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推荐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推荐度: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圆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发现”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语文天地》内容。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读第一句。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齐读全文

四、思考小结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六、堂清检测

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五、作业(略)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正课

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讨论并归纳:

(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11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

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出内陆要迟若干天。

7.提问:“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并归纳: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育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8.提问: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讨论并归纳;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9.提问: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0.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又用词形象、典雅。

五、作业 (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谈话、引导

【学法】:朗读、交流、感悟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世界上谁有语言?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是怎样的?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共同去学习、发现吧!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3)、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4)、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其他小节是怎么排列的?能不能颠倒顺序?“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5)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6)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7)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五、堂清检测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总起:大自然是有语言的

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介绍:

归纳全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强调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衔接迁移练习小结:大家都能分析物候现象了,真是了不起!原来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啊!可是回头想一想,这么枯燥的科学名词,如果你平时遇到了会不会感兴趣?如果本文名叫《物候现象》会怎么样呢?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5

一、活动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运用适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说儿歌,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儿歌的理解。

二、活动准备

1、大自然绿色的视频短片

2、《救救地球》幼儿用书

3、《大自然真漂亮》儿歌文字配画大图

三、活动过程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视频短片,让幼儿观赏。

活动反思:在播放视频、幼儿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连绵的高山等这些海南孩子比较少见的风景时,孩子们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却不能说出它们的.名称,我及时进行了介绍和讲解。所以生活经验很重要,建议要给孩子多一些体验,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图片、图书等丰富孩子的经验。

2、出示幼儿用书,请幼儿描述图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图中的环境,尝试用适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反思:孩子们描述风景的词汇比较多,如“蓝蓝的天空”“五彩缤纷的花朵”“广阔的大海”等,但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很单一,比较多的就是“感觉很美”等,说明孩子的日常体验及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3、出示《大自然真漂亮》儿歌大图,与幼儿一起读儿歌:

大自然真漂亮

我是小草,随风左右摇。

我是小鸟,树上声声叫。

我是小虫,草丛四处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动反思:这首儿歌比较简单,所以孩子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儿歌,还能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此一环节的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4、幼儿尝试根据儿歌的句式学习创编儿歌。

活动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进行创编,但是编出的儿歌内容比较贴合,对仗却不够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丛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词与句式都非常标准:我是狮子,草原四处跑。其他孩子的用词及模仿创编的能力还需加强。

5、请幼儿尝试把儿歌中的情景画下来,然后把图画合并成大图画,张贴在活动室内。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第二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

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

四、第六小节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

粗:找好朋友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五、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板书设计:

11、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树桩 蝌蚪

教学反思

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读来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教师采用练习提示、教师引背、同桌问答的形式,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出。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7

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8

目标:

1、学习有关物候物候学知识;

2、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

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

课时:2课时

操作: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

程序:

㈠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

㈡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

㈢再读全文,专项训练:

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

㈣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

㈤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要点:品味、积累、运用

程序:

㈠导入: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

㈡品味语言

1、第一段:①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②“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①括出文中的例子。②根据第⑦⑧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③“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④第⑧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⑤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㈢积累语言

1、背诵第1自然段

2、背诵24节气歌

㈣运用语言:

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

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附: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基础题

1、生字注音

2、什么叫物候物候学?

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

春:

夏:

秋:

冬:

三、品析:

1、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①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②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二、具体环节

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

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

3.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4.学生按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效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造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一、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尝试背诵第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学习任务。

2.复习本单元提示,了解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根据音、形、义的不同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①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

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

②组词

雁( ) 编( ) 逗( )

燕( ) 偏( ) 豆( )

③小组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④质疑释疑。

4.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录音范读,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它们都说些什么呢?用"--"划出。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介绍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节涛反复研读、体味。

(2-6节教学动态控制,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编排教程。)

①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③第4节:什么叫"逗点"?

出示: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是什么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④第5节:结合课文理解"编队"。

出示:大雁在编队南飞,像不像省略号?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⑤第6节:借助插图理解"年轮"。

(4)朗读第2-6节,尝试着连起来背诵。

(5)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5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5题。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来摘录)

二、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模仿课文写诗句。

3.背诵全文。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变化井动脑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第1题。

(2)反馈、订正。

(3)齐声朗读第2~6节。

2.学习第1、7节。

(1)自由读第1、7节,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第1、7节。

(4)背诵第1、7节。

(5)完成<作业本)第4题。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学习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

老鼠搬家就要地震

蜻蜒低飞天要下雨

迎春花开春天来临

(3)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节好吗?

(4)体味诗句的表达方式。(重点研读第2、3、4、5节)

(5)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学习课文写法仿写1-2节诗句。

举例:

①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挤满天空,

大雨即将来临。

②河里的水结了冰,

不就像光滑的镜子?

大自然在河面写着:

寒冬已在跟前。

(6)学习交流片断,进一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6题。

(3)尝试着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教学过程】

一、引题、结合《春》和《济南的冬天》导入新课、析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

2、做读书摘要。

三、第一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

1、出示尝试题、学生默读尝试题。

2、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

3、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习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讨论完成尝试练习。

4、检查、肯定。

5、归纳总结: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四、第二次尝试、理解文章说明的生动性

1、出示尝试练习题。

2、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合拢书,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

3、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根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对照、加深体会。

4、学生讨论、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5、信息反馈,归纳肯定。

6、齐读课文一、二段,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第三次尝试、编写读书摘要

1、提出尝试要求。

2、学生跳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习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再连缀成文。完成尝试要求。

3、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互相订正补充。

4、反馈信息,给予肯定。

5、出示教师的摘要,学生对照自己的摘要作为参考。

六、课堂小结(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2

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本段是按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

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

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天:叶子籁籁落下,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风雪载途

的寒冬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

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

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提问:第二自然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

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

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指名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仔细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密。

“植物生长荣枯’树“桃花开”,“动物的养育往来”对“燕子来”,两两相对,十分严谨,体现了作者对语句的精心组织。

七、小结本课。

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八、课后作业:

熟读第一自然段,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

(二)默读第六到十自然段。

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

首先是纬度(7)

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8)

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9)

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l0)

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说?为什么?

明确答案: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2.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

学生在第六至十自然段中对所举的例子作些评点,注意举例时的语言。

①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②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

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③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④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三)齐读第十一、十二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将问题的答案在书上标记。)

①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还可以利用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也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三、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有什么作用吗?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地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标题形象、生动,颇具文学性。

四、小结。

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说明的基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因此,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或以时间为序,或由主要到次要,由一般到特殊。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六、课后作业。

以“我的卧室”为题写一篇说明文,字数在300-400之间。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物候现象——物候物候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4

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展示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一节一练:

阅读课文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18、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融化”“萌发”“次第”的作用?(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19、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20、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22、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23、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24、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5、“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26、“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27、“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准确严谨,还可以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物候学。

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

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

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

三、教学策略

采用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讲解与练习等方式,按从“面”到“块”、从“块”到“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把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言,形象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设计意图】了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体──物候物候学。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及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二次走进文本,从“面”到“块”,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说明事物的特点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的。

1.什么是物候物候学?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么叫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追问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追问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追问四: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作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

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

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追问五: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追问六: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

小结: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我们感受到的是全文极具章法的美、结构的美。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了解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

(三)了解物候知识,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第三次走进文本,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练习1: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练习2: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时,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唐·杜甫《梅雨》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宋·苏轼《舶棹风》

练习3: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诗歌的理解。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高下差异)

(2)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唐·白居易《种荔枝》(古今差异)

提示:当时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任忠州太守。

现在四川有荔枝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竺可桢的观点:唐代气候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四川荔枝灭绝。──《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3)小时候的冬天,我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在湖南老家放牛(我们那儿属于江南丘陵地区)。天气很冷,太阳出来后,我们把牛赶向了山腰。那些牛儿呢,似乎有灵性,不约而同地撒欢儿往山腰去了……你能帮我解释一下吗?(逆温层现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物候知识并简单运用,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品味并鉴赏说明文的语言

引导学生第四次走进文本,由“面”“块”聚焦于某一“点”,深入品读第一段,品鉴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并品味鉴赏,谈谈这一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明确】开头一段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大自然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与花果生长、虫鸟出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显现春夏秋冬四季更迭。

“渐渐”是叶子枯黄的过程;“大地”“从沉睡中苏醒”是拟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一句“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变黄”。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有声有色,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可谓一词写尽整个冬景。

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有力的铺垫。

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组织语言及表达的能力。体会还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提示:若课堂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感受到的物候现象,为写作训练提供思路。

(五)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内容,或以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大自然  大自然词条  语言  语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