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选保健品最重要认清标志
目前市场上发现销售违规产品主要是减肥、美容、改善性功能这类保健食品。这些保健食品往往起不到其宣传的功能作用,长期服用,还会蓄积毒素,对人体产生危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日前一名女大学生服用未经审批的某减肥胶囊,刚吃了几粒后,就产生心跳加速、心慌等不良药物反应。鞍山市卫生监督所今年已经接到有关保健食品投诉十几起,7月份,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在某宾馆花400多元购买了4盒能够增强免疫力、厂家直销的某保健食品,其同伴服用后恶心、呕吐,再次询问时发现已人去屋空。
在铁西某药店正在购买保健品的一名女士说,现在流行送健康,所以常到药店来买保健品,自己对于保健品并不在行,每次都是听销售人员的介绍,买畅销的保健品。
专家指出,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适用于一些特殊人群。卫生部规定,同一配方保健食品,功能不能超过两个。崔卫红提醒人们,选购产品时要按照自身需要,千万不要听信那些夸大或虚假宣传具有多种功能的保健品,应到国家批准的正规销售部门购买保健品,购买时一定要认清“牛头标”。
近一个月以来,日化行业最热闹的莫过于霸王的“二噁烷”风波了。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之下,不明真相的公众对“二噁烷”这个陌生的名词越来越恐慌。难道二噁烷真的有如舆论主流所描述的那么洪水猛兽?
8月5日,香港化妆品技术资源中心公布了对市场上33款知名洗发水及护理产品二恶烷含量的检测数据。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被检测的产品均含二恶烷,但均未超过二恶烷最高含量国际标准。专家更是指出:二恶烷微量存在于饮用水、空气、水果及部分食品中,合格洗发水“致癌”说纯属无稽之谈。这个检测结果似乎终于为饱受“二噁烷”困扰的霸王洗刷了清白,原来,持续了将近1个月的风波居然只是一场闹剧。
说实话,霸王在这件风波上很冤,而且冤得很可悲。对人体无伤害的成分含量,被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大众知情权”的旗号,无限被扩大;全行业共有的情况,在媒体选择性忽略的共同努力之下,霸王反复被追问;好不容易被官方“正名”了,舆论控制者很巧妙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八卦企业旧闻,转移公众视线。更重要的.是,霸王,作为近几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品牌,因为这场无妄之灾,品牌形象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对于整个本土日化行业来说,也是一件可悲可叹的事件。同时,事件背后也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本土品牌在壮大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波浪和挫折,但是,该如何去客观判断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受可能存在的商业竞争的恶意误导,给予本土品牌稍微理性、宽容的生存空间,是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否则,一昧的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死,那么,明天,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霸王。
“霸王风波”源头疑为同行竞争
霸王风波的导火线源于7月14日香港《壹周刊》的一则报道。该报导宣称,经有一位陈姓消费者投诉,霸王旗下洗发水含有致癌物二噁烷,壹周刊更指出,陈某认定所检测的到的二噁烷含量是“27PPM”,而壹周刊所公开自行去检验的数据是“10ppm”。一时间,“霸王洗发水含‘致癌物”二噁烷”的新闻铺天盖地,迅速覆盖了所有的网络主流媒体,进而延伸到平面、电视、手机等媒体。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不禁也令人生疑,是否有“幕后推手”的存在,不然,一条来源香港的新闻不会在几乎是同步的时间如病毒般扩散开来。
在公众对“二噁烷”还未有任何概念的时候,“致癌”这个触目惊心的名字,足以抢占了消费者的心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次发表声明,为此事件澄清,在舆论没有及时转向之下,未能完全消除消费者的恐慌。而在7月28日,香港《东周刊》爆料称,此前由《壹周刊》所报道的情况是一出由某从事中药洗发水的陈姓男子自导自演的戏,霸王集团是由于商业竞争引起同行陷害。《东周刊》方面称,陈姓男子是香港生乐华国际有限公司老板,旗下品牌“梨奥美”近年来大肆抢攻中药洗发水市场,今年3月就宣称“公司产品绝不含二恶烷”,此次拿去化验的除了霸王便是自家洗发水梨奥美。且《壹周刊》提到其拿去检验的结果只是10ppm,但陈姓男子之后却言之凿凿放大为27ppm,造成消费者恐慌与质疑。
众所周知,江山市是全国最大的养蜂市(县),被称为“中国蜜蜂之乡”,而王强就是江山众多蜂农中的一名,他自己养了300多群(一群相当于一箱)蜜蜂,从业20多年。
王强说,虽然江山是养蜂大市,但是他和他所在地区的几千家养蜂户都不愿意生产蜂胶。“这个主要跟蜂胶的生产过程有关,蜂胶其实是蜜蜂从植物中采来树脂类和蜡类物质,用来堵塞蜂巢缝隙的,一般一个5万~6万只蜂的蜂群一年只能生产蜂胶100克到150克,很精贵,产量极低。”按照往年经验,4000群左右的蜜蜂一年所产的蜂胶最多只有20公斤,很多时候一年蜂胶产量连20公斤都不到。
“蜂胶收获要再过一两个月,产量暂时无法统计,估计今年的蜂胶产量也不会比往年多。”王强表示,除了产量低,难以产生效益之外,另一个让蜂农们头疼的问题是蜂胶原料很难处理。因为蜂胶本身是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但是它对温度很敏感,25摄氏度以上的时候蜂胶原料是有黏性的,手一碰可以拉很长很长,但是一旦温度低于25摄氏度,蜂胶就会变硬变脆。
“弄起来很烦,所以很多养蜂户都不生产了。”王强说,同样是这4000群的蜜蜂,每天的蜂蜜产量能达到10吨左右,像他这样养300多群蜜蜂的蜂农,每年出售蜂蜜赚的钱大概在40万元左右,“专心产蜂蜜,放弃产蜂胶”成了大部分蜂农的选择。
国内市场真蜂胶产品微乎其微
即便是这样,王强还透露,每年出产的那些仅有的、精贵的“紫色黄金”——蜂胶,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生产成为国内商场、超市里的高级保健品,而是流向了国外市场,真正流通在国内市场的真蜂胶微乎其微。
“事实上,100%无污染、纯的蜂胶是没有的。”王强告诉记者,蜂胶去向大致如下:那批质量好一点的、纯度高一点的蜂胶,大部分都流向了欧盟、日本以及国内少数正规蜂产品企业。蜂胶产品在外国市场供不应求,根据蜂胶含量的不同,出口的蜂胶被分成好几档,收购价格也不一样,但是国内产的好一点的蜂胶大多都出口了,销量欧盟最多,日本第二。”王强说,剩下来的那部分蜂胶,一些流向了医药、化妆品行业以及一些化工厂,蜂胶当中有用的部分被提取出来,作为辅助原料,制成抗菌消炎的药物、美容养颜的化妆品等。最后,就是真正正规的企业,拿来做食品、胶囊。
“你可以算一下,这些食品、胶囊里面的蜂胶含量已经是微乎其微了。但是现在中国市场上有那么多蜂胶产品,有些蜂胶产品只要二三十块钱,那肯定是假的。”王强说,“去年一年,河南以及北方一些不养蜂的地区,也开始生产蜂胶了。不养蜂怎么会有蜂胶?他们就是把柳树、杨树的皮剥下来,做假蜂胶。我劝我自己身边的朋友,蜂胶要买就买真正的国内名牌产品。千万不要去买便宜的蜂胶胶囊。”
仅凭价格难辨蜂胶真伪
业内人士坦言,现在的蜂胶市场确实很复杂,而且掺假水平也不一样,国家检测标准难以辨别,消费者更是感到困惑。那些价格很低,一二十块、二三十块钱的蜂胶肯定是假的,但价格高的蜂胶产品也不一定就是真的。那些卖100元左右一瓶的蜂胶,成本也应该是不够的。
也有消费者会认为,国内蜂胶市场如此混乱,是不是买进口蜂胶就能保证质量了呢?也不尽然。据了解,我国蜂产品著名企业蜂之语在温州等地区调查时发现,也有一些产品打着进口的旗号,其实是国内的假原料拿去国外加工一下生产出来的。因为国外假蜂胶的现象没那么严重,对检测蜂胶真假这一块没有特别重视,只着重检测蜂胶的农药残留、抗生素含量等,但是假蜂胶反而就没这个问题。一些企业把假蜂胶出口给了国外的小企业,所以出口的也不一定是真蜂胶。目前最迫切的是相关部门能出台科学准确的检测标准,净化蜂胶市场。
浙江大学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从事蜜蜂科学研究的胡福良教授表示,消费者在购买蜂胶产品时,至少要认清卫生部颁发的保健品批文,产品的包装或者标签上方必须有一个特殊的“蓝帽子”标识,蓝帽子下面有保健食品四个字。现在蜂胶只能作为保健品,不能作为食品销售,所以没有保健品的批文和“蓝帽子”标识的,都是假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