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期待乡村中小学教研落地生根

近日,教育部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会议强调,要健全教研体制机制,努力构建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格局,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开展研究,鼓励区域间加强协同教研,落实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积极探索教研模式改革。

教研是学校发展的发动机,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源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但教研工作在乡村中小学一直处于“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的尴尬境地。

笔者曾先后作为教师、教研组长和教导主任任教于乡村学校,从不同视角感受了乡村中小学教研工作。一是没有教师主动开展教研,教研组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研工作督导不力,导致弄虚作假的教研活动大行其道。三是职称评聘把关不严,花钱发论文、买卖课题盛行。四是学校教研流于形式,教研工作计划总结全靠复制粘贴,教研形式无非就是听课评课。改变乡村中小学教研现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改变单一的听评课教研形式,让集体备课发挥教研作用。当下,乡村中小学听评课流于形式,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为听评课而听评课,没有起到教研作用。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是“主角”,需要投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又要听取别人的真知灼见,为别人提出修改意见。如果在听评课前先进行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师都带着问题参与,就能促使教师相互学习、帮助,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

其次,变“教研组”为“课题组”。乡村中小学由于规模小,一个教师往往要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如果要设立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教研组,教师就会分身乏术。变“教研组”为“课题组”,可为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师参加教研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乡村中小学可以确立一两个课题,由本校骨干教师“挂帅”主持,其他教师根据个人意愿加入课题研究,并以课题为抓手,将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经验分享等教研形式纳入课题。变“教研组”为“课题组”,不但能使课题研究落地生根,还能促进教研活动在乡村中小学真正发生。

第三,加强乡村学校教研工作督导,严把论文、课题关。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痕迹式检查模式,采用“四不两直”方式,直达学校观摩评估教研工作,杜绝“闭门造车”的教研。职称评聘要继续淡化论文、课题的作用,强化学校教研活动运用,对花钱发论文、买课题的弄虚作假行为实行零容忍。

总之,乡村中小学教研之路漫长而艰难。乡村中小学教研要乘全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会议的东风,既要脚踏实地,又要高瞻远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期待乡村中小学教研落地生根  生根  生根词条  教研  教研词条  落地  落地词条  中小学  中小学词条  乡村  乡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