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节是雪域夏日最靓丽的风景。
高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藏人只能选择牧业经济方式,这就使藏民族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牧业生产的分散性,地域的广裹,使藏民族只能借助马来充当交通工具,增强民族内部的联系,马自然而然成了藏人生产生活的有力臂膀,成了他们难以割舍的亲密伙伴,特别对牧民更是如此。牧人喜欢马,注重马的驯养,崇尚骑手的技能。赛马会也成了藏人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了炫耀马的力量和速度、骑手的风采的最好机会。人类强烈的表现欲望使赛马会广泛普及,成为雪域高原常见的人文景观,也是各地最受欢迎的文体项目。
藏北赛马会
赛马会是藏北最具特色的节日。1959年民主改革前,一般以部落或宗为单位举行,现在则以乡、县、专区为单位举行。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自然是专区举行的赛马会了。赛马会一般一年一次,但以前以宗为单位,现在以县、专区为单位的大型赛马会则多是三年一次。赛马会没有确切的日期,一般在藏历六、七、八三个月举行,因为这三个月正是水草丰美、马匹强壮、气候宜人的季节。赛马会有长至10天的,1987年那曲地区的赛马会就长至10天,而安多县多玛区布曲乡的赛马会才3天。赛马场一般选择在便于集中的平坦草滩,赛马会前人们纷纷带着帐篷到赛马场,平静的草原突然热闹起来。
过去的部落或现在的区、乡级的小型赛马会,一般都是自愿参加。而大型赛马会,往往是在小型赛马会基础上选出优秀骑手和马匹参赛。赛马前十天半月,牧民们就开始驯马。驯马的方法是每天给马披裹毡子跑两次,早、午、晚要把马牵到河中洗澡。一般要把马泡水或泼水,泡到肌肉发抖再牵上岸慢慢遇。这样训练过的马耐力好,跑起来不喘气。赛马可由马主骑乘参赛,也可由别的骑手骑乘。参赛的马往往要打扮得漂漂亮亮,配上美丽的鞍具,马头马尾还要扎上红红绿绿的布条。
赛马会是牧区极为隆重的节日。赛马开始前要举行宗教仪式,请僧人念经。牧民们则要垠桑,向神山献旗,在山上垒嘛呢堆,挂上新的经蟠,将奶渣、酥油等供品放在神山之上,祈祷神灵保佑吉祥平安、人畜兴旺、竞赛获胜。
比赛即将开始时,近百名骑手身着薄薄的黄色缎子藏装,头戴饰以雁翎、外镶红黄布面缎、太阳和月亮型的毡帽,脚穿毛线袜上场。姑娘们举旗领队,小骑手们随后打鼓助威,他们分别由父亲牵马进人赛场,绕场一周后,再牵到指定地点。到达起点,小骑手们便下马,整装待命。发令声一响,他们扬鞭抽马,疾驰狂奔,冲向终点。
藏北赛马一般是自愿参加的,不受任何限制,谁都可以参加。
比赛项目有大跑、小跑、走马、拾哈达、打靶等项目。“大跑”主要是速度比赛,有起点和终点,以鸣枪或吹号为号,众马齐出,以到达终点的先后定名次。“小跑”和“走马”则除了比速度外,还看马步是否平稳,走得是否好。这种比赛也计名次,马的优劣、骑术的高低自有舆论评说。骑马捡哈达、骑马打靶等马术表演比赛,一般在大跑、小跑、走马之后举行。两种比赛均是分小组参赛,哈达横放在地上,靶子立在路边,比赛时一匹马在前面引路,其任务主要是给后面拾哈达或打靶的马引导一条最佳路线,使其离哈达或靶子不远不近。赛马则紧紧跟随,骑手在飞跑的马上侧身挂体,捡起地上的哈达。哈达间隔横放,捡得多者为胜。如果是骑马打靶,则第二匹马的骑手同样是紧跟第一匹马从场地一侧横跑过去,在飞跑时从背上取下枪,在头上旋转一周,瞄准侧面的靶子开枪,然后耍个花样,顺势将枪背在背上。除了这两种较普遍的马术比赛外,有的地方还有骑马点烟、马背倒立等。
赛马会期间往往还穿插举行摔跤、举重(一般是举石块,也有举沙袋的)等体育比赛,近一二十年还出现了拔河比赛。
赛马会上夺得名次者都有奖品。民主改革前的奖品多为哈达、马、牦牛、绵羊、长枪、藏银等,现在除哈达等物之外,还有茶叶和人民币。
赛马会也是社交娱乐的集会。当夜幕降临时,牧民们,特别是男女青年们便自发地围成圆圈,唱歌跳舞。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娱乐时光,也是年青人寻找情侣的好机会。
藏北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人们难得集中,以前部落的头人都利用赛马会收税,并处理部落一年来的各种事务,商人们往往也赶到赛马场交换商品。特别是大型的赛马会,更是商品交换的大好时机。因此,藏北赛马会实际上演化成了人们进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经济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康区上部(玉树地区)赛马会
剽悍的康巴汉子喜爱骏马,讲究骑射。在江河源头的青海省玉树地区,每年的赛马会极其隆重、极其热闹。
按照传统的时间和地区,入夏以后,各地便着手筹备每年一次的赛马会。届时,牧人们身穿节日盛装,或骑着快马或乘着牦牛,带上帐房和食物,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赛马场。大多是举家而来,亲朋好友为来往方便,多把帐房扎在一起。人们扎下家中最宽最好的帐篷,从帐坡到帐壁镶得漂亮大方。丰盛的佳肴美酒、精致的摆设家具就更不用说了。
当地的小商小贩,四川、甘肃、西藏、青海各地的商贾也会提前来到赛马场,把自己的货物摆得琳琅满目、井然有序。商场、帐篷城里人来人往,犬影窜动,马嘶牛叫,洋溢着勃勃生气。
整个赛马会期间,牧人除观看文体表演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帐房里以酒相聚。从早到晚,酒曲声不断。故有人曾这样形象地说:
赛马会是藏家赛服装、赛帐房、赛酒曲的盛会。
康区上部各地举行赛马会时,当地的寺院不管是哪个教派一般都会参与的。各寺院的帐房不但高大宽敞,而且帐脊饰有宝顶,帐坡及帐壁镶嵌各种吉祥图案,帐前要竖一根高高的经杆,杆顶饰宝幢,宝幢以下向四面伸展的数根绳索上,挂满各色嘛呢旗、风马旗,以祝福众生快乐,赛马会成功圆满。帐内正面设佛堂,供佛、菩萨、护法神铜像。佛坛前设各种供具供物。凡寺内平日进行法事活动的诸般法器,如大蟒号、仿人胫骨号、项呐、法螺、法铃、法鼓、铜钱等,此时也都带到了赛马场。僧侣们除参加仪仗队外,几乎昼夜不停地诵经祈祷,祈求神灵驱邪魔,保佑众生吉祥平安。“嗡嗡”的诵经声和各种乐器声,使欢乐的赛马会平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气氛。在寺院帐房附近,通常还要为活佛单另下扎帐房。活佛的帐房虽然并不大,但外观装饰豪华,内部陈设讲究,非一般俗民的所能比,有的帐壁上的大型龙、凤、八宝图案皆用五色丝线刺绣而成,显得异常华贵。
玉树各地的赛马会,以结吉地区的规模最大。其会址原在结古镇南的巴塘草滩,后移至西郊的扎西科草滩。会期每年自公历7月25日开始,至29日结束,历时5天。但从牧民、商店选点下帐到全部撤离,往往要持续近半个月。赛马会期间,整个结古镇商店关门,街上不见摊贩,有的机关也放假了,几乎出现万人空巷的局面。从结古镇至扎西科数公里长的公路上,大汽车、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马车、拖拉机等,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据说,规模最大时,扎西科草滩下扎的帐房达两千余顶,绵延数华里。白天行人摩肩接踵,夜里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出现了江源难得一见之胜景。
康区赛马会原本是部落头人迎接佳宾或娶妻嫁女、庆贺加封晋官时的一种礼仪性活动,因牧人平素爱骑马,其礼仪活动也多以赛马为主要内容。后来,不少地方节日集会也经常安排这一活动,牧人惯称其“赛马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多将这一群众集会形式与地方政府的成立庆典和重大节日的庆典结合起来,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玉树州的赛马会时间即与州庆日相合。其它各县也都大致相同。其活动内容除传统的赛马、赛牛及歌舞表演外,大多还增加了队列、刺杀、射击等军事表演项目。一些民间杂技班子、说唱格萨尔故事的艺人等,也常在临表演。盛大的集会也为商人们提供了交易场所,为牧人提供了出售土特产的良机。赛马会上,大都划分有比赛区、居住区和商业区。在商业区那临时建成的商业街上,你不仅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民族生活用品及其它各种货物,也会不时看到远道而来的牧人,肩上背着或手里提着各种野生皮张以及毛褐子、藏靴、山羊绒、干鹿角、牦牛尾巴等土产品在出售。每年一度的赛马会,既是地方政府的隆重庆典,也是民间欢乐的文艺体育比赛大会,同时又是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赛马会诸项目中,“走马赛”是较平和的一个项目,主要看参赛马走法、技能如何,类似田径赛中的竞走。马的快步(也叫小跑)有大走、小走、绵羊走、骆驼走、流火走等种种步法,不会“走”的马,牧人们不算其为好骏马。是不是好走马,观看者从马的走步就分辨得一清二楚。有的马同一侧的两条脚同起同落,走得快,骑手坐得稳;有的马四肢呈对角线同时走动,步子虽快,骑手颇受颠簸之苦;还有的马虽相貌威武,但走起来却像绵羊一样。走马赛的赛程多为500米。在这短短的500米内,所有参赛的马子,被众人品评得淋漓尽致。500米赛程,好走马2分钟左右即可走完。
“跑马赛”是紧张而激烈的赛马项目。正规比赛多分组进行,赛程多为100()米。每组的优胜者最后决赛,评出冠亚军,但也有主要以赛马取乐的。参赛人数不限,少者二三十人,多者可达百人。这种大场面竞赛最为壮观。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骑手们抖动缓绳,两腿猛夹马肚,一匹匹马像离弦之箭,你追我赶,奋勇驰骋。当速度达到极点时,只见长鬃飘动,彩尾抖起,四蹄腾空,汗珠飞溅,鞍上金光银光交辉,地上草屑尘土四散,整个草原似乎都在颤动。两边观众的助威声、掌声、口哨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异常热烈,扣人心弦。
赛马中最精彩的项目,要算马上竞技。常见的有捡哈达,即在500米赛程跑道一侧,每隔二三十米放一条哈达,一直放到终点,最先到达终点而又捡得多者为胜,这是藏家传统的比赛项目。据说,过去部落头人组织牧人比赛时,有的在跑道一侧放许多银元,谁捡到归谁所有,但比赛名称还是称“拣哈达”。在疾驰的马背上,骑手一手控缰,一手着地,整个身子都要倾斜到马背一侧。如上边的一条腿扣不紧马鞍,或下边的一条腿踩不稳马橙,随时都有跌落马背的危险。整个赛程中,赛手身体始终要呈倾斜状,动作稍有迟缓,即会从哈达旁边一闪而过,徒劳无功。如无马背上的硬功夫,实难胜任。哈达乃吉祥之物,捡得多不仅证明自己马上功夫超群,也预示着今后事事顺利、吉祥如意。因此,在这项比赛中,赛手们都要拿出看家本领,力争多捡几条哈达,最好一条不剩地捡到手里。
骑马射击是快速运动中进行的一种射击。通常在跑道一侧或两侧设若干个纸靶,让赛手射击。在马背上打靶,既受马运动时颠簸的影响,又要受时间的限制;既不能撒缓,又要准确地瞄准目标。
当马蹄腾空的一刹那,才是马背射手坐得最稳、扣动板机的最佳时机。射手们一开头便驱马疾驰,两腿紧夹马肚,上体略向前倾,胸部挺起,头不歪,肘不动,两眼直视目标,枪响靶落,弹无虚发,令人叹为观止。
同骑马射击一样,骑马劈刺和超越障碍也属表演赛一类。骑马劈刺系在跑道两侧设若干树枝靶,由赛手挥动马刀,左劈右刺,命中目标多者为胜。超越障碍则是在跑道上设下高栏、陡坡、深沟、火网等障碍物,由赛手驰马越过,全部越过者为胜。在一些大型集会比赛中,令观众惊叹的还有马上杂技表演,如橙里藏身、马上倒立、马上直立以及上马下马等。这些表演都是在疾速奔驰中进行的,比马戏团的马术表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为精彩。
每一项比赛结束后,热心的观众常把洁白的哈达献给取得优异成绩的骑手。那些取胜的良驹,往往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有的把哈达系于马脖上,有的在马背上抚来抚去,从头评到足,赞不绝口。在当地藏家牧人中,谁若在赛马中夺魁,那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赛手不但从此会受人尊敬,而且也常常受到姑娘们的青睐。赛马结束后,当地组织者要专门为优胜者颁奖。姑娘们还要双手捧起美酒,敬献给这些英雄们。据说,玉树与西藏交界处有的地方,赛马时名次取至第13名。这种取名次的方法,与西藏许多地方的习俗一样。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为表示对她的欢迎,曾举行隆重而盛大的赛马会,还亲自参加比赛,把评奖和颁奖的权力授予公主。可是,松赞干布在比赛中只得了第13名,公主为了表示对藏王的敬重和感谢,特意把评比名次取至第13名,而且给藏王颁发了最重的奖品。这以后,藏区不少地方举行赛马时,皆仿效公主评奖和颁奖之法。玉树一些地方的这一习俗,可能也是由此而来的。
牧人们对赛马名次看得如此认真,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单纯把赛马看作是娱乐,而是把其神圣化,视为部落运气、发展方向的兆头。夺得第一的马匹从此享受特殊待遇,不准出售,不准鞭打,不准转让,也不准随意骑乘,一般要闲养起来,成为部落的象征。这种观念可能形成于部落征战野蛮阶段。远古时期,部落的胜利依赖于乘马的健壮快速,胜利的功劳一半归于马的奋斗努力,因此,理所当然地要给乘马以高规格奖励。
西藏当雄赛马节
历史上,当雄草原是蒙古占领军驻扎放牧的地方。元朝第八代皇帝(元文宗)图贴睦尔时,就有蒙古人定居当雄,繁衍后代。当地土王便是“霍尔王”(藏人称蒙古人为霍尔)。从五世达赖起,到七世达赖被清军护送人藏主持西藏政教的200来年中,蒙古人一盲管辖着西藏的政务。当雄是蒙古驻军的牧场,当雄一带统称为“霍尔三十九族地区”。随着蒙古势力在西藏的消亡,加之藏文化的巨大影响,当地蒙古后裔逐渐融人藏族之中,但蒙古文化的痕迹却依然明显,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烙印。当雄的赛马会自不例外。
西藏当雄赛马节,据说是蒙古人传人的,迄今赛马会还得由蒙古族歌手唱蒙古歌开场。当雄赛马会每年在藏历七月十日开始,历时3天,其活动延续I月之久,原是庆祝丰收,开展农牧业产品互市,进行文化娱乐的活动,后来渗人了藏传佛教色彩和政治内容。
从前,主持赛马会的是S个部落的总头人—诺巴基巧。8个部落的甲本即是通过在这个集会上跑马射箭,由人们选出来的,当雄牧民一直把这个节日当作自己最隆重的集会。1912年西藏地方政府把当雄封赐给色拉寺以后,头人便由色拉寺和宗政府任命。
当雄赛马节的内容丰富,主要有:
一、文化娱乐活动。在七月初十至十二,举行3天赛马。参加比赛的马匹,有各个部落的各级头人的马匹,有各个部落精选的10匹好马,此外也可以自由参加。赛前马匹要喂好草料。参赛的选手一般是12岁、20岁以下的青少年,比赛地点在宗政府门前的前肝胆卡儿巴草场上,赛程12公里,裁判由各部落的甲本组成。
赛时由两个甲本拉绳为起点线,终点划一白线,鸣枪为号,百马齐发。比赛共取20名,人选者均给予奖励。第1名至第10名各奖哈达I条、五色彩绸I条,另外第1名给藏银100两,第2名80两,第3名、第4名各70两,第5名至第1o名依次奖银65至60两。
从第11至20名,没有五色彩绸,只有I条一般哈达,奖银由55两起,依次减少5两。
另外一个项目是射箭。参加射箭的成员,主要是部落里的各级大小头人,每人射3箭,箭靶距射手100公尺,中靶者奖银5两、好哈达1条。
二、赛马射箭的3天中,牧民们,特别是青年男女都穿着节日盛装来唱歌跳舞,寻找自己喜欢的情侣。3天后,按色拉寺规定,即禁止跳舞和一切娱乐活动。此后的I个月时间举行政治活动和商品交换。
色拉寺在当雄设宗以后,赛马会即由宗本主持。8个部落的甲本每年轮流由两人负责赛会的举行,请色拉寺和色拉寺所属寺庙的僧人100名来赛会上念经。念经的费用称为“吉仁”,在全部族的牧民中摊派。一个单果交5钱银子,两个单果交1涅尕酥油、4赤青稞,25岗交8涅尕茶叶,1岗交4两盐、2斤土碱。这项经费并不算多。主要的负担是念经期间僧人和宗政府的耗资,数目颇巨,也全由牧民负担。
赛马会上,宗本和头人之间互相宴请。先是3个宗本宴请各部落大小头人一天,然后r个部落的头人互相依次宴请,并邀请宗政府全体官员参加。其后每个部落向宗本送3克酥油、1克奶渣、1条哈达、20两藏银,各送“涅巴”(管家)15两银、1克酥油、1克奶渣、1条哈达,送政府11名佣人每人藏银15两、哈达1条。除此之外,每50个单果,还得给宗政府送3驮柴、5钱银、10涅朵酥油。
全宗一年的各种差税负担,也是在赛马会上宣布的。部落内或者全宗的重大事件,同样也在这个时候宣布。
三、藏历七、八月,正是牧产品丰收的季节,广大牧民集中来集市上交换农产品和生活用品,而赛马集会恰好也是一个商业交换的机会。远近商人赴会的很多,他们有来自拉萨、日喀则的,也有来自江龙、那曲、旁多等宗的,商品多半是青棵、糟把、茶叶、日用品等。牧民们多携带畜产品和土特产品进行交换,寺院、宗政府、巨商、富户也来会上收债。市场上热闹非凡,每天有数千人在活动。
中甸藏族赛马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是中甸藏族的赛马盛会,也是高原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此时正是高原冰雪消融、春风微拂、鲜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做上精美的油炸面果子,准备好野炊的用具,穿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到距中甸县城5公里的舞凤山脚下,搭起帐篷,支锅架灶,准备参加盛大的赛马和民族歌舞活动。湛蓝的天空下,广阔的如毯子般的绿草地上,洒满了红的、黄的、白的、蓝的、紫色的花朵;女人们身着绚丽的服饰,成群结队地观看马术表演。骑手们策马而至,时而疾如闪电,时而俯身捡拾地上的哈达,时而在马背上表演各种动作,赛场内外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除了赛马外,人们还热衷于参加跳“锅庄”,藏语俗称“擦拉”,意为“欢乐之舞”,这是藏民狩猎、游牧、农耕之时,庆丰收表欢乐的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歌词的内容一般分为‘“擦尼”和“擦色”两类,“擦尼”以歌颂佛祖为主,歌词、声调、舞步是固定的,为中老年人所喜爱,有佛法与歌舞同源之说。“擦色”的舞姿较为灵活,歌词可自由发挥、大胆创新,它还是青年男女交流感情的舞蹈,歌词可互表爱慕之情,如:
树儿长源头,
鸟儿栖水尾。
叶被水带走,
问鸟栖何处?
美丽善良的舞伴呵,
如意宝地是这里。
古祥幸福的村落,
姑娘美丽歌悦耳,
但愿我们再相会。
其他藏区的赛马节
在藏区,赛马活动很普及、很隆重,几乎每个吉庆节日都要赛马,这恐怕与藏族的传统主体文化—游牧文化有直接关系,即使是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也难例外,因为藏民族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马与他们的生活形影不离、融为一体,对马的感情已经升华为神圣的、崇高的情感,马成为一种象征,与命运紧紧相连,同时,对马的敬仰、崇拜也反映出游牧文化的鲜明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的赛马活动中管窥到这一内涵。
定日地处后藏地区,其经济以农业为主。它的赛马会与藏族其它地区的赛马节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它不是以大规模比赛和物资交流等综合性活动为主,而是以一乡一村为单位的单纯竞技性赛马活动为主。每年不只赛一次,而是三次。春播前夕,各乡各村都要举办一次跑马比赛,藏语称做“加央”,这是为鼓舞士气、顺利播种而安排的象征性仪式;春播后,又举办一次赛马,称做“乌央”,是祈祷风调雨顺、预祝丰收的;秋收以后,举办一次规模更大的赛马活动,称做“实央”,老百姓们家家户户披红戴彩,庆贺丰收。
所以它不仅仅是农闲的消遣活动,而且还带有一些宗教色彩。 相传定日的赛马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农事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这里的赛马不单单是一种体育活动,而是祈祷农事顺利的典礼。
让我们看看定日县旺嘎乡一次“乌央”赛马活动。
春播以后的农闲季节,旺嘎乡的老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拥向村东头的一个大平坝。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一堆一簇地围坐,喝着酥油茶、青棵酒,聊着天,等待着赛马开始。到正午,坝子中心一顶华丽的大帐篷前,骑手们围绕一位上了年纪的高僧盘腿而坐。高僧敲击着法器,口中念念有词,为丰收而祈祷。念到关键处,围着他的这伙wi悍的骑手们也随声附和,庄严肃穆。少顷,一群穿戴美丽的姑娘提着大铜壶和银碗,进来向骑手们敬酒,这叫“赛前酒”或“壮胆酒”。仪式完后才开始赛马。
定日的赛马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谁家得胜,将预示着这一年这家将获得丰收,因此家家户户都把赛马看得很神圣。妻女们向丈夫或兄弟劝酒,老人们则不时地收紧马鞍或再次检查捆扎。比赛开始后,骑手们一个个从观众面前奔驰而过,手持弓箭,一边疾驰,一边做着许多复杂惊险的马上动作。获得第一名的,不仅家庭得了荣誉,还为今年的丰收预示了好兆头。
康定是西康地区政治、军事、商业贸易中心,其节日与其它藏区差别不大,如四月八的释迩诞辰、七月的跳神大会等,特色最鲜明的要算跑马山会。
康定跑马山会,又叫康定跑马山赛马大会,每年五月十三日举行。康定的藏语名称叫“打则道”,是两山口交汇之意。传说原土司旧衙在某年五月十三日被山洪冲毁。为了永避水灾,乞福于山神,明正土司决定在每年旧历五月十三将康定百姓、寺僧齐集于跑马山,与铭家锅庄头人共同祭祀神山,以赛马活动来“乐神”,当地百姓则以此为贸易交欢之会。赛马会上,48家锅庄各出人马比赛,按锅庄大小分摊定额马匹、人员。赛马者通常是十二三岁的少年。
五月十三日一早,点马官即开始唱名,各锅庄选手依次牵马排列。赛马是沿跑马山山神经堆的缓坡进行的,以对面山上鸣枪为号,一时众马齐发,在万众喧嚣呐喊声中奔驰而去。因山道不宽,群骏拥挤,每次途中落马的骑手不少。获胜者土司赏奖品。相传有一年,吉波娃锅庄无钱雇马,更无钱请人参加赛马会。临赛前,吉波娃庄主才借得一匹跋脚老马,只好亲自骑去比赛。跋脚马跑在最后,土司以其精神可佳,赏给与第一名相同的奖品,自此成为康定赛马会的惯例。
后来康定赛马会移至飞机场举行,但每年跑马山上仍欢歌狂舞,连帐如云,康定举城一空。
后藏江孜的赛马会是很有名气的。藏历四月十日至二十八日,是后藏江孜达玛节,藏语意为跑马射箭节。据说江孜法王绕丹贡桑帕的祖父帕巴白桑布是萨迩王朝的内务大臣,又是江孜法王,在群众中颇有威望。帕巴白去世后,他的弟子每年祭祀,以示纪念。后因战乱,祭祀中断。至藏历火鼠年(公历1408年)绕丹贡桑帕任江孜法王,遵其父的遗嘱,恢复祭祀。藏历四月十日至四月十七日,绕丹贡桑帕为其父念经祭祀。二十八日,进行娱乐活动,内容主要是展佛轴画、跳神等活动,除此之外,还有角力、跑马、抱石头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全由法王的部下、兵丁、佣人承办。从这一年开始,固定这段时间为每年一度的祭祀盛典节日。到了扎西绕丹帕统辖江孜的时候(公元1447年),娱乐活动更为丰富,除上述内容外,还增加了赛马射箭,江孜达玛节也就由此而来。很快,赛马成为庆典的主要项目,受到上上下下的青睐。
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统辖前后藏后,加强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藏政府统一委派僧俗官员管理各地宗谿,江孜达玛节也由西藏地方政府委派僧俗官员二人主持,其一是江孜宗本,其二是白居寺总管。参加跑马射箭比赛的人员与马匹,摊派给江孜地区3家最大的贵族。宗教活动。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一下,主要进行大规模的跑马射箭比赛,活动由I天变成3天。第一天,简单举行宗教仪式,然后检查验证马匹,烙上印记,不准更换;第二天是跑马比赛;第三天射箭。3天比赛完毕,还要进行3至4天郊宴活动。
天祝赛马会是甘肃华锐藏区传统的民族盛会,是人们为了纪念本部落古代为抵御外部族侵略而光荣献身的13位华锐(英雄部落)精英,而在每年的八月一日举行的,并在开幕式上鸣枪13响,以示对这13位民族英雄最崇高最隆重的纪念。
传说很早以前,当华锐部落的首领率部外出后,敌人包围了这里,他们杀人抢牲畜。部落幸存的13位兄弟被群敌围困在毛毛山下。他们必须突围,请求远在外地的华锐首领增援。他们中有一位年仅18岁的洛桑勇士,毅然决定单骑出山,把信亲手交给首领。
这时,13位勇士的措把吃完了,他们看着那匹与洛桑形影不离的马,把希望寄托在马的身上。洛桑从怀里摸出最后的3个糟把送到马嘴里,轻轻地抚摸着那长长的马鬃。
山谷中仅有的两个出口不过百十米宽,而这两个出口早已燃起熊熊大火,被围得水泄不通。洛桑下定决心,纵身跳上雪青马,冲向出口。趁敌人慌乱之机,他杀出了重围。洛桑来到金强河边刚想歇口气,突然雪青马昂首嘶鸣,原来追兵上来了。他勒紧缓绳,那雪青马四蹄腾空,向河心奔去。只听见身后噢噢作响,洛桑连中两箭。在此紧要关头,洛桑忍着剧痛,伏在马上过了河。追兵望着河对面的洛桑,只好哀叹道:“神马!真是神马!”
勇敢的洛桑终于完成了使命,但他那匹马却不幸死去。13个兄弟为了保卫家乡也相继献身。华锐部族首领率精骑2万返回家园。为13位兄弟报仇雪恨,消灭了敌人,使华锐部族重新振兴。
为了赞美古代这13位兄弟,为了纪念他们的功德,天祝地区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赛马会。在赛马会上,每个比赛项目取13名,分别给予奖励,并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或高僧奉献洁白哈达1条,赐圣酒3杯,以示对勇敢顽强者的鼓励和赞扬,同时对功勋卓着的头马给予嘉奖和挂彩,还要为13位骑手一一披红,以示祝贺。
润泽先生曾在1945年2月27日的《甘肃民国日报》上载文介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祝松山以赛马为重点的集会。他写道:
藏民大会的地点是黑马去河,会场设在人迹鲜到的山坡上,那里满布着牲畜,周围和当中掺插着很多的蒙古包和帐篷,内中最大的一个帐篷是敬神之地。很多喇嘛披着红布,在那里炒青裸面做成一个个小圆锥形的东西,上面涂些酥油,作为供品。地上用兽皮与小毡铺成四排座位,排与排之间摆着一行行的树枝,。以此作为地桌的代用品,上面放着油炸的面食,呼之为“牛舌头”。帐篷外面的左方用石头砌成的香炉样的东西燃着罗汉松的枝叶,烟雾冲霄。这最尊严的大帐篷除了敬神以外,还可用做招待来宾的场所。
藏民大会的作用,除了禳祭以外,还有提倡尚武精神的功效,赛马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赛马用的马,是他们平日所选出来的,骑马的人全是十五六岁的儿童。他们以为年龄较大者,身体已沾染污秽,敬神不恭,不能参加。在未比赛前,参加赛马的儿童,头裹红巾,脚穿藏靴,身着黑色短衣,一个个装束得活像戏台上的马童一样。
每人首先拉着马沿大经堂—最大的帐篷周围环行,一群喇嘛打着锣鼓念起经来。神位的前面摆有许多砖茶和红绿的彩。布,准备着胜利的奖品。忽尔几个喇嘛抬着血淋淋的牛皮,里面包着半熟的牛肉,也陈在敬神的地方。
稍停,念经的声音高入云霄,喇嘛把牛皮里的肉胡乱吃了一气,大典算是告一段落。几十匹赛马更加起劲地奔腾,到达终点(在山的半麓,距起点约十余里)名列前茅的,得意洋洋地转到大经堂的前面,没到终点的还继续跑着。
赛毕会长依次从第1名到第7名发给奖品,和赛马获胜者有关系的人们,也拿出红绿的彩布披在马的身上。谁的马得奖品最多,谁最有面子。赛马之后,还有赛跑的项目,距离约400米,其间有200米是爬角度很大的山坡。
参加者无任何限制,前面的几名,给予与赛马获胜者同样的奖品,不过数量少些。
天祝及其他牧区,赛马的名次一般取到13上,这与世界诸多民族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虽然有13位英雄之说,但更广泛的说法却与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山大王的有关传说分不开。贫寒出身的格萨尔王,经过赛马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登上王位……他南征北战,除暴安良,每次出征前都要举行赛马、射箭活动,以壮军威。打了胜仗也要举行赛马、射箭活动,以庆胜利。这种习俗渐渐演化、传播,扩展为今日的赛马会。而取13名据说因为格萨尔赛马登基时是13岁,赛马时从第13名一跃冲到第1名,夺得头彩。人们为了纪念格萨尔的这一史迹,赛马名次取到了第13名。但更能说服人的却是吐蕃开国明君松赞干布13岁登上王位,开始了一统雪域的伟大业绩,13也就成为有神秘魅力的数字。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在赛马中取名次取到第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