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你们尽管提问。”台下鸦雀无声。这样的场景,研究生导师再熟悉不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幼儿园小班课堂热闹非凡。在幼儿园小班的课堂上,孩子们会争相恐后地提出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比较而言,中班的孩子“懂事多了”,虽然也会向老师提问题,但是变得“世故”了,会根据老师的脸色决定提问与否。到了大班,幼儿已经是准小学生,课堂上已经没有了以往的活跃气氛。在小学阶段,敢于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少,教室中会出现一部分沉默的人。随着年级的增高,这一群体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初中阶段,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为数不多,更不要说提问题了。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部分教师包容不了学生的个性。从幼儿园开始,所有学生都要按照既定的“方案”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往往会被冠以品质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等等。对于此类学生,有些教师会进行打压式教育,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模式成长。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了保持沉默,思维也因此受限。
其次,唯分数的教育理念。一些教师的教育目标,并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培养会考试的学生。在此目标下,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重复训练,向学生灌输相应的技巧和方法。要获得高分,学生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教的做即可,不需要过多地思考。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单一,头脑变得迟钝。
再次,提问是有风险的。在应试教育环境中,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勇气让学生提问。在一些教师看来,学生提问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预设和能力范围,会让自己下不了台。当前的教育环境对于随意提问还不够包容,有些学生甚至因此得罪了老师。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就习惯了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如果有学生因提问受到老师的刁难,其他学生便不愿意再试探。
最后,学生缺少思考和提问的机会。从小学阶段起,随着学生学习科目的增多,学生和老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的时间给学生提问。在这些老师看来,让学生提问不如多讲几道题来得实在。教师忙于讲题,学生忙于做题,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问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