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算理,学会求两个数的饿最大公约数的饿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举出一组互质数

2、写出36的约数,60的约数,36和60的公约数,36和60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1、提出问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用上面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很不方便,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2、教学例3

我们可以这样想:把36和60分别分解质因数,把他们的最大公约数12也分解质因数,观察以下,他们有什么联系?

观察、比较、议论:

(1)36和60的公有约数是几,全部公有质因数的连乘的积是多少?

(2)36和60的公有质因数与他们最大公约数12的质因数相比,有什么发现?

(3)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议论。

3、巩固练习

4、试一试求下面两题的最大公约数。

5、教学例4

(1)求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2)引导学生探求观察思考

观察上面三组数和他们各自的最大公约数,发现什?

6、教学例5

(1)求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这些数的最大公约数

(3)教师学生共同

(4)练一练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三、布置作业

反思:我认为这几点我做的不好:

1、没有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两个数全部共有质因数连乘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在下面的练习中学生知识照搬照抄。缺乏灵活性。

2、对于有特点的两组数:互质数和约数关系时的教学缺乏举例,与学生的自我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P26页例题及“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 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 24×12 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学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增进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预习要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和 和

回忆:什么是通分?通分时,用谁做公分母?

2、计算下面各题

通过练习,谁来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

(1)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通分时,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计算最简便。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引导观察

根据这一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2)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3、探索算法

(1)估一估

(2)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方法

(3)交流算法

提问:为什么要将异分母变成同分母?

(4)课件演示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4、即时练习

3/4+5/8

9/10-1/6

5、归纳算法

提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课件出示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课本试一试

请学生先计算再说一说淘气和笑笑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2、数学小医生

3、算一算

2/3+1/8

3/4-1/6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巡视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四、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认为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先通分,再加减)。

2、在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应该注意的事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通过对商末尾有零的除法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位数除法法则的认识.

2.理解商末尾添零的意义,掌握商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末尾添零占位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并比较熟练地计算这类除法题.

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52013= 90018= 24048= 75025=

720036= 910013= 64016= 96024=

在口算过程中说一说 52013 24048 910013是怎么想的?

2.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订正板演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特别要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那一位商0.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说明同学们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掌握得很好.

出示例 14 782023=

师:除数由一位变成了两位数,仍然是商末尾有0的除法,你们还会做吗?

2.教学例14

(1)学生试算例14 782023=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在下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尝试做题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2)教师提问: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为什么?被除数十位上的商是4,已经没有余数,为什么还要在个位上商0?(将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3)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种见解.

因为根据除法的计算法则,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对着那一位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要在那一位上商0,所以商的个位上就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商虽然是4已经除尽,但个位上的0除以23仍然得0,所以商的个位应写0.

因为782023商的首位在被除数的百位上,商应该是三位数,所以应该是340.

因为除到被除数的百位商3,除到被除数的十位商4,表示商是34个十,也就是340,所以个位要写0.

如果商的个位不写0,商是两位数34,不表示三位数340,经验算3423不等于7820,所以商不是34.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见解充分给予肯定.然后指导商写得不完整的同学把商写完整,从而使学生再次体会到,做除法时除到被除数十位正好除尽,而个位是0,只要在被除数个位上补0就可以了.

注意:教师要强调这个0不能丢,并用红色粉笔描一描这个末尾0.

(4)对比练习

把倒排的被除数改成7830并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试做.想一想这道题与刚才例14有什么不同?做题过程中有疑问同桌可以议一议.

结合板演竖式提问:当十位上商4后,出现了余数1,为什么还要把被除数个位上的0移下来?

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十位上的"余数1表示一个十,把个位上的0移下来,余数则表示是10.

提问:商的末尾不添0行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商末尾不添0,商就不是三位数,也就不能表示3个百4个十,而只是34;若商末尾不添0,根据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验算结果也不等于被除数.

教师提问:比较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口述:相同点都是商末尾有0的两位数除法.

不同点前一道没余数,而后一道有余数.

3.反馈练习.

918054= 577854= 374931=

全课小结

商末尾有0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余数,商末尾的0必须写上.一种是有余数但不够商1时,也要用0占位.为了防止商末尾的0丢掉,可在计算前判断商的位数.计算后进行验算.

随堂练习

1.笔算.

2.判断.

(1)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也就有几个0.( )

(2)被除数的末尾有0时,得出的商末尾可能有0.( )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错在哪儿,讲清理由.)

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学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词条  小学  小学词条  小学数学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小班教案

《秋天》小班教案推荐度:我的名字小班教案推荐度:《剥橘子》小班教案推荐度:红红的发卡小班教案推荐度:《好玩的玩具》小班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实用的小班教案模板汇总...(展开)

教案教案

 语文教案:鹤群

语文教案:鹤群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展开)

教案教案

 锅碗瓢盆交响曲教案

锅碗瓢盆交响曲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锅碗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