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平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附:资料补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文章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文章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闲人:清闲之人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 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 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 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 作业
①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 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 背诵全文。
9、 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一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 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教学准备: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教案,认真备好课。
2、录音机及磁带。
八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那皎洁的月亮;喜爱那朦胧的月光;喜爱那月色中的山川与草木。月亮正如横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月夜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 查一查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遂: 念: 相与:
盖: 但: 欣然: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 读一读
1、师朗读。
2、学生自读,师作朗读指导(随时正音,点拨句子停顿)。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4、教师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四) 想一想
1、整体感知
生读后思考:
这篇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后回答:(1)寻友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学生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①、作者虽贬黄洲,成为“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者句子。
师点拨: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作者与好友欣赏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 “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㈠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㈡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能整体翻译课文。
三、学中求问 问中求学
㈠ 学中求问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
㈡ 问中求学
要求:解决各组提出的问题
弄清重点词意
四、读思结合 不殆不罔
三读文章,探究思想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问题。
2、问题整理归纳
⑴ 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所见夜景如何?引发怎样的感叹?(用原文回答)概括层意。
⑵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⑶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⑷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简要说明景物特点,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⑹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问题解答。
⑴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⑵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⑶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⑷ 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 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⑹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学以致用 小试身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学而省之 评价收获
1、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这篇文章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写真生活,抒真情感。
七、学而习之 不亦乐乎
布置作业:
1、积累吟咏月亮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附:板书设计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抒情──月下感叹 旷达乐观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 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激发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背诵《三峡》,古人妙笔生花,留下千古美篇。今天再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才华横溢,名震寰宇,在文学艺术方面自成大家;但是此人命运多舛,频遭贬谪,坎坷一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一、读苏轼
教师展示苏轼的伟大成就和坎坷的人生路途。
学生可以补充发言,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如此优秀的苏轼,满腹才华,忧思国事,但时常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用文字来宽慰自己,在文学里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更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故事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感知文意。
交横( ) 竹柏( ) 寝( )
2、揭示标题:理解文章先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关于文章的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3、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走进文章,身临其境,勾划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来诵读。
教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节奏划分,学生对照纠正,并且有节奏的朗读。
4、指名来展示自己精彩的朗读,其他学生给予点评。
5、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意,了解文意要从典型字词入手,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
欣然( )起行、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 )竹柏影也、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横( )
指名回答,并且顺势翻译一下所在的句子。
6、穿越时空,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翻译,真正了解文章内容。
7、指名讲述故事,其他同学提出疏漏需要补充的地方。
8、文章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如果要改写成记叙文的话,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再进一步丰富和具体,使内容更为生动?
三、读奇景
1、寂静的夜,灵犀的心,漫步山寺,苏张二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勾画出文中两人所见之景。
2、请一位同学说说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两个人看到的今晚的月色有什么特点?苏轼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奇景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四、读心境
1、优雅,寂静的承天寺,苏轼和张怀民雅兴从容赏月,此时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找出典型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
2、结合文意,揣摩句子,你认为要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一轮寺月,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充满了种种情趣。一个闲置的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让“苏轼”与我们同行。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