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并集合了与此相关的所有学说和准则,是中华文明中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儒家思想由孔子最初创立的,逐步发展成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准则,他总结出了一套有关“仁”的伦理思想,是以孝悌为基础,主要内容为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的具体阐释。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天下归仁”,主张“仁者爱人”。后来,儒家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是仁义的,人之所以会变坏是受到了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而荀子则坚持“性恶论”,认为人性的善恶都是本质已经决定的,一个人有可能变善也有可能成恶,这要由后天的伦理教育所决定。
儒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它对宗教的伦理学进行诠释,儒学并不是一种宗教形式。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儒学发展成新儒学,即董仲舒儒学,极力将儒学信仰化和宗教化,并逐渐发展出儒教。此后,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将儒家主流思想延续下来,并对政治和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绝对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持续最久的意识形态,每个时代都对儒家学术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后世解读儒家经典的著作无数,各朝统治者选拔官员和人才多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支。
“儒分为八”是什么
孔子是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弟子学生众多,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誉。由于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相当复杂,而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因此在孔子去世之后,弟子对他的言论和思想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出现了一些歧见。到了战国中后期,逐渐分化为八个不同流派,称为“儒家八派”。《韩非子》的《显学》篇记载:“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胡仲良氏之儒,有也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