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推荐度:
语文《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推荐度: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子使楚》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
前言:
《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却受到仗势欺人的楚王的三次侮辱,每一次晏子都予以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与齐国的尊严,最终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又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因为有了这种切夫之爱,所以有了上好这篇课文的激情与动力。
构思篇:
这是一篇老课文,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上出富有新意,又能让学生收获颇多的课来,成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的难题。这篇课文可挖掘的东西很多。细细分析课文,文章思路清晰,开头两自然段介绍了齐楚两国的现状及晏子使楚,楚王要借机侮辱晏子。之后,生动地记叙了晏子出示楚国后接连遇到的楚王的三次侮辱,人物的神情、动作细腻生动,特别是晏子与楚王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智慧与力量,让人不敢小觑。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晏子与楚王交锋的结果。我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为文章的教学的点,以点带面,展开层层剥笋似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第二自然段写道:“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期中的“侮辱”一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什么是侮辱?为什么要侮辱?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反驳的?结果如何?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系列的问题的提出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学习和把握。三次交锋文章的重点所在,三个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和结构都相似,先写楚王如何侮辱晏子,再写晏子如何反驳,最后写结果如何。学生理解这些也许并不困难,要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也并不困难,但是,很多老师的教学都将晏子反驳的方式第一次:藐视对方,抬高自己;第二次先压低自己在贬低对方;第三次运用类比推理,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些方法让今天的"四年级小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其实,文中晏子与楚王的五次笑也是很耐人寻味的。
晏子的笑。在第二回合的较量中,面对楚王的“冷笑”和挑衅性语言,晏子从容不迫,以牙还牙,驳得楚王张口结舌。这时作者写道:晏子说着“故意笑了笑”。这“故意”,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楚王“冷笑”的回敬,显示出晏子不卑不亢的气度;二是对自己的胜利充满了自信。这笑表面上轻描淡写,实则绵里藏针,有力地扎向楚王的心脏。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只能“陪着笑”。这里,楚王的“笑”和晏子的“笑”相比,显得苍白而无力,这是面对尴尬处境的楚王的,用笑来掩饰自己的窘迫处境。他的笑反衬出晏子的“笑”的巨大威力。
楚国大臣们的笑。当楚王“笑嘻嘻”地用不怀好意的语言向晏子发起最后一轮进攻时,楚王手下的大臣们也跟着“得意洋洋地笑起来”。“得意洋洋的笑”,既是谄媚的笑,又是恶毒的笑,更是狂妄的笑,和楚王的笑一起,如黑云压城,杀气腾腾地袭向晏子。可惜这种笑没能保持到最后,在晏子的还击下,他们和其主子一样一败涂地,自食恶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感觉到《晏子使楚》写“笑”别有韵味,值得我们深入领会,细细揣摩人物的内心。认识“笑”在文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因此,本堂课的重点,将围绕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展开对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的理解,运用朗读、体会等方式,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较深入的感性认识,理解晏子能言善辩,聪明机智,心中有国的崇高品质。
实践篇:
一、激情引入,引发思考
课堂伊始,从校园网首页上的“历史上的今天”说起,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历史是悠远的,是神秘的,从而揭示课题,去领略几千年前齐国大夫晏子的独特魅力,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从他们炯炯的眼神中看到了渴望——对学习的渴望、对历史知识的渴望。
二、抓住文眼,质疑思索
我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了晏子去楚国将受到的楚王的“礼遇”,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学生很快找到了课文第2节,围绕“侮辱”一词,展开了他们深沉的思考:楚王为什么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驳?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就是之后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三、了解大意,认识人物
学生因为有了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了5分熟悉,因为有了对全文的朗读,对晏子与楚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张表格(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之后,学生都了解了楚王的为人——仗势欺人;领会了晏子的爱国、聪慧、能言、善辩的特点。通过对比式的板书,让学生谈谈他们对楚王与晏子的看法,他们对晏子都报以崇敬的心理,而对楚王这种盛气凌人的样子都嗤之以鼻,非常憎恶。
四、品词品句,感悟品质
抓住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谈谈自己对楚王及晏子的品质感受。学生抓住了楚王和晏子的5次笑,绘声绘色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感情朗读,升华感悟
本文的对话描写十分生动,在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对人物的描绘。
反思篇:
这是我对老课文新上法的一次尝试,课堂上,学生基本上都能按照我预设的一步步学习下去,学生对人物性格的体会也的确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最难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开理解,谈谈为什么厌恶楚王,为什么敬佩晏子。有一部分同学能根据自己找到的词语展开一定的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部分同学相对较集中。朗读的环节少了,因为时间不够,如果在之前的根据课文填空去掉,将这个时间承接后面的分角色朗读,可能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2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会语言的魅力。文章中晏子的话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晏子的语言的巧妙,并从中体会晏子的人物特点。
我觉得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楚,抓住课文主线统领全篇教学。在狂妄自大,咄咄逼人的楚王面前,晏子是如何赢得楚王尊重的这一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展开学习。
2、设计问题精简,突出重点。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画出重点句段,通过品读句子并进行深入的理解,从中明白晏子说的话的意思,从而理解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3、 注重对重点词、句的挖掘。如晏子说齐国人多的那一段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教学时出示古文让学生把古文中的三条成语带到原文中分清各指哪句话。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二、教学中的不足:
1、 在文章的写法上应该加强指导,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好在哪里应该组织学生讨论或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2、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好的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所以没有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自己没有做好引导示范的`作用,当学生的读体现不出人物品质时,明知问题出在哪,但我还是蜻蜓点水的提出了朗读建议便匆匆而过,如果此时我大胆的施展范读技巧,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欲望,学生也会大胆尝试,朗读效果也会转好。
我想,教与学的经验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在教学中总结自己的收获,逐步地改变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的教学才能够日趋完善,才能真正做到有效。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3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由于本篇课文故事性强,读来使人很受感染。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选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导学生读书不够,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
第二,在教学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读中深刻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人物是内心世界,学习作者对人物个性化的描写。
第三,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如果让每个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一下,再评选出优秀向全班展示汇报,这样会更体现出教学中的民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第四,由于课堂时控观念不强,因而对于课文的延伸没来及展现,让学生的小练笔,以及课本剧的表演都只能当做课后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总之,反思这节课,今后我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2、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4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摆楚国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本人执教本课第二课时,根据新课标对高年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的要求、单元目标“感受表达的艺术,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以及课后问题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为:1.听写“侮辱、矮小、规矩、柑橘、盗贼”等词语,并结合以上词语说一说故事主要内容。2.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绘声绘色朗诵表现人物情感,并说出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体会晏子机智应对、不卑不亢的外交家风范。3.联系课外资料,运用话语的言外之意学会得体表达。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扣读导悟,读懂话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绘声绘色的朗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楚王与晏子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交锋中,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人物的话语,其次引导学生以提示语为抓手关注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揣摩人物说话的不同语气,体会人物的情感与想法,为下一步的分析晏子话语做铺垫。如:学习楚王和晏子第二次交锋的文段,我先请一位学生读楚王的话语“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随后引导其发现楚王说话时的动作“瞅”和“冷笑”,并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正确做出“瞅”和“冷笑”的动作,最后加上动作再读楚王的话语“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学生对于演绎性的朗读跃跃欲试,由一位学生的朗读带动全班学生的朗读,加上动作和神态的演绎,再追问学生“楚王,你看见晏子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楚王们”纷纷答道“我瞧不起晏子。”、“我想给晏子一个下马威。”、“我想给点颜色晏子看。”等等。
由此可见,扣读导悟,是艺术性地融合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进行朗读,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人物话语的理解,更进一步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
二、推理分析,理解精妙
在情感朗诵的基础上,重点研读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锋,运用三段论分析晏子话语的言外之意以及通过删减对话作比较让学生了解晏子话语的精妙之处。如:在楚王和晏子的第二次交锋中有三次对话,当楚王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晏子不直接回答“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知道晏子回答这话会惹楚王生气,但读不懂晏子说话的应对策略。这时,我点拨学生关注到“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和“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两句话中的“人”的含义是否相同?学生立刻意识到这两个“人”的含义不同,楚王的“人”指人才,晏子的“人”指生命个体。继而,我引导学生思考晏子为什么答非所问,这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也没有关系,只要再往下看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学生很快找到“装着很为难的样子”,我追问“晏子为什么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个别学生能够说出“晏子接下来要说的话会令楚王生气,’装着很为难的样子’是为了得到楚王的赦免。”话语一出,学生们恍然大悟,晏子的“答非所问”和“装着很为难的样子”都是在设计圈套,为引出最后一段话做准备,所以晏子话语的精妙之处为顺水推舟,设计圈套请君入瓮。
三、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晏子使楚》文中晏子精妙语言的魅力和语言表达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若学生的习得仅限于理解与感悟,便成了走马观花。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其最终归宿是指向于语言文字运用。因此,在学习完课文后,我联系课外资料先让学生阅读材料一,尝试分析理解商人与萧伯纳的言外之意。
材料一:有一次,瘦削的萧伯纳遇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想借机奚落他,便说:“人们看见你,就知道世界上现在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慌不忙地予以回击,说:“人们看见你,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
商人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伯纳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基本学会分析理解言外之意后,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话语的言外之意学会得体表达,学生阅读材料二并完成填空,再次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
材料二:一次,萧伯纳正在一条狭窄的路上行走,遇到一个对他不满的同行,那人想侮辱他,对他说:“我从不给傻瓜让路的”萧伯纳答道:“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在文本中习得晏子语言之精妙,从而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正所谓“教学相长”,在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既是相辅相成,又是互为碰撞。针对现实课堂中的教与学,我对本课做出了以下的教学分析与重构:
一、基于学情,删繁就简
在研读晏子话语时,分别采用三段论与类比推理分析“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和“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两段话语。课堂中的表现,前者是学生的无言以对,后者是老师的苍白呈现。无论是三段论还是类比推理对于学生的思维要求非常高,学生通过情感朗读基本可以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但是用三段论和类比推理去分析话语的言外之意,便显得叠床架屋了。
研读“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时,可以通过填空补白理解晏子的言外之意,即“因为我最不重用,所以是_____人。因为_____访问_____国,所以楚国是_____国。”
研读“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时,可与“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作比较引导学生理解晏子举例柑橘的用处在于委婉表达和增强说服力。
二、定准目标,一语中的
众所周知,本课教学研读重点是晏子话语的精妙之处,而我的课堂引导学生研读晏子话语的精妙之处止步于晏子说话的应对策略(即怎么说),没有更进一步点破为什么这么说——即语言的委婉。
在学习完楚王与晏子三次交锋后,可对晏子三次的话语进行小结。结合历史背景,明确晏子出使楚王的目的。可将晏子文本中的话语与言外之意的话语作比较,追问学生“晏子为什么这样子说话,而不直接说?”引导学生明白晏子采用直接的方式说,不但得罪楚王而达不到出使的目的,而且还会招来杀身之祸,百害而无一利。然而,晏子委婉的语言,既不得罪楚王,又让楚王感受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因此,晏子话语真正的精妙之处是语言的委婉,教学目标3更准确表达为:联系课外资料,学会用委婉的语言得体表达。加之联系课外资料拓展练习用委婉的语言得体表达,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更显得顺理成章。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5
本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一、谈成功之处:
1、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逻辑性很强,具有一定的推理性,教学时注意让学生使用关联词语,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时能抓住重点句子,读读悟悟,读悟结合,让学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齐国,晏子反驳楚王是为了维护齐国的尊严。通过学生读、找、划、再读,思考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含着的意思。课堂上学生很好地体会出来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
2、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异步性。
在设计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制定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作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目标化。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水平、个性、进行目标性学习。本节课,我在学生学习接受程度上进行分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优生脱颖而出,使学困生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3、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词语时,为学生充分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小组内形成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在轻松活跃的学习空间里完全地展现自我,避免了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当配角,差等生看热闹,再通过老师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有效地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谈不足之处:
1、课堂上学生读文较少,朗读指导不到位。
2、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提问不够简炼。
三、整改措施:
1、课堂教学应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
2、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表演读,这样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使学生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6
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通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电化教学之中。
首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体会内容,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我在使用电教的实践中尝到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甜头,并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为“办现代化学校,育跨世纪人才”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奋斗。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7
《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却受到仗势欺人的楚王的三次侮辱,每一次晏子都予以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与齐国的尊严,最终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又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因为有了这种切夫之爱,所以有了上好这篇课文的激情与动力。
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
本课教学能让学生较充分地自悟,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在角色体验中感受言语的艺术。“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进课文,走进文本角色,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就会产生震撼心灵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多层次地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角色体验的言语场景,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话语情境中学习表达技巧,领悟表达智慧。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是: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自己的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对一些字词的体会还应当再深入一些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理解。
教学之路漫漫长,我还得不断努力学习,才能力争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较圆满的成功。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8
周三开始学习《晏子使楚》这一课,这是一篇经典课文,篇幅不算很长,但故事性却很强,孩子们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学生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中字词。课堂上,我进行检查巩固,强调重难点。
第二,理解课文时,抓住“晏子反击楚王的三句话”让学生朗读体会,感受晏子的才思敏捷和能言善辩。
第三,完成课后习题时,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同时结合易错点和难题进行共同讨论交流的形式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完成答题。
反思这堂课,在理解词语方面有所欠缺,并没有让学生随文理解文中的成语:得意洋洋、面不改色。在内容讲解上过于简单了,只让学生抓住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展开理解,至于“尊严”的单元主题没有深入挖掘。在完成练习册时,还是对学生不够放心,指导提示的过多了,没有落实独立完成作业的`任务。
但话又说回来,面对有限的课堂时间,既要解决字词句等基本知识,又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还要完成有难度的一些作业,如果再逐字逐段的分析讲解,那两个课时肯定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所以,面对有限的课堂时间,也许只能少讲精讲,注重练习巩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依然秉承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学生练习巩固的思路开展课堂教学。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9
《晏子使楚》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本节课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那晏子为什么出使楚国呢?事情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2、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
3、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反复读课文,正音,理解词义,点拨,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与研读结合学习了三件楚王侮辱晏子的.事例。学生学得兴致勃勃,朗读神情并茂。
通过句型转换,比较,理解句意,水到渠成地引入理解文章中心。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推理法:如从钻狗洞引出晏子提出的“访狗国者从狗洞入”。进而引导学生领会晏子机智幽默的语言魅力。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0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出使楚国,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全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其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怎样侮辱晏子,再写晏子怎样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能认输。
(1)初读。把课文读通顺,知道课文是写谁与谁之间侮辱与反侮辱的事,写了几个回合有些不大好懂又很新春关键的词语让学生查字典。
(2)再读。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启发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边读边思考:晏子和楚王之间几次智斗?晏子是怎样应对的?你认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小组交流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解决学生阅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4)汇报。我进行指导。尤其是针对人物的表情、神态、语言、心里活动等。如楚王的三次笑,每一次都有他特定的含意第一次笑是极尽轻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第二次是面对晏子不动声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击,他无言以对,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第三次笑是态度上并不尖锐,实际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认输,又想出了新花样,这种笑居心更加险恶。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人表情、神态描写的重要性。
2.角色表演,走进人物。
同学们热情高涨,都想一显身手。
遗憾:其实,这一次的表演照比前几次有的小组已大有进步了。但是总是不尽如人意,想想谁天生就是演员呢?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1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如课堂上对学生缺少足够的引导,致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目的性不强,三件事都是平铺直叙,重点不明显;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等,这一切都源于我本身的业务素质不强造成的,所以,今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2
我讲的是五年级下册语文11课《晏子使楚》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邓多种方式的读,已经初步学习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了,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到课文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进行描写的。根据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的主要的"方法是:以读促讲,以读促感。
具体教学环节中,我想要围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一专题,主要展现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四个小方面,各位老师在听课时可以有重点、有目的的来听。
一、生本对话。
这是对话教学的基础,本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自主阅读、合作交流。上课伊始,我以“哪部分对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话描写进行阅读品味,把自己与文本对话后最原始的感受与伙伴交流。
2、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在与学生一起感悟人物对话的过程中,当学生谈出自己的感悟时,我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或把自己当成文本中的人物来读。如:“你来当当楚王,带上你的冷笑读”“你就是晏子,你来说说”这样以读促感,再以感促读,教师带着学生始终在文本中行走。
二、师生对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营造轻松民主的对话氛围,比如:当学生品读完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的话时,我的角色马上变成楚王,说:“实话实说,本王不生气,晏大夫说吧!”此时,学生就会马上进入晏子角色。这样平等的交流,轻松的氛围,就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对话更加有效。
2、恰当有效的点拨引导。如:体会晏子故意笑了笑是什么样的笑,学生可能体会说出这是的得意地笑或嘲讽的笑之类的理解,我就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笑是表现在脸上的还是表现在心里的,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这种笑。
三、生生对话。这主要体现在自渎感悟时的小组合作交流和再现第二次交锋时的角色朗读与评价两个环节。
四、师本对话。关于师本对话,在备课时,我确实下了很大功夫,我把课文读了十几、二十几遍,直到读出自己的感悟。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3
我执教的《晏子使楚》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反驳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在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晏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超人的智慧、善辩的口才和爱国的热情,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理解晏子回击楚王的语言上,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和人物的形象。
一、我在运用“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做法。
1、预学时间充分,内容到位。预学是互学的基础和前提。预学时给出学生充分时间,首先读课文,再互学互查生字词、互读课文;然后划出优美句子或重要句段,对句段的理解和文本的感悟批注到课文旁边或写到预学本上,不懂的问题写在预学本上,再请教“师傅”或老师。学生预学时老师深入各组检查指导,及时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
2、组内合作交流时,我要求按课堂展示时模式进行:各小组值日组长迅速分工,做好安排,组员依次发言把自己的读书收获或思想见解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说不到、说不好,由优生先教着说,然后学困生再重复,各成员发言完毕其他组员补充、完善。
3、小组展示时,四个成员全部上台依次展示,每一位发言人交流完了,组内补充,若组内没补充,发言人用“谁与我交流”,“谁给我补充”等方式发起班上其他同学互动,互动发言人站起来说“我与你交流”“我给你补充一点”然后再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言完毕还可发起其他同学互动:“我交流完了,谁与我交流?”或“谁与我挑战?”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补充相关阅读资料,可以补充名言名句、古诗句,成语或故事等,若是同学们没有补充,老师可以适时上线补充这些东西,当然在适当的地方,老师还可以出示图片、播放视频、出示训练题进行训练等等方式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能力提升,达到感情共鸣的目的。
4、评学阶段,我常常采用拓展阅读的形式和写一段话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写作能力等。
二、我在运用“三学小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得失。
1、预学
在预学环节中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个预学提纲,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特别是楚王和晏子的三次较量的句段,理解晏子语言的潜在意思,体会晏子的语言巧妙之处在哪里,感受晏子的形象。大多数学生能按老师的提示学习,少数还不能完成预学任务的,由小组内的两位师傅指导他们完成,达到自学的目的,自学有了基础,互学时就能收获精彩,留下亮点。
课堂开始,我根据本节课课文内容摘选了几句名言和诗句,由经典诵读组织者引导朗诵,为本节课学习铺垫感情基础。老师由“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把学生引入今天的继续学习,领略晏子的风采。
2、互学
(1)小组合作阶段:
小组合作学习是互学环节的最主要的方式。由于课前做了预学,所以开课后直接进入了小组合作时段,老师出示小组合作的"提纲:结合楚王和晏子之间的三次较量的过程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表达方法。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老师深入几个小组进行指导。
(2)小组展示阶段
小组展示是整个课堂的精彩呈现。这节课,展示小组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提纲,就晏子与楚王的三次较量过程交流自己的收获或见解。三个发言人针对三次较量交流,一个发言人负责总结。在交流三次较量时,每一位发言人首先朗读晏子和楚王较量的过程,引导学生理清晏子反击楚王的逻辑,然后交流感受,分析晏子的形象,其他同学从不同侧面交流晏子反击楚王的巧妙之处,感受晏子的形象,体会写作方法。还有同学在交流感受之后适当补充名言名句辅助理解,也有小组挑战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品悟晏子语言的巧妙和机智善辩,不畏权势的形象。学生在展示交流时,老师适时上线进行点拨或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厘清晏子语言的逻辑,升华对晏子的感悟,体会写作方法。最后展示小组选其中一个情节进行了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对晏子形象感受更加深刻,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小组评价过后,老师引导学生概述晏子的形象,让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感悟和记忆更加全面深刻。
(3)评学阶段,老师收集了几个表现语言艺术的魅力的故事,让学生在朗读中品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语言的幽默、巧妙、有力。接着又设计了一个训练题:三次交锋,一心设计侮辱晏子的楚王只落得个什么下场?写出四字词语或歇后语。这一语言文字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要的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重建课堂的做法。
1、感情朗读不到位,对晏子的语言巧妙印象不深。
预学时老师应改深入各小组,通过范读、指导读、反复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来。在课堂上,学生体会到晏子语言的巧妙后,紧接着,应该让学生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语言的巧妙。反复朗读,能加深印象,形成语感,这样学生有了积累,才能更好地运用。
2、加大“三学小组”课堂模式的训练力度。不仅从形式上训练,还要学会调节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深入深刻地交流。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4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由于本篇课文故事性强,读来使人很受感染,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
为了使本节课发挥最大效益,课前我鼓励学生练习排课本剧,把枯燥的说教与乏味的朗读转化为生活场景,这样我想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所接纳。加之表演又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选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当时我真感觉自己是课堂上最幸福的人,同时我又有一个念头从脑海中闪过:让课本剧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延伸。
同时,课本剧的展示,会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接受课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从而达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者,这对于表演的学生来说,既是对文本深度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又是他们思维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他们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而对于观看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不敢直接参与表演,但在观看时他们肯定也会受到感染,产生一些新的思考:“这个环节如果让我来演,我会……”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让文本意蕴跃进的过程。以上这些,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做到了,所以我很欣慰!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导学生读书不够,没有通过读书,感受晏子的智慧。只有当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真正感受晏子语言的妙处。
第二、在同学们表演课本剧的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点评不够。
第三、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如果让每个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一下,再评选出优秀向全班展示汇报,这样会更体现出教学中的民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第四,由于课堂时控观念不强(这是自己以往教学中的“老病”),因而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首尾呼应,晏子语言的严密推理等;写作顺序,如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指导不够,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总之,反思这节课,今后我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3、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15
《晏子使楚》是篇略读课文,教师教学大体思路如下:初读课文,看晏子给你留下勒什么初步印象,再浏览课文,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然后选择一到两个仔细阅读,勾画圈点,看看读懂了什么。接着到小组里交流学习所得,可以读,可以说,还可以演,最后全班反馈,交流。课后老师推荐读《晏子》、《春秋的故事》。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但是整个反馈的过程又进入了分析的老路,特别是第三个故事,让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水土不同”,学生难度很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半天,多数学生还是不明所以。虽然教师反馈时紧紧抓住晏子的几次说话,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学生没有读出晏子的话外音,也就是语言文字里面所含着的意思,对晏子能言善辩,胆识过人感受不深。其实这篇文章学生一看就懂,内容上没有什么好分析的,但是晏子的智慧体现在每次反驳都是抓住楚王的漏洞,非常巧妙,又不失礼节风范,让楚王恼也不是,怒也不是,最后赔不是:“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这些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学生如果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极强的调控指导能力,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朗读,巧妙指导,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故事情境中去,而且教师的语言要丰富一点,诙谐一点,智慧一点,学生的智慧需要教师的智慧去点燃,智慧的教师,智慧的`学生才能走近智慧的晏子。
具体谈几点建议:学生初读感知时,有个学生谈到晏子是个“能言善辩”的人,老师追问:“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学生感到为难,在老师的契而不舍的追问下,只好说:“知道,说不出来。”老师又让其他同学解释。一学生说:“很会说话,善于辩论”老师这才满意了。看来老师仅满足于孩子能回答出问题。老师,这是何苦呢?是不是这样解释了大家就理解了这个词呢?我看未必。教师这一做法首先让刚才那位发言的孩子感到些许难堪,“能言善辩”是他初读课文的第一直感,这种感受是很珍贵的,至于什么是能言善辩,他意会到了,但不能言传,这也是很真实的。老师的穷追不舍可能让他以后在发言中会有顾虑,不深思熟虑好了,他不会轻易发言的。这样,课堂的生成性会大打折扣,很多有利于师生深入学习的契机就会失掉。其实,这位学生“知道,说不出来”是我们课堂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极好的资源,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这些资源,把课堂教学,把学生地思维推向深入,这里完全可以让孩子存疑,就让他说不出来,仔细读了晏子的几次说话以后,孩子的这个疑自然会迎刃而解,而且这时对能言善辩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了,而是从晏子的话中深刻地领悟了这个词的涵义。
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词语,你根据这篇课文还可以联想到哪些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