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纲要》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课程纲要》教学反思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程纲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纲要》教学反思1
自从上学期开始接触课程纲要,我一直就比较困惑,究竟何为课程纲要?就这样在思考困惑中编写了上学期的课程纲要,与其说是编写,还不如说是照着学校提供的表格框架“比葫芦画瓢”。懵懵懂懂写了两个单元,后续大家也没有在一起沟通交流,以致在寒假中编写下学期课程纲时还不知其为何物,仍然是照着框架“比葫芦画瓢”,困惑的问题还有不少,特别是关于“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的困惑,打电话和外校的同学沟通,她和我一样困惑。
对于“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这两个方面,我自己的理解。比如“实施策略”,我个人认为是建立在运用细化课程标准的方法细化出每一节课的目标之后再总结出来的每一节课的具体“实施策略”;而“评价策略”则是延续去年郑州市举行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比赛中要求的每一节课的具体“评价设计”。如果按照我理解的方法,编写全册的课程纲要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据以往的经验可知细化一节课的标准便会很繁琐,更何况有部分老师迄今为止还没有独立地对一节课进行过细化课标分析及评价设计。于是在实际具体编写课程纲要的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是从网上或教参上摘录部分语言即可,完全没有达到最初编制的目的和效果。
开学第一课,按要求和学生分享课程纲要,白艳自始至终备课我都陪在身边参与其中,从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 没有教过本册教材的年轻老师对全册内容不够了解;
2、 在给学生呈现学习目标的时候还不习惯以“学生”为主语进行叙写(源于日常教案中就没有这样来写);
3、 觉得青年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白老师在周五上了课,课中我发现课件中某些呈现给学生的语言还是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待继续推敲。
接着我自己在两个班也上了分享课程纲要的课,第一节由于升国旗耽误十几分钟时间而没有进行完。主要反思第二节在五班的上课情况:
1、 内容对学生来说稍显枯燥,课堂兴致不太高;
2、 部分学生在老师呈现单元学习目标前不愿举手发言,他们说是因为害怕自己说的和老师总结的不一样。我的思考:是自己总结的语言不符合学生的语言特点?还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属于培养?不管是哪一种因素原因都在老师,都要注意;
3、 部分学生在总结每个单元要学会的内容时会将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等说出来。我的思考:由于开学已经好几天,很多学生已将预习过课本,所以下一次的课程纲要分享一定要放在真正的开学第一课,以免学生已经预习而失去兴趣。
4、 让学生看着整理出来的纲要内容是否有些单调,某些课是否应该结合课本。在其中一个班我有两个领域的内容是让学生看着课本分析的,感觉学生看着课本比看着大屏幕的情绪要好一些。
5、 在分析每一节课(或某个单元)的时候是否需要引领学生回忆并猜测学习本节课(或本单元)需要用到以前的哪些知识,渗透知识的迁移,也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网络。
另外我和外校老师沟通此事,他们学校上课的方式和我校略有不同,他们是把课程纲要的表格及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可能更低,但我校用PPT呈现却有两部分没有出现。两者各有利弊,怎样协调利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且行且思,不断完善。
《课程纲要》教学反思2
新学期的开始,就接到通知由我来上一节《课程纲要》分享课。我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摸索。第一遍我考虑怎么从编写《课程纲要》中教师书写的角度,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立场。第二遍我思考能否把《课程纲要》的全部内容呈现给学生,该如何取舍。第三遍我思考用什么方式呈现才能让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乐于接受《课程纲要》。第四遍我在想在课堂上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五遍我在思索该如何分配好三个环节的学习时间……
在一遍遍的淘洗过滤后,一节幼稚的《课程纲要》分享课模型从繁杂的头脑中逐渐浮现出来。我决定删除《课程纲要》中教学实施环节,给学生分享三部分内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在学习目标方面,按板块进行,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决定采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在学习习惯中用相机拍摄成照片呈现。在学习评价一部分,更是联系学生的实际评价体系进行呈现和操作。
上课前,我的心情依然很忐忑,说心里话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为了制造课堂的神秘感,之前我没有把消息透露给任何学生。
“孩子们,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你们在暑假里有作业,老师也有作业,你们想知道老师的作业是什么吗?告诉你们吧,一份是读一本好书,一份是做一份《课程纲要》。今天老师愿意把《课程纲要》与大家分享,你们愿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一节课在交流中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开始了。
转眼四十分钟时间一晃而过。
“老师,我知道了怎么使用目录了。”
“老师,我知道本册书的重点是什么了。”
“老师,我知道了本册书每个单元的`单元主题。”
……
不需要询问任何人,从孩子们端正的坐姿高举的小手大胆的发言积极的思索中,我知道这节课还算是成功的,孩子们是有所收获的。
在课堂进行到最后,我由衷地对孩子们说了声谢谢。感谢和我相遇的这班孩子,我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平台,他们竟然送给了我一份惊喜。
回头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图片的插入都给课堂增添了趣味,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生动的语言渲染了气氛,目录图片等的使用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特别让我激动的两个细节:一处是我把八个单元的主题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了概括。我引领着从单元导语中概括,经过三个孩子的逐步完善,终于让所有的孩子明白了本册所要掌握的大概内容。
二、整体性。无论是在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方面还是学习评价方面都是在《课程纲要》这个导航下开展,并且相互融通。比如就把具体的学习内容挪到了响应的地方进行介绍。
三、学生主体性。我一改过去教师板书时学生书空的习惯,让学生拿出纸笔和我一起书写。这些做法,都是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但是到了现在我还觉得这节课有些遗憾:一是有些孩子没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二是在整堂课上看不到合作探究的影子。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在《课程纲要》分享课上如何做到让孩子真正做到合作探究,不搞小组合作的花架子,也是我自从知道上这节课后存在的疑惑。期待和同事们交流,以实现这个目标
给孩子们信任和舞台吧,他们会带给你惊喜,而且这种惊喜是相互的。
《课程纲要》教学反思3
《基础教育(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文言文阅读教学实及质量检测中又是怎样的现状?
笔者从本校20xx年语文期中质量检测题来了解文言文试题有关信息:
[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肌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1、作品[乙]表现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
2、[甲][乙]描写的景物,相同的有______、______、______从两首作品中的“________”来看,它们表现的特定时间也相同。
3、[乙]描绘的画面有声有色,表现“声”的句子是_______;作品[甲]虽未直接写声,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也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画外之音。
4、[甲]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图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5、[乙]通过一系列景物的组接,空间上______巧妙暗示了远行者的情况。
6、最能表现作品[甲][乙]主旨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
7、[甲][乙]都运用了有形可感的景物,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可见两首作品都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
8、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设计一种场景,然后用一句古诗词或自作一句诗来表现它。
从试卷分析可看出,各小题的得分情况分别是83%、81%、85%、26%、65%、51%、21%。也就是说,客观性试题得分较理想,而主观性试题很多学生则“束之高阁、未动笔答题。
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练“背”功。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读、背、默“三字经”。在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这种理论的落后,思维的定式、教学的惯性、随意的行为已成了制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一、存在的问题
1、轻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以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方式。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有的老师甚至在复习过程中把试卷上的题目先讲出来再让学生记下来,测验时准确无误地默到试卷上。问题是统一不变的问题,答案是统一不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中的任务就是按照老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寻找老师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被严重束缚,学生本来应有的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等都不存在了。比如上《论语十则》,教师陶醉于自己的朗读示范中,然后布置背诵默写任务,学生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有位老师上《三峡》公开课,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整地板书的结构拼命忙着,师生尽量往标准答案方面靠拢。教师这样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这样做丧失了自己,丧失了课堂主人的地位。
2、忽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人追求的是短期目标,需要的是短期效应。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阅读教学中只重视阅读材料应试分析,完整的阅读材料被支解得支离破碎,无法获得整体的感受,无法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残不知,是一个有机整体,字、词、句子、段落、层次之间有联系,它们和更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许多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时候,完全是按照考试题型讲解,其结果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在阅读中丢失宝贵的思想和灵魂,进而使失去活力和生命。
3、追求标新立异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以来,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活力和创新元素。但有人急于求成,建构所谓的“整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如有一种模式为“读写结合”,即不管是怎样的课文,怎样的课堂,都要结合阅读让学生写出来。有的老师一上公开课,就编演课本剧,真是“课课表演课课演”。还有的公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感悟。但最后要学生模仿完成类似的作文,有的当堂完成,有的课后练笔,一堂阅读课变成了写作技巧的学习指导课,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属,阅读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试问:事先来作准备能当堂完成作文吗?这实际上是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反映。
二、解决的途径
1、学会阅读方法
学会阅读,应是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除此以外,掌握阅读的方法也很重要。①朗读。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②默读。默读比朗读的速度更快,也比朗读更利于思考。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都是很有必要的。③诵读。诵读注重眼到、口到、心到。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④精读。精读是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⑤略读。与精读不同,略读只求概览大意。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提倡过一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他称之为“渗透性学习”,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读书不必一次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有的书多读几遍就读懂了。多读一些书,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⑥浏览。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指粗通文本大意,浏览意在提取信息,它一般采取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比较注重书名、作者、序、前言、目录、索引、大小标题、段落的起句结句、字体变化、参考文献、插图、图表等的提示性,注重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信息。
2、学会与文本对话
①给学生充足时间与文本对话。
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就是。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了师生、生生对话。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实际上,这时的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开始交流呢?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才敢走进课堂。”教师潜心文本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博,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二是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学生的语言发展有赖于对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内化和运用,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一番“切记体察”,师生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画龙点睛。三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对话“倾听”中,表现出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个性,丰富、提升文本内涵。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潜心读书,结合其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奠定基础。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在目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常常见到学生还没有认真读完就被要求停止,学生与文本之间常被教师讲解、师生问题、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主获得文本的意义。二是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间的阅读障碍上。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容易导致学生解读时出现障碍。特别是那些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更是如此,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采用各种形式,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感悟。
②在教师引领导下与文本对话。
文言文阅读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阅读,让学生与文本亲切对话。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有人把三者的关系表达为三种境界:老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老师引领学生走出教材。第一种境界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境界,它着眼于教师,教师教学好像是定量供应,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第二种境界是老师觉得已经注意让学生自己读了,已经注意教材为学生服务了,但关键的一点是老师还是不放心,把学生带进教材后给学生灌输的还是现成的答案。第三种境界就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境界。老师是个引领人,应该让学生读、用心去读、去品,一旦进入真正的读书意境中,学生就会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能进去,又能出来,完全成为阅读的主人。
3、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参考”。
以现行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为例,教师在潜心阅读时,就要跳出教参中框死的圈圈。突破传统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看法、新思路。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参考”。如《呆若木鸡》传统的观点指修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但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焉”,主要得益于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意义得到进一步深化。
4、随文学习基础知识。
在初中7-9年级所选文言文课文中,虽然短而精,但由于古今音义,词语经过长期演变发生了变化,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曹刿论战》为例,要读准的生字有10个,要理解、识记的词语有37个,古今异义的词语有7组,一词多义的有6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介词后置句、省略句等,还有象“之”、“以”、“夫”、“也”等文言虚词。(限于篇幅,字、词、句,未一一列出),其它课文还有语法修辞等,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把以上基础知识罗列出来,更没有把知识分解为多少个知识点,而是渗透、分布在阅读教学之中,体现了随文学习的原则。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但不进行系统集中的基础知识教学。其次,了解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阅读和表达。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是为了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再次,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几乎篇篇都有。怎么学呢?首先是学在精彩处。文中练字练句精彩之处,往往都是语法修辞运用最妙之处。其次是学在疑难之处。文中有疑难之处,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能够帮助理解思想内容、有关知识,学懂文言文,学好文言文。
《课程纲要》教学反思4
在设计课程纲要分享课的时候,我以“激趣导入”——“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总结提升”的流程展开了自己的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反思。
优点:
1、全课以旅游的形式,教师充当导游,学生充当小游客的角色展开了学习。
2、在开展各单元内容的了解学习时,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独立了解个别单元的没课学习内容后,教师点拨学生学会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新授知识的学习。
3、关于学习目标的了解,课前专门给孩子们缩减罗列了每个单元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并让学生自主沾到课本扉页上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目的更明确。
4、在探讨学习方法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提出学了通用的学习方法,比如: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极少有孩子能想到数学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点拨学习数学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迁移,画图,猜测,尝试,验证……
不足之处:
1、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鉴于课程纲要内容文字的枯燥性,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课程纲要分享课的`价值从而导致整节课学生兴奋点没有燃起。
2、在进行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分享的时候,过于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3、由于学生刚到校,座位、习惯等都没有进行常规安排,以至于在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来上内容繁多的课程纲要分享课而出现面面相觑的课堂状态……
改进措施:
1、明晰课程纲要分享课分享的“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课程纲要“价值”的问题。
2、在进行学习内容的了解时可以着重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分享学习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纲要分享课切忌空洞乏味,在设计上要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实施创新形式的教学。
《课程纲要》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从寒假的喜悦中回归到学校生活,课堂听讲效果不太好,接受力不强。当然这也有我教学设计的问题,作出如下反思。
一:第一次上《课程纲要》分享课,对课程纲要的把握不准确,听了郭淑琴老师的"指导,我才明白其实《课程纲要》就是我与学生一起规划、安排本学期的知识,分为四个方面:
1、学习目标
2、学习内容
3、课程实施
4、评价
二:以上几个方面我基本都涉及到了,但是在学习内容和评价环节的处理上不太好。郭老师提的建议是学习内容要“显活”具化,不应该是学生在枯燥地总结知识框架,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激发兴趣,贴近学生。
三、对于评价环节,评价学生有没有达到总目标的要求。在这一环节,可以整体穿插具体的案例,强化细节,激发兴趣。
对于本节课,整体感觉不好,有可能是第一次上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原因是自己对教材不熟悉,专业知识不扎实,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之前吃透课标,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设计教学,上完课之后及时进行反思,使自己更快进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