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凡尔赛”式的认输以及对小米集团十年三个高光时刻的回顾,拉开了小米集团股价上涨的序幕。
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小米的股价从15港元上涨至最高35.9港元,涨幅超过了130%。
上涨的股价让雷军的脸上有了光,也让他终于可以正视上市当天买入的投资者。
让投资人赚一倍,是他当时吹过的牛。如果按照上市第一天的收盘价16.8港元计算,到最高点35.9元刚好赚了一倍多一点。
两年多的时间换一个承诺,还不如当时直接买入美团。
好景不长,承诺实现后,小米集团开启了下跌模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小米下跌超过了38%。
面对本次的下跌,雷军似乎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回购。
3月11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正式决议行使股份购回授权,以不定期按最高总额100亿港元于公开市场购回股份。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回购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同样的招式,小米用过不止一次,鲜有奏效。
实际上,小米的问题一直都在内而不在外。如何估值是小米最大的问题。如果按照制造业企业去估值,现在的股价一定是高估的。如果按照互联网企业去估值,小米的股价一定是低估的。
很显然,市场对于小米的一直介乎于两者之间。
第一,港股以及美股互联网企业的集体回调;
第二,小米被美国“拉黑”。
不管原因是什么,回购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
除此之外,小米的产品的定位问题也是小米目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去年11月,小米集团清河大学副校长王嵋在一场交流活动当中直言“得屌丝者得天下”。对于一直去标签化的小米而言,这句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尽管小米并不承认,且后来王副校长主动请辞,但困扰小米的问题依旧还在那。
如何在不失性价比的情况下高端化?
雷军曾在“一往无前”的演讲曾很自豪地说过,IPO前他曾力排众议说服投资人,同意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
也就是说,性价比是小米的立身之本。
但在平常消费中,我们要购买奢侈品或者高端产品时,性价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提到的词。
因为在寻常的逻辑中,性价比同高端本就背道而驰。
如何平衡,这其实比股价上涨更为艰难。
另外,从小米上市时, 内部“换血”也是一个问题,新鲜血液的加入以及元老有序地退出,以及元老的抛售都是小米集团必须直视的问题。
例如,2019年8月,小米股价最低迷的时候,集团曾经的二号人物、创业元老林斌就连续三天抛售了4130万股小米股票,累计套现3.7亿港元。
当时,雷军为了稳定股价,一边忙着锁定减持期,一边回购。
一年以后,小米的股价终于稳定,但林斌此时又抛出了一份减持计划,而且数额还特别大,一共3.5亿B类股,占小米总发行股份的1.5%,套现约80亿港元。
套现完成后,林斌承诺五年内不再减持。
除了高管的问题,增发也是最大的问题之一。去年12月小米集团股价创出新高时,其高位增发了40亿美元,这笔融资超过了2018年小米IPO时的240亿港元融资,很显然市场是有顾虑的。
我认为,此时小米不应该是动辄就回购股票,而是要好好想明白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在不损失性价比的情况下高端化;
第二,如何摆脱制造业公司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