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连市场分析都不会做?那你还能做什么?”
加了几天班才做好的市场分析报告,部门老大翻了没几页就看不下去了,说:
“你把手头上的资料交给XXX吧(跟我一样是试用的产品助理),以后由他负责。”
本以为能够通过这个报告争取到跟项目的机会,然而到手的鸭子却飞走了。
我默默交接完回到工位,开始怀疑人生:自己敲代码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转产品经理。
我是阿远,刚毕业那两年都在敲代码,可一方面自己兴趣不在那,另一方面也担心升不上管理就要面临中年危机,所以早早通过人脉内推拿到了这里产品岗试用的名额。
一开始还觉得产品岗挺适合我的,因为我爱跟人打交道,反应也积极灵活。但真正做起了产品工作,才发现这些都派不上用场。
因为,缺乏产品能力基础本身,就是个大坑。
不知道理论如何落地到实际操作当中,就算跟同事请教了波特五力、PEST等几个模型,也不会用,
就拿市场分析报告来说,不知道分析的维度有哪些,不知道如何科学分板块地来分析市场,
产品知识不牢固,总是会弄混相关的概念,觉得市场分析和竞品分析差不多,觉得需求收集和执行指令也差不多,
有时候开会老大讲得快了些,我都需要回来查资料补功课。
同期进来3个人,我算是比较积极主动的一个,总是能拿到机会,但也总是因为在执行中做不好,所以接连错失机会。
眼看着,自己可能会在试用期后就被淘汰,心里越来越焦虑。
其实阿远的困窘,跟不少朋友如出一辙。
想要入行产品,但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产品,连正式offer都难拿到。
归根结底,系统性的产品基础学习,是不可忽视的起跑准备。
很多新人刚开始学习产品,总是喜欢去看文章、泡论坛,并不是说这样学习不好;
而是当我们在面对一篇文章或经验分享时,不同的人捕捉到的信息和内容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能捕捉的信息有效率取决于他在这方面的知识认知和专业基础。
比如说,一个普通人和一个鸟学专家遇到一只麻雀,普通人的认知就处于一种天然的粗糙状态,就觉得那是一只麻雀;
但鸟学专家却能一下子辨清这只鸟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甚至对大量潜伏在这个场景中的微信息和隐藏信息都能察觉出来。
从天然粗糙到系统认知,中间需要系统学习和大量实践。
回到产品知识上,我们可以以市场分析板块为例子,看看前去哪儿产品总监,90天产品经理实战班导师@白羽是如何带领大家一步步形成系统认知,脱离粗糙状态的。
首先,老师会先把产品从0到1的工作流程拆解为5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是产品从想法到落地的整个过程。
市场竞品分析正处于战略层面,是让我们明确用户需求/产品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要不要做、做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对目前手上的工作、工作目的以及工作重点就会有了大概的印象。
然后,老师会举一个日常例子来个热身思考:如果你准备在某写字楼附近开一家面馆,第一步会做什么?
“你会一开始就租店面吗?”
“当然不是,首先我们要去做个调研。”
“如果你要做调研,你会调研什么信息?”
“人流量?租金?竞争对手?进货渠道?市场差异化定位?”
从一问一答中,一步步地引导大家形成相对全面的思考。
分析上面的所有措施,就可得知:做这一切的目的是“找到最有可能把这件事做成功的方法”。
清楚了市场分析的概念后,老师会从出发点和执行来说明,市场分析和竞品分析两者的定义和差异是什么。以免大家混淆。
以及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也会一一指出,做市场分析不可违背的基本四要素(最容易忽略的四点)是什么:
客观性:做市场分析报告,并不是我觉得我认为,而是要去搜集客观数据或科学调研结果来分析;
决策导向:做市场分析报告,也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而要在明确调研目的的前提下去搜集有用的数据,分析出来的结论要为决策服务;
信息处理:信息搜集是第一步,要进行信息处理、判断、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系统性:做市场分析报告,不能太片面,要尽可能搜集到各个维度的信息。
03既然起跑晚了,如何在后面跑更快?
如果你跟阿远一样,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产品知识认知框架,那么非常建议你像上述的那样,从可理解的日常例子到规范的概念,一步步系统地完善自己的产品知识体系。
只有完善了产品知识框架、夯实产品知识基础,才能在0基础的劣势下,树立职场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
为了帮助那些被拦在门槛外的同学们,起点学院联合腾讯课堂打造了一门【90天产品经理实战班】,也就是上述的产品初阶课程。
这门课程经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8年干货沉淀、以及10+腾讯大厂导师的打磨,已经是一套经得起市场验证的产品入门课程。
目前为止,已经召开了38期,帮助了5000+学员搭建了系统的产品知识体系,顺利入行/转岗产品。
产品0基础的学员,在经过3个月系统学习之后,可以产出这样优秀清晰的产品文档:
文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可扫描下方助教二维码领取【往期学员优秀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