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推荐度: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例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平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下是“人教版比例尺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另外个别学生出现了,同一幅图中用了两个比例尺,针对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分辨出这样做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分类的方法:即每次分类的标准应该统一。)
另外,在教学“放大比例尺”时,这一教学环节我认为教学时比较有层次,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学生当时都在认真地思考琢磨,一脸困惑的样子,我问:“你们谁能画出来?”这时,学生大胆地说“画不出来。”“为什么?”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认识到这种比例尺应用在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了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认识线段比例尺)
在巩固中让学生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进一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并且给学生留一个研究性作业: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在进行线段比例尺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加以比较,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时机。
《比例尺》的教学是北师大版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很重要一节课。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
首先,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平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考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平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然后,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平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最后,在提问中适度延伸。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所以,我巧设问题:我们往往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需要放大,想一想,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抛出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总之,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有趣”,我们就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几天我们学习的是比例尺这一单元。虽然只是不难,但是和前面学习的比、按比例分配联系得比较密切,通过做题,又发现了以前在学习那些知识时的漏洞。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这一信息窗,教材呈现的是把求图上距离和画图结合起来的信息窗,我先讲的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图上距离又讲的怎样画图。
由于前面刚刚学习了怎样求实际距离,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寻找求图上距离的方法。经过计算、比较,结果学生发现,先把给出的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成厘米好做,这样可以和比例尺的后项约分。教材给出的方法是用方程知识解决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虽然好理解,但比较麻烦。我给学生讲的是算术法。让他们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自己求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然后再根据公式计算。
画图这个问题在考试时还是考的比较多的,图基本上都难不倒他们,主要是学生不熟悉做这类问题的步骤。我给大家总结的是“一求、二画、三写”。一求,就是求出图上距离,二画就是画图,三写就是写出图上距离并写出对应的比例尺。经过做题,看题,我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还不是很好,需要经过不断的做题来加以巩固。
这学期的教学研讨课,我们高数组研究的内容要求是解决问题方面的。看看我的教学进度,解决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只有比例尺的应用和正反比例的应用了。后面一个内容我去年参加区赛课时上过,不想再上了。这次想挑战一下自己,选择了《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认识、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之后进行教学的。最初我研读完教材和教学用书后,觉得这个内容难度应该不是很大,所以最开始我定的教学内容是一节课把例2、例3都上完。后来再一次重读教学用书以及找中上等学生进行个别摸底调查时,发现学生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若告诉比例尺和其中任一个量,求另一个量,这些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反映,在老师提醒他们把比例尺写成分数时,他们才很快觉悟。看来数量关系之间的变换是有难度的。本来初次备课是上完例2接着上例3,再练习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经摸底之后,我把练习调整到例2之后,将例3略去,(例3更复杂,综合性更强)再增加书后的做一做第一题。
课基本上是按预先想的流程的上完了,但我自己的感觉不太好。反思有以下几个做得不足:
1.对学生知识层次的"了解不够。学生虽能够答出比例尺的意义,但学生对这个意义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并不深入。从应用不熟练,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不足可以体现出来。
2.教学重点突出不够。在用算术方法解答问题,特别是在推导公式时要放慢速度,引导学生观察,必要时还要加以读来增进理解。而我在让一个学生说出求实际距离怎么想之后,没有回头再引导学生看公式或是再请听懂的学生可以复核一遍,或者是让同桌说一说。我出示公式之后,也没有让学生读一读。效果就不太明显。
3.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做得不够。学生课堂上气氛活不活跃,除了引导要得法之外,赏识、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当人在被肯定的时候,做事情就格外有激情。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多鼓励学生。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 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五、反思体验 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2、3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平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游泳池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3、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通过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复习,为下面求比例尺时单位的改写打下基础。
(二)、情景引入
首先通过创设一只蚂蚁从仪征车站爬到我们学校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这一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引出地图。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图使学生明确画地图时是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最后通过帮老师推荐住房使学生思考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游泳图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1)、量出上面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2)分别计算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几分之几。(3)分别写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比,并化简。(4)完成后同桌交流。
反馈第(1)个问题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反馈第(2)、(3)个问题时向学生强调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通过追问:这两个比怎么写,化简后是多少?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从而向学生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通过进一步追问:这张游泳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还可以写成1/1000。
通过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机板书
通过引导使学生弄清楚比例尺表示的实际意义,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说明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通过追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通过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练习一第一题进一步巩固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3、师生课堂反思
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比例尺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如下: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联系,通过教学例4尝试比例尺的正确求法,随后用求精密零件图的比例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同时揭示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特征。
四、存在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另外在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也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例尺》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我的感受也很深。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
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探究性学习得以保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要的知识准备,即学习任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除应用题等知识基础以及分东西等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准备是解决问题并使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二是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三是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教师创设的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情境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都有丰富的显示背景,有利于学生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利用原由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解题策略:方法一是用份数的思想来考虑,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形象,有几位学生还画了图;方法二是转化为份数乘法应用题;方法三是用正比例的思想列方程来解;可见,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元的,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线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较多的。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较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 例尺。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础。
另外说一句,我始终没弄懂,为什么有的应用题非要用正反比例的关系来解呢!思考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望高人给我指点指点呀。
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一张教师自己的生活照。
师:看了老师的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
生:很帅。
生:你人那么高,照片里那么小。
师:是吗?
教师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0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
生: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是吗?那实际身高与照片的比是多少?
生:5:170=1:34
生:应该是34:1
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造一幢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如果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
生: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略)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
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
反思: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学过,但六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大楼地基的平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厘米。那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比和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是吗?执教老师就带了自己的一张生活照片、一条造新教学大楼的信息,就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比例尺》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通过1M的长度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比例尺,让学生经历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本节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这一点两者的关系讲解的不透彻。
2.在计算比例尺的时候,带单位化简比这里学生不够熟练,影响教学进程,这里可以安排复习一下旧知,可能教学效果比较好。
3.上课的语言语调要有起伏,还有肢体语言要更加的丰富。这样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板书书写太急促,字不够端正,整体还可以更美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一步步改进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动经验激趣导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地图,在社会、思品等学科中也都初步认识过地图,对地图是“按一定倍数缩小后的画出来的”有足够的感性经验。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在课始我通过一个很有趣味性的“脑筋急转弯”切入,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本课的研究载体之一――地图上来。既而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地图上的“莆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生疑激思:“为什么同样一个莆田,画在地图上的大小却不一样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这时我趁势揭示课题,并问:“关于比例尺,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定教学目标,明确探究的方向。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学生学习比例尺的过程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带着问题自学比例尺的意义,二是带着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一)学习比例尺的意义。这里,首先抓住学生急于认识比例尺的心理,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他们拿出自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精心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再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主要形式和求法等获得初步的理解。特别是针对本课教学的难点——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通过猜一猜,再举例说一说(多角度表述),然后利用自带的地图互相说这三个层次,有效地进行突破。随后教师提问:“想一想,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再次将学生的视角投向生活,并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数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是一种文化熏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因此,我没有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着眼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了莆田的乡土文化资源,创设了一个以莆田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情境,并提出了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同时渗透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实践创造巩固深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课程标准》所强调指出的。在巩固练习中,我继续贯彻这一思想,充分利用前面创设的“旅游”情境,让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四、总结引新拓展延伸
课末,让学生以“说句心里话”的方式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内化;另一方面,课虽尽,而意犹未绝,可使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后续学习中去。最后,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我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研究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阶段,我先让学生试着画几条线段:5厘米、1分米、10米,画到10米时,发现不能把它的原长画在纸上,学生在画线段时提出疑惑,出示地图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完全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3、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阶段,出示我国的地图,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尺的意义,这时,由于学生刚才已经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很快地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义。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
4、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阶段,我先让学生认识这两种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提问:你能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试试看。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是用数字比的形式表示出来,没有单位名称;而线段比例尺是用线段表示的,并带有单位名称。这样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和它们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5、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来不及反馈,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杂
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懂得,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础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断定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熟悉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入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懂得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熟悉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入行断定,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回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回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机动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机动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习时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反思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用解比例这种方法时,解设时用的单位还是搞不清。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如果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设为米?为什么要设为厘米?而不是老师重点的提示,可能学生的记忆会更深,理解的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