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好的美育是需要“向导”的

赵枫是一名五岁半孩子的妈妈。一周前,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牛牛爸爸’带你看展览”的活动,她带孩子聆听了美术学博士、副研究馆员魏祥奇对“美美与共”展览作品的讲解。“我家孩子是第一次在美术馆听专业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回来后很兴奋地跟我讲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赵枫感叹:“既有专业水准又适合小朋友的讲解太少了。”(7月9日北京日报)

美术是高雅的艺术,但高雅的美术如果只是“各美其美”“高高在上”,没有“雅俗共赏”“美人之美”的机会,岂能达成艺术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我们身边不乏高雅美术与现实脱节的真实现象,一些本身挺不错的美术展,投入经费精力不少,但除专业人士欣然往之,极少有普通大众“问津”,究其原因,主要是“看不懂,理解不了”。很多家长不常带孩子去美术展是因为:“自己了解有限,孩子提的一些问题不知怎么回答,担心会误导。”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如果儿童能在专业导览下解读美术作品,那么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齐白石等美术名家的艺术思想就可能有机会扎根到儿童的心灵“世界”,这样不仅能使儿童正确理解艺术的精髓,还能有效地促进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如何在艺术馆参展中,补齐“儿童专导”奇缺的短板,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美术馆等展览方要有为少儿提供公共教育的意识,用制度的形式制定“儿童专属导览”,绝大多数展览都必须要设有“儿童专场”或“儿童专导”服务。展览馆依据自身的条件招纳导览解读人员,还可以与专业院校协调,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来馆进行实践,为小学生提供导览服务。此外,展览馆在每次开办展览前,可以通过馆前公告或“互联网+”等形式,与有意愿深度学习的孩子做好点对点的对接,让其掐点进场,定时开讲。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变”,实现“儿童专导”的效率最大化。这方面,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以高仿绘画进校园的观展形式,打破了以往学校集体组织观展不便的状态,在学校里为孩子们办高仿藏品的小型展览,再组织“你和古代书画”“你和美术大家”等一系列儿童教育活动,让“儿童专导”走入学校,为更多学生提供服务。

关于“变”,作为学校也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参观模式,主动向艺术馆等挂靠。可以主动邀请美术馆等为学生提供展览、藏品和学术指导,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借助现代技术等将艺术思想转译成适合孩子的语言并形成系统课程,与校本教育相结合,编入学校课程,进而在日常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儿童美育

尽管目前美术馆中的“儿童美育专属导览”制度仍在摸索中,但我们还是十分期待在美术馆、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多方配合下产生更合理的机制,让高雅的美术走下神坛,走进“寻常儿童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好的美育是需要“向导”的  美育  美育词条  向导  向导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