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蔡明的小品吐槽是让人哽咽的嘴炮,《第十放映室》的吐槽就是裹着正直大气外衣的犀利,听着吐槽都可以感觉到编者看着雷剧的心中狂奔着一群草泥马。”《第十放映室》中淡定的旁白播音员龙斌也被网友奉为“吐槽集大成者”,称其“骂人都骂得那么文艺”。
有媒体将开年的这股“腹黑风”称之“毒舌”的走红,而忽略了这股“腹黑风”的萌属性,这是错误的。相比那些让人头皮发麻、恶心不适和抑郁不快、低沉失落的“毒舌”,蔡明与《第十放映室》的神吐槽带给我们的是欢乐和“认同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腹黑体”让人从认同中获得快乐
“腹黑体”式的吐槽从未缺少,我们曾在街头巷尾的“骂街战“中听到过,我们也曾在文人、政客自认风雅的相互挖苦中听到,但我们却从没觉着如此欢乐过。因为“腹黑体”的真谛永远不是吐槽精彩程度,而是能否获得共鸣。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讲师李明指出:讽刺本身并不令人愉悦,可是人们却往往能够从对别人的讽刺中获得共鸣。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中,都对别人存在某种或隐或显的不满,这些不满又因为自身道德感的压抑而未必能得到充分表达。当听到别人以某种讽刺的方式表达了这种不满时,我们自己便会在感到释然的同时,避免受到自身道德感的谴责——于是群起而和之,这其实是一种替代性表达。
蔡明扮演的腹黑小老太和《第十放映室》的神吐槽的走红完整的诠释了腹黑的萌属性,道出了大家心声。
吐槽带给大家的是认同的快感,而我们为什么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认同呢?
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认同感
社会认同理论初是一个群体心理学概念,被用来解释群体间行为的“种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所谓“种族中心主义”就是群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内群体偏好(in 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偏见(out group derogation)。
社会心理学家亨利·塔杰菲尔(Henry Tajfel)认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群体成员这一身份带给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往往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并通过强调和夸大自己群体与他人的差异,使群体内相似度而群体间差异,由此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并提升自尊。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人类生来就有一种和其他事物建立联系的需求——通过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因此,个体获取社会认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减少自己的主观不确定性,包括“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哲学问题的建立都与此相关。
疑似“从众”的心理倾向让所有人都紧密团结在自己所属的群体周围。所以对于大批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来说,本来只是本着凑热闹的娱乐精神来丰富业余生活,却意外地收获了社会认同感,成为一个小众团体的一部分,还顺便提升了自尊,真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