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瑞安市从2019年开始探索“公益性幼儿园”(简称“公益园”)办学模式,到今年5月幼儿园复学时,该探索已有进展,15所民办幼儿园经自主申报、主管部门认定,成为该市首批“公益园”。据悉,入读这类幼儿园的幼儿“保教费学费”全部减半,由政府部门对这批幼儿园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助、保教费补助和生均经费补助等,并给予业务帮扶和其他优惠政策措施。
该市在采用“公益园”办园模式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变化:一是突显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大幅度减轻适龄儿童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提高了任教师的工资待遇,增强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动能;二是畅通了优质公办园对“公益园”的帮扶渠道,有利于营造学前教育不同办园主体和谐发展的良好生态;三是在探索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园模式,提出了冠以“公益园”称谓的升级版办园模式。
从性质来看,“公益园”仍属民办幼儿园,只是提高了这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惠民力度。任何新生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公益园”办园模式也概莫能外。
首先,回避了办园体制改革这一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发展要坚持“公办民办并举”。教育部于2020年2月印发的《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提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公办园与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要分别达到50%、80%。据悉,2019年底,该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尚不足二成,计划于2020年底达到50%,其中,“公益园”占比30%。由此推断,2020年该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仍维持在二成上下,增幅很小。也就是说,该地尚未找到扭转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偏低问题的突破口。
办园体制改革跟不上,体制没有理顺,其他方面的探索成果则难以巩固。加入“公益园”行列的办园主体与政府部门也会形成博弈关系,当公办园占比偏低时,“公益园”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增强,政府会产生持续的甚至是额外的财政性经费支出压力。另外,“公益园”队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一旦遇“公益园”退出,因涉及收费等敏感问题,后续政策处理较为复杂。
其次,推进“公益园”一定程度上会挤占营利性高端民办园的生存空间,会遏制办园类型(模式)多样性发展。此外,政策支持与奖补操作办法虽比较直观,但不够严谨细致,还增加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如用于补助教师的“生均补助”经费发放。补贴经费最好由政府部门直接补给教师,奖补范围要扩大到所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这样更能体现公平性,增加职业吸引力,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深化学前教育改革要讲究章法,要遵循学前教育发展规律,根据本地实际,找准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