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推荐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推荐度: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简单的排列。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的教学目标为:

学生经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学关系。

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二、说教学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为了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我创设了小学生最喜欢的动画人物孙悟空带大家去花果山游玩这一情境引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教材看,只提供了衣服搭配一个情境,为了让学生有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安排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即衣服搭配。饮食搭配。路线搭配以及照相搭配,每一个活动将孙悟空融入其中。每一个活动都让学生感受到这四个活动的层次各有不同。但每一个活动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每一个学习活动。

本节课,设计了搭配衣服、搭配路线、搭配食物这样三个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活动,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寻找规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在搭配衣服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独立操作,直观感受搭配的方法。然后通过汇报及学生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按一定顺序搭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的现象。接着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搭配方法,在汇报时引导学生评价,让他们认识到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和技能。让学生总结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今后学习相关的组合知识打下基础。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3、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为:(1)运用分数的初步知识,通过把长度单位分米改写成用米表示的分数,把货币单位几角改写用元作单位的分数,说明这些分数还可用小数来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2)初步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理解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一位小数读、写法。

本课题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4、教学目的:

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而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时的知识目标。

(2)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作为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3)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可作为它的情感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5、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概括出整数、小数的概念,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三、说学法

“由教材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教学策略告诉我们,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例1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接着让学生尝试学习例2,迁移类

推出任何十进分数都可用一位小数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数含义。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一看,价签上的数,你见过吗?

2、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说

1、这些老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啦!

2、读小数

这些小数你会读吗?

大家读的都很好,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读的?

(可以结合25、25来读)

3、现在会读了吗?

再读:出示6张幻灯片。

4、同学们读的都很好,那这些小数表示的价钱到底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填表)

5、同学们能很快的把小数转化成几元几角几分,反过来把几元几角几分化成小数还会吗?

二、结合元角分理解小数的意义

1、1角=()元

2、借助课件理解意义:

因为1元=10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1角用分数表示是

1/10元,写成小数是0.1元。

3、学生数算理。

4、有了这个经验,6角呢?

6角=()元

9角=()元

51分等于几元几角几分?

7分呢?

15分呢?

小结:大家借助了1元=10角1元=100分这样的实例得到1角=0.1元1分=0.01元,现在你能借助手中的米尺来发现这里面的小数吗?

三、结合长度单位来认识小数

1、1、3米和1、30米有什么不同?

2、介绍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3、介绍刘徽

4、练习

四、全课小结,回顾开头,宣布歌唱比赛的结果。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情境创设引入比较新颖,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且又有自己的创新,将龟兔赛跑引入本节课中,让学生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问题“谁跑的路程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做到了问题导学,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简洁明了,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对比概括计算公式。

设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通过测量出每个边的长度,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通过学生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导每个算式中不同的数代表不同的含义,最后得出最简单的一个作为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练习题设计有始有终,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概括出本节课的新知后,首先解决了本节课一开始的龟兔赛跑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练习用公式计算。又采取了不同形式巩固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判断中有易错点和难点,突出了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最后又以计算拼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的周长提高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周长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方法,并且强调了重合的边。

四、教师的讲解清晰,重难点强调比较突出。

长方形周长公式中小括号的作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倍数关系,单位的统一,拼接方法和周长不能相加的原因等等,几个突出的重点都做到详细讲解和强调,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对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解释不够透彻,它是两组领边的和或者是两组长和宽,这一点王老师做到了很好强调和摆图。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比较可以举一些实际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大小和不确定性,增强学生生活感受意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A、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说目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c、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D.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E、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在上课小猫钓鱼的故事得到平均数,进而介绍“移多补少法”。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习内容了解之后,我便出示男生和女生的投球情况统计图,进而由教师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三、练习

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之后,教师出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平均数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常见性。

1、通过二道判断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

2、出示游泳图,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2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药节约用水。

通过以上这些信息的出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课后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实际问题排队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后面教师制造矛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加深总数÷份数=平均数的印象,使学生理解逐层深入,达到掌握方法的目的

三、练习具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判断题是说明了平均数的含义,游泳池的平均水深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3道题是计算题,帮助学生熟练平均数的算法。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

①5+5+3+3=16(元)

②5×2+3×2=16(元)

③(5+3)×2=16(元)

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

二、谈话导入。

1、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

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

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

(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③(6+4)×2=20(厘米)

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

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背景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学过这三个知识点:

1、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三位数乘两位数。因些这节课的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由旧知迁移到新知。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列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由其是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难点:这种简便写法的算理

三、说设计理念

1、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既可以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来源与生活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

2、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自主的利用旧知迁移出新旧。

3、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算法简便化,但又不拘泥与让学生使用一种算法。

四、说教学设计

计算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枯燥和乏味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尽量让计算的素材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联系在一起,既达到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来源与生活问题,也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为结果比较大,而且还要是中间或末尾有0,这样的计算背景,学生平时的生活很少接触到。所以我设计时也为这个问题而烦过,如果不创设情境,直接引出计算例题,这样就比较枯燥,如果为情境而情境,不切实际的造一个情境,那又有背数学和生活相联系。应该说我还是幸运,在我上课的前一天四3班刚好是第一次去阅览室看,所以我的教学情境也就从阅览室里展开。课前谈话我也有意出示了前一天学生看书的照片,然后谈谈在新阅览室的感想,然后自然的引入课堂。接着我出示了一组阅览室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并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式。达到从生活情境中提练出学习内容。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这三个算式与前一课学习的区别,明确这节课学习的目的。又让学生回忆0在乘法中的特点,特别是复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算理。为下面自主探索迁移作知识准备。

然后我让自主尝试探索末尾有0有乘法,并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表格,表格中有学生喜欢的方法也有方法一、二,体现算法多样化。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来给大家展示各自的算法,并讨论比较那种算法更简便,从而总结出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的简便方法。为了解决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这个环节里又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两个练习,一个是0和非0的对位,还有一个是积末尾补0。在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我直接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解决。重点强调了因数中间0不能漏乘。

在练习方面,我设计了看谁的眼睛亮,通过找错误,再次突破本课的重点。一题是因数末数一共有二个0,而积的末尾应该有三个0。还有一题是因数中间0不乘的。第二练习的围绕课开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阅览室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引出两个合理的建议,并渗透了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最后一个问题还渗透了乘法的估算和13乘105,两位乘三位数第二个因数中间有0有乘法。因为新教材的乘法第二个因数只学到两位,所以我本来想这块内容当作是拓展内容的。

五、反思

1、在列竖式时用口算的方法来列可不可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数学书本,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这两种方法在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等等。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

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活动内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学生依据个人的不同经验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极星的方向。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听口令做动作等,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

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坐着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方向的认识。接着我让讲台前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变换方向进行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转个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区别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一说校园中的建筑物在学校的大体位置。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好方格的校园平面图,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设计,反馈。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亲身经历画平面图,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设计了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周海军和王小娟同学上学可以怎样走?(练习一第3题)

2、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北(上)

(左)西—|—东(右)

南(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年级  年级词条  数学  数学词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词条  
说课稿

 小学英语全英说课稿

小学音乐说课稿推荐度: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度:小学科学说课稿推荐度: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推荐度:小学科学的说课稿推荐度:相关推荐小学英语全英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