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师“扩大化举报”的话题引发热议。一些网友感慨“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也有网友发出别让“扩大化举报”逼迫老师们“躺平”的呼吁。
确有一些教师,因为遭遇“扩大化举报”选择了“躺平”,开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模式。这种现象也催生了家长新的教育焦虑,必须高度重视。
作为教育消费者,家长反映教育问题,属于正常的教育监督行为。家长举报教师,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教师师德失范的现实。个别教师的不当行为的确损害了教师及教育系统的整体形象。
近年来,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家长乃至公众举报投诉教师、学校的频次逐渐增加。同时,涉教师的“扩大化举报”“网闹”现象也有增加趋势。
今年8月3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面对“扩大化举报”如何作为,考验着广大教师的良知与智慧,也考验着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治理能力。
作为“围观者”,网友出于对教师的理解,担心“扩大化举报”伤害教师感情,伤及无辜的孩子,提醒家长理性反映教育问题,完全可以理解。作为肩负教书育人重要使命的教师,面对“扩大化举报”选择“躺平”,并不理性,也非“正解”。
遭遇可能发生的“扩大化举报”,做好自己是教师的最佳选项。广大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廉洁从教,潜心育人,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把教育教学业绩写在课堂上,在学生及家长心中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面对“扩大化举报”,所有问题都让教师扛并不现实。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评价“指挥棒”,减少教师评价震动摇摆,给广大教师吃下“定心丸”,为广大教师依法执教定向导航。同时,要通过有关媒体普及教育法律法规,宣讲解读“双减”等教育政策,消除“小道消息”生存空间,营造良好的执教生态。要严格涉教师负面信息审查发布,加强线上线下教育舆情管控,严肃处理恶意打击报复、故意炒作及污名化教师和学校的行为。
中小学校要秉持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畅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开启学校管理家校合作共赢模式。要强化家委会、家长群、家长学校等信息交流反馈功能,推进家长情况反映、意见反馈、问题咨询便利化,化解针对教师的“无限”要求,铲除“扩大化举报”的土壤,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