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心小学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用分析法来分析,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问题是什么?”
“要求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题目有没有直接告诉?”
“从题目的已知数中能算出二年级有多少人吗?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算出?”
“三年级有多少人怎样算呢?”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作综合法来分析,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了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后,可以求出什么?”
“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四、给出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正确地选用已知条件。
这一类型的练习,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判断能力。
例如:一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一块橡皮擦的价钱的6分,一个铅笔刨子的价钱是3角,一瓶墨水的价钱是1元2角,一支钢笔的价钱是3元8角。问:
1、买一支钢笔与一个钢笔刨子要多少钱?
2、买3支钢笔与一块橡皮擦要多少钱?
3、买一支钢笔与一瓶墨水要多少钱?
4、买一瓶墨水比买3支钢笔多多少钱?
5、买一个铅笔刨子的钱可买几块橡皮擦?
五、根据式题编造文字题的练习。
例如:式题248÷4=62从意义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把24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248里面有几个4?
3、248是4的几倍?
从术语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被除数是248,除数是4,商是多少?
2、除数是4,被除数是248,商是几?
3、已知两个数的积是248与其中一个因数是4,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从读法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248除以4得多少?
2、4除248是多少?
3、248与4的商是多少?
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除数、被除数、商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掌握初步的抽象、概括思维方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形式的练习外,经常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这些类型的练习,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上海市小学教师进修教材编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