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情况调研的报告
关于县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情况调研的报告
篇一:关于县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情况调研的报告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我县提出了“对内作强,向外扩展”的战略,得到了有识人士的积极响应,有一批敢于吃螃蟹、勇于开拓创新的农业生产能手,大胆迈出县门到外地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闯出了一条外出创业的新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为更好地总结经验,激励更多有胆识、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走出家门到异地创业,拓展更大的空间,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008年11月21日至24日,县委、县政府组织了考察团,在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侯德耀,副县长陈俊的带领下,专程赴我省XX市XX县,对在该县承包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的徐闻乡亲创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基本概况
XX县隶属广东省XX市,地处粤北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面积2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万亩,其中水田23万亩,旱地6万亩;下辖 7镇l场(龙仙镇、坝于镇、江尾镇、周陂镇、官渡镇、翁城镇、新江镇、铁龙林场),156个村委会;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农村劳动力 12万人。近几年来,该县积极调整作物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重点发展以粮食、糖蔗、蚕桑、蔬菜、水果、兰花、黎塑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三华李、六里柑、九仙桃、兰花、连溪米面、溪黄草冲剂、马牯塘蓬等久负盛名,是“中国三华李之乡”、“中国九仙桃之乡”、 “中国兰花第一县”。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34.2:28.8:3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农村经济总收入35.89亿元,同比增长8.16%;农村人均纯收入3809元,同比增长8.3%。
二、徐闻人在XX县投资承包土地发展农业情况
1997年,XX县陈国养等人受XX县招商引资的带动,到该县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甘蔗、桉树等,获得了成功。在他的引导带动下,徐闻人陆续到XX县承包开垦荒山荒地发展种植业,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至目前为止,XX县在XX县投资发展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3000多人,建有农林场、蔬菜基地151个,总面积80272亩,其中:桉树基地有56个,面积60652亩;甘蔗基地57个,面积17450亩,今年估产70000多吨;剑麻基地1个,面积300亩;桑蚕基地lo个,面积500 亩;蔬菜基地10个,面积200亩;桉树育苗场3个,面积50亩;木薯基地12个,面积1000亩;水果基地1个,面积120亩。另成立机耕车队l个,拥有胶轮机20部、铁轮机4部(其中机耕车队10部,散户14部)。共计投资6300多万元,现产值预计超过2亿元,其中:种植桉树投资4500万元,产值 2亿多元;甘蔗投资1300万元,今年产值2000多万元;机械设备(胶轮机、铁轮机、运输车、工具车、小车)投资500多万元。据了解,明年还计划新增投资2000万元创办切片、刨片、胶合板厂一家,新植桉树2万亩,扩种甘蔗3000亩,扩种木薯5000亩、水果300亩,蔬菜350亩。
徐闻人在翁源承包流转土地发展农业的人员构成主要是:1、农村一些有胆识的农民和种植大户;2、一些企业改制后的下岗职工和党政事业单位的退休、离岗退养人员;3、在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地区工作、经商办企业的徐闻籍老乡。他们在XX县发展农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思想观念的转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当地群众直接受益,土地价值倍增。每年提供给当地土地租金205万元。桉树地租以每亩20元计,6万亩共计租金120万元;甘蔗地租以每亩50元计,17000亩共计租金85万元。通过精耕细作,大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提升了土地的价值,使翁源的荒山荒地变宝地,土地租金从最初的每亩5元提高到现在最高每亩50元。为当地农民及闲散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当地劳力受雇直接收入2635万元。其中,桉树每年每亩除草、施肥人工50元,6万亩共计累计300万元;桉树种植每亩人工130元, 6万亩累计780万元;甘蔗每造每亩人工350元,17000亩共计595万元;砍树每吨60元每亩8吨,每年砍2万亩,共计960万元。
(二)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徐闻人在翁源发展的相关产业每年可为当地的财政税收获得1500多万元的收入,其中仅林业和甘蔗就超过了1000万元。此外,几千徐闻人在当地谋生,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需求极大,有的甚至在当地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为当地的服务行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入。
(三)夯实了农业基础,转变了当地农民的传统观念。徐闻人到翁源发展农业,带去了徐闻的管理经验、耕作技术和优良种苗,推动了当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良种覆盖率,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并冲击了当地群众传统的生产习惯和观念。过去,当地40岁以下的农民一般都是选择外出打工,现在很多人都自发回到家乡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收入大幅度增加,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群众的称赞和肯定。
三、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徐闻人在翁源投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产品加工还未配套。由于XX县目前尚未建有林木加工厂,这几年林业迅速发展,林木的加工和销售成为桉树业发展的瓶颈。建立一个林木加工厂是徐闻投资者的迫切要求,然而申请审批手续一直无法办理,如何理顺关系建设木材加工厂成为当务之急。二是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从我县外出租地的现状看,主要是能人带动、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发流动三种类型,投资者还未建起农业合作组织,各自经营,缺少联络与沟通,缺少团结协作精神。三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树木被盗砍,甘蔗被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当地群众无理取闹等事件时有发生。四是相关的服务滞后。在掌握与翁源类似的“外出农业”发展模式的信息资源和劳力输出培训工作方面,与徐闻人外出租地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各级政府的引导、服务工作还相对滞后。
四、启示
徐闻人在XX县创出了的“外出农业”发展模式,是徐闻农业“对内做大、对外作强”发展理念的成功体现,充分展示了徐闻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徐闻现代农业的成果,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一)促进了两地农业交流,共谋发展。XX县原先没有开发利用坡地种植甘蔗和开辟荒山荒岭种植桉树的经验,当地群众不相信能产出好效益。徐闻的种植能手在那里大胆种植甘蔗、桉树等农作物,带去优良的种苗,使用机械化耕作,有效地解决了土地规模经营、耕地撂荒和技术落后等问题。翁源、徐闻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促进了两地农业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为加快发展共同致富提供了有效载体,促进了两地农业的双赢。
(二)拓宽了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往,徐闻人一般都是到珠海、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区打工,以初高中毕业或者是辍学在家的年轻人为主,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没有一技之长,靠年富力强吃青春饭,因而劳务收入比较低,难于立足。随着一批种植能手的崛起,他们有超前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开拓的视野、过人的胆识和先进技术技能,主动走出县门投资创业,既解决了土地制约的瓶颈,又增加了收入,拓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
五、几点建议
徐闻“外出农业”对于打响本地农业知名度,从发展“徐闻农业”到发展“徐闻人的农业”,做大做强我县农业经济,有效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不断增收,实现共同富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借鉴意义。我们要认真总结“外出农业”的经验,探索发展“三农”的新途径新办法,全面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建设。
(一)加强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去年10月,我县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定为“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试点县”。我县每年新成长的劳动力近9000人,农村富余劳力8万多人,待岗、下岗职工接近1万人,就业形势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徐闻人除了在翁源承包土地外,外出海南、广西、云南及省内雷州、廉江、粤北山区承包土地发展农业的还有上万人,面积达20多万亩。“翁源模式”既是鼓励农民外出创业的好模式,又是一条农村富余劳力输出的好渠道,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要加强这方面的信息收集,积极引导,提高外出创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二)加强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目前,我县经过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已有5万多人外出务工。但是,我县仍存在劳动力素质与用工单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扩大培训效果。我们应当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等方面的劳动力需求,开展有关的技能培训和法制教育,以提高富余劳动力的创业发展能力、择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创业者的影响。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典型,充分利用公开栏、黑板报、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采取专题报道、开辟专栏、书写标语、宣讲对谈、制作专题片及组织外出创业先进典型深入乡村巡回报告等形式,请外出创业人员讲经历、谈体会,介绍外出创业中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形象生动地反映外出创业人员勤劳致富的事迹,从而鼓励更多的徐闻人走出去创业。
(四)落实措施,积极推动回归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我县5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他们除了在自己的家里建起新楼房外,还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捐款近2000多万元。广大外出创业者在赚到财富的同时,返乡创业成为了首要追求。我们要因势利导,推动“回归工程”,吸引和支持外出致富能人带回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返乡进行二次创业,为农村经济繁荣和各项社会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对外出人员自带资金回乡投资置业的,除享受县的投资优惠政策外,也应按投资金额多少予以奖励。县委、县政府不定期召开表彰大会,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归家乡投资置业的优秀人员进行表彰,扩大社会影响。
篇二:关于县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情况调研的报告
去年以来,XX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点;生态文明和谐家园建设的落脚点;改善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立足点来抓。正式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明确了“34567”空间布局(即到2016年,集中整治3条线,重点建设4个示范镇,努力打造5个样板村,治理改造600个自然村,精心建设70个中心村),按照“主抓示范点、延伸示范线、打造示范圈”的工作思路,推动美好乡村建设。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规划引领,完善机制,扎实推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乡风民俗有了明显转变,文明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全县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科学规划到位,彰显乡村特色。按照“一镇一景、一村一特”的要求,科学设计各中心村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完成全县6个重点示范村和14个非重点示范村的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6个重点示范村的不同特点,按照“产业支撑型、整村重建型、旧村改造型、能人带动型、城郊商贸型”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使中心村建设凸显内涵、提升品位、形成亮点。
二是健全机制到位,狠抓工作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及时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各级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机制,对口支持、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选派干部、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干部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分工到人。同时,严格奖惩兑现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对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同志优先提拔使用。
三是扎实推进到位,打造特色亮点。对照省考核办法以及“五级创建”标准,补缺补差,推动重点示范村建设,积极打造独特魅力的示范村。重点完成了示范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管网配套,绿化栽植,提升村容村貌,完成十里、和平、林桥公园建设,实施了十里村、桃花村、相官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工程。完成各个示范村水冲式公厕、公交站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四是宣传引导到位,营造浓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美好乡村的建设成果,今年以来,成功举办首届“美好乡村我的家”摄影展活动;舜山林桥村、张山桃花村迎接16个国家驻华新闻官考察,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在中央电视台七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播出了《来安水乡之旅》,宣传美食来安、生态来安,提升了XX县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
五是村民自治民主公开到位,完善制度管理。把推行村务公开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项目的实施中,切实做到了村务公开内容、形式和程序“三个到位”,做到了村级财务收支逐笔公开。在意见征求、决策决议、项目推进等各个程序中,充分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最大程度的体现群众的意愿;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做到项目推进与制度建设两不误、两促进。
六是环境整治到位,展现美好风光。以垃圾污水整治为突破口,组织开展“去脏、除污、治乱、造绿”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活动;此外,实施乡镇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由政府花钱买服务,建立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加快田、水、路、林、渠综合配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打造“水清、流畅、岸绿”的村庄环境。采取乡镇互助和林场、乡镇结对共建的方式,推动森林增长工程的实施,提升乡村绿化水平。高标准实施环村林带建设和村庄绿化,建成绿色长廊2245亩。
七是财政引领到位,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集中投入、捆绑使用”原则,先后整合小农水建设、革命老区建设、农业三增、农业科技、土地整理、标准化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共计约9000万元,投入美好乡村建设;今年以来,县财政已投入4亿元资金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有效推进了6个重点示范村的建设。
八是产业发展到位,夯实经济基础。根据各村的不同产业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要素保障、示范引领、产业带动”,积极引进牵动力强的农业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建设,打造村级特色产业,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新安镇十里村引进总投入资金1.2亿元的2000亩特种青虾养殖项目,目前已建成1000亩,预计年产值近4000万元;汊河镇相官村以综合养殖业、无公害蔬菜产业为产业支撑,共建有露天蔬菜600亩、各类蔬菜大棚500多亩和无公害蔬菜基地1100多亩,被评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汊河镇黄牌村开展第三产业城郊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将地缘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舜山镇林桥村、和平村现有苗木花卉近2万亩,占该村面积的98%,引进深圳百思德公司协议投资10亿元建设6000亩苗木展示区;张山乡桃花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全村蔬菜种植面积4000余亩,其中大棚蔬菜2129亩,桃花、绿康蔬菜示范基地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不接地气,与实际脱轨。规划没有走在前面,仓促做规划,室内做规划,情况不清电话询问遥控做规划。规划人员不能充分了解当地地形、地貌、地势、产业发展、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考虑问题欠周全,规划书做的图文并茂、绚丽多彩,实际操作时,华而不实,很难落地。公共设施布点按理论布点,特别是公厕、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池、垃圾房的规划,项目在建时,有臭味、异味、噪声,离居民居住点太近,容易遭到村民反对,实际操作时到处换地方。参与修编审定的乡(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或是不够专业,或是为了应付过场,怎么规划怎么好,造成规划脱离实际,起点不高,或是层次低。项目规划与用地规划脱节,导致规划“无地放矢”。
(二)建设实施管理难,存在矛盾大。长期以来,农村建房处于管理无序状态,建房不规范、不统一、零乱散,倚路一字型发展,一条马路两排房想盖多长盖多长,或是摊大饼式铺天盖地,杂乱无章;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涉及少数农户个人利益,农户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移一棵树,少则上千;拆一个旧猪圈多则上万,项目建设经常受阻。有的地方对规划设计的观念不同,要求不一样;导致规划七改八调,建了拆、拆了建,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有的地方好大喜功,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盯着大门楼、大广场,大办公楼做表面文章,有了面子失去里子;有了外形失去精神,引起群众的反感,走了形变了味;同时农村土地村庄整治后,新建安置点存在规模过小、人口偏少问题,有可能成为二次空心村。
(三)村庄“空心化”,管理整治难。农房破败多,农村老房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的,破旧程度大,多成危房。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经商,很多民房空闲,房空楼空,院落荒芜。呈现多种类型:一是全家外迁型,全家弃土离乡,房屋荒废;二是一户两房型,在城镇购房或建房,农忙回乡务农,农闲离乡回城,房屋处于闲置状态;三是留守型,儿孙们住在城镇,老人留守农村,形成“空心化、半空心化”村庄。此外,几户、十几户的零散小村庄,还有一定比例。很多村庄处于衰败状况,等待村庄撤并和整治。
(四)乡村干部思想认识缺位,重硬件轻软件。认为美好乡村建设就是拆旧房、建新房,搞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庄美化、亮化、硬化等硬件建设当成了全部内容,忽视村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乡土文化、乡风文明的建设,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其他指标,则“讲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还有的对与美好乡村建设有关的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的有关政策没有吃透,致使实践中有关工作协调不足、衔接不够。
(五)缺乏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的传统农业、常规种植仍然占主导地位,大多数中心村无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产业,更是不能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些村虽然有一些但是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样样有一点,但样样不经典,农村合作经济和适度规模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龙头企业,“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没有普遍形成,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不明显。
(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包办代替。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还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致使部分农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上面热,下面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的群众对美好乡村建设主动性不够,存在观望态度。
(七)资金整合机制不健全,合力未形成。美好乡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管理维护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每个中心村的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乡镇财政大多为吃饭型财政,村级集体经济也十分薄弱,乡镇经济压力大。涉农项目分散,资金难以有效整合,只是进行简单的归并。乡镇、村以及农民投入较少,除个别中心村外,社会资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也不多。
三、建议与对策
根据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步工作中应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促进美好乡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强力推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设计规划,引领美好乡村建设方向
注重规划龙头作用。一要完善规划体系,注重规划间无缝对接。坚持全域规划理念,把一个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村庄布点规划、精品线路、中心镇、中心村等区块布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乡土民俗文化规划,互相衔接,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二要上下联动做规划,规划设计单位必须与县乡政府有关部门、乡村干部、村民代表共同研究编制规划。三要深入实际做规划,规划人员一定要到村庄内部、田间户头掌握实情做规划。
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以规划统领设计施工,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七分力量搞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乡镇规划,国土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因地因村制宜,制定符合当前,兼顾长远的建设用地规划和村庄发展规划。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方便生产、改善环境,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要求,在集镇四周,中心村地块,交通便捷的基层村规划点,留有建房预留地,鼓励新建房户到规划地建房。建设部门搞好农民住宅建设的立面、层高、建筑风格的管理。农民新屋的建筑风格体现地方特色,跟上时代潮流。提倡多层空间发展,底层留有工具库、车库,屋内功能多,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真正做到“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既节约了土地也优化了村庄布局,促进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用活土地置换政策。大力推进土地置换与村庄整治撤并结合,消灭空心村,容并零散村,建设中心村,逐步淘汰过于分散的自然村落,引导小村向大村集中,穷村向富村集中,偏远村向交通沿线村集中,集镇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建立中心村土地流转机制,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对中心村规划用地实行统一征收,分类制定征收标准,有偿使用并简化报批手续,对土地置换村庄整治的安置点实行直批直换、直收直建。政府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支笔审批制度,严禁乱批乱建、不批先建。
(二)健全工作机制,破解美好乡村建设难题
一是健全工作合力机制。政府主导是核心,政府支持才能快,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村直接抓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考核调度机制。实行周通报、月调度、季评比的奖惩激励机制,按照“3+1”(责任人、路线图、时间表+调度)工作法进行推进,制定出台考核办法,统一标准,统一尺度,严把各项工程验收关,对验收合格的示范村方可兑现相应的奖补政策;考核结果报主要领导并抄送组织部和效能办,作为各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依据之一。
三是健全村民参与机制。农民主体是基础,赢得支持才能久,美好乡村建设广大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主体。因此要广泛宣传动员、深入发动村民,调动村民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参与美好乡村的建设和管护。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并积极打造平台,将农村环境整治的“三清四拆”由村民组织施工队,群众自己办理,政府给予适当补偿,对“绿化、硬化、亮化、美化、洁化”五化小工程,可以采取邀标形式,发包给村民,采用民建民用的模式,有利化解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矛盾问题,乡村省时、省力、也省财,达到村景美、人和美。
四是健全资金整合机制。美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乡村级经济压力大,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首先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以奖代补额度;其次要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各级财政和主管部门,要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整合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指导目录》的通知要求,全面整合资金,以中心村规划为核心,所有涉农项目资金必须项目围绕美好乡村转,资金围绕项目转,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再次要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最后是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要盘活中心村土地资源,采取流转、租赁、一次性补偿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旅游业开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中心村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功能聚集的示范作用。
(三)强化产业支撑,助推美好乡村建设发展
一是注重产业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美好乡村富在产业,村美人富是根本,要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最能让群众接受的产业,量身定做各中心村产业发展规划,为美好乡村建设注入产业发展持续动力。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我县注重打造现代农业“五朵金花”,突出抓好大英有机稻米示范区、嘉吉肉鸡养殖示范区、舜山林桥苗木花卉示范区、半塔罗庄葡萄示范区、张山桃花蔬菜示范区的建设。
三是在专业化上下功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特。林桥村、和平村形成苗木花卉专业村,桃花村形成特色蔬菜专业村,罗庄村形成良种葡萄专业村,十里村形成特种青虾养殖专业村。
四是在规模化上求突破,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以舜山为核心区,全县苗木花卉发展达到5万亩;以张山为核心区,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以大英镇为核心区,有机稻米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半塔镇为核心区,葡萄面积发展发展到2万亩。
五是在品牌化上求精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名村。打响“林桥”牌苗木花卉,“桃花”牌、小李庄“威光绿园”牌蔬菜,“罗庄”牌鲜水果,“金玉珠”牌葡萄,金弘安米业“耘泰”有机稻米等品牌,创建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以农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为依托,大力发展舜山生态观光农业,汊河景华生态、小李庄的都市休闲农业,以张山桃花节、罗庄葡萄节为抓手发展半塔革命红色旅游、杨郢风能银色旅游等乡村旅游业。
(四)注重管理的长效性,巩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
美好乡村建设要将创建与保护紧密结合,即要按照规划设计标准完成建设,又要切实加强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河道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县乡村户四级同创,一是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包括卫生保洁、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管理维护制度。二是实施长效管理实绩考核,制定保洁员管理考核办法,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院内达标责任书”,实行乡村日查、县旬查制度,与保洁员工资直接挂钩。三是加强长效管理经费保障,建立管护经费纳入县乡财政预算的保障机制。
(五)实施农村生态文化培育工程,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底蕴。
做到两手抓,克服美好乡村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实现村美人美。以提高文明素质促进村民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抓阵地,充分利用村民学校对村民生活良好习惯、健康生活方式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文明生活的素养。抓教育,引导村民改变陈规陋习,移风易俗,从思想观念上接受文明生活习惯。抓和谐,坚持美好乡村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并重,加强农村社会和谐化管理,全面推行“村民自治、村民理事会”等基层经验,调解农村多种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篇三:关于县从事农业开发经营情况调研的报告
一、我县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县农业发展历史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和农业快速增长期(1978年—1984年);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业稳定增长期(1985年—1999年);三是特色农业基地发展和效益农业推进期(1999年至今)。
我县农业经济占我县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8%,主要有水稻、小麦、番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畜禽、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主导特色产业。2004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8.04亿元,其中畜禽、蔬菜、茶叶、水果、田鱼分别占37.0%、17.0%、11.1%、9.9%、2.9%。
二、我县农业优劣势及机遇、挑战分析
我县农业具有特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农业基础扎实等优势,同时存在农民素质不高、产品结构层次低、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投入力度小、农技队伍不健全问题。面临机遇中央重视“三农”、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省市 “百亿”交通工程启动等机遇,同时面临wto冲击、农产品绿色壁垒、自然灾害频发等挑战。
三、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主要内容
(一)调整基本原则
1、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势资源开发相结合
坚持以林、山、水、区域品牌等特色资源为优势,以独特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国家级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带动,大力开发有资源优势,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2、农业结构调整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向优质化、多样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要求。
3、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相结合
坚持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抓手,以开发绿色有机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深加工技术及设备为重点,以农资、良种、生产、加工、储运、包装、保鲜、营销等环节为切入点,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进农产品品质、产业链、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加工转化程度,促进农产品市场的高端化和价值链的增值化。
4、农业结构调整与相关产业发展相结合
坚持“开放、优化、互动”原则,充分利用我县生态环境、山水文化、旅游风景区等独特资源优势,结合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开发能带动农业发展的相关产业,完善农业生产现代服务业,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环境,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5、农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县建设相结合
坚持科学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生态县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业、生态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农业结构调整与强村富民相结合
坚持“强业、壮村、富民”原则,一切从各乡镇、村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不断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民致富,逐步实现“村级低保”,推进“139富民攻坚计划”的实施。
(二)产业基本构架
1、县域特色资源开发产业带
利用我县水资源充足、水质良好,林业资源丰富、林区自然风光独特和国家级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优势,进行有机地结合,做到保护有力,开发有序适度。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保护境内各大溪流水体质量。大力开发林业、水资源等,形成特色资源开发产业带。
2、沿山名特优绿色产业带
利用我县山区生态环境优良、山地面积较大、农村劳动力富裕、农业基础比较扎实、特色农产品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瓯北、乌牛、上塘、桥下等沿江乡镇的山区主要发展畜禽、蔬菜、乌牛早茶叶、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山区乡镇重点发展蔬菜、畜禽、水果、田鱼、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形成名特优绿色产业带。
3、沿溪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带
利用国家级楠溪江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特色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沿楠溪江流域主要景区和林区,重点发展一批集特色水果、原产花卉、耕读文化、乡土民俗、民间艺术于一体,并融入到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风光中,具有旅游观光、劳动体验、休闲度假、现场购物等功能,形成富有休闲性、观赏性、知识性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带。
4、临镇生态休闲居住区
利用我县生态环境优越、田园风光优美、山水文化独特、风水文化独有、耕读文化深厚等优势,在岩头、枫林、大箬岩等生活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集镇,并符合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的居住环境优美地段,适度开发生态休闲居住区,发展生态休闲房产业。
5、沿江农业精深加工区
开发深度加工农产品,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同时要在沿江乡镇工业区内规划建设农业精深加工园区,作为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深加工基地和引进同农业发展相关的企业用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重点发展产业
1、基本保证粮食稳定生产
要正确处理好沿江工业发展与粮食稳定生产的关系,既要科学合理整理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土地,为工业发展提供适量用地空间,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促进工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又要实行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面积不减少,做到工业发展与粮食稳定生产两不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整体抗灾能力;大力引进水稻、小麦、番薯、玉米等优良新品种,增加单产;在稳定家庭联产二轮承包制的基础上,引导鼓励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健全农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广应用绿色有机种植标准化技术,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粮食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总产值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2、大力提升主导优势产业
我县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扎实、山地林场广阔,培育了畜禽、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主导优势产业,发展了罗东乌牛早茶、碧莲早香柚、枫林蔬菜、茗岙田鱼、东皋红柿等一批示范基地,获得了中国乌牛早茶之乡国家级“金名片”和乌牛早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为我县农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但我县农业存在着素质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同市场需求结构的高端化要求很不相适应,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突出重点,大力提升主导优势产业,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个重要任务。主要发展蓄禽、蔬菜、茶叶、水果、田鱼等主导优势产业,重点推进蔬菜、茶叶、田鱼、山地鸡等主要农产品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关键通过五个方面路径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加快农业产前、产后和产业链的整体开发深度。严格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分级、保鲜、营销等,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三是开展农业订单生产。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强农民之间、农民与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形成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五是规范市场监管。按照食品质量安全有关要求,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品牌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管理,规范农产品销售市场秩序。
3、积极培育有潜力特色产业
进一步挖崛丰富的中药材、林业、水资源的优势,做好中药、水、林等有发展潜力特色产业的战略研究,制订科学合理规划,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中药产业。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最具优势的民族传统产业,是国家“十一五”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我省正在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利用中药材资源的优势和制药业的基础,发展现代中药业,调整农业结构,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据去年行业统计,全球中药市场销售额达160多亿美元,近年来均以15%左右速度递增。我国国内市场销售额达8亿美元,其中进口4亿美元。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中药的用途还从治病向保健、食用和美容等方面扩展,市场潜力非常大。据报导,香港李嘉诚先生将投资上百亿元发展中药业,把中药材原料和成药生产基地建到大陆,在香港设立销售中心,把中成药销往全世界。据调查,我县中药材资源的品种约占全省的72.3%,资源很丰富,钩滕、白术、丹皮、金银花等品种非常道地,种植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种植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发展了杜仲、温郁金、浙贝母、厚朴、金银花、天麻等一批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是我县农业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好。无论从外部市场环境看,还是从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看,发展中药业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一是制订中药业发展规划。开展中药材资源调查,预测市场需求,结合产业基础,研究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并制订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培育中药生产企业。制订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我县有意向发展中药产业的工业大企业发展中药业;引进外地中成药生产企业在我县投资办厂,在山区建立中药材原料种植基地,带动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我县中药产业化。
(2)水资源产业。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资源水量仅为273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5%。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用水量的增加,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不断加重,人均用水量不断上升,将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主要资源之一。据预测,在供水保证率95%的情况下,到2010年温州将缺淡水4.19亿立方米,到2020年将缺淡水12.19亿立方米。我县水资源非常丰富,平均水资源总量34.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3850立方米。水利设施比较完善,已建成大小水库、山塘598座,楠溪江供水工程即将投入建设,西向供水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优质水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优势,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科学合理有序综合开发水资源,发展水资源产业。一是研究发展战略。根据生态县建设目标、水资源现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好我县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战略研究,并制订开发与保护总体规划。二是加强水体保护。加大对楠溪江源头及各流域水体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限制楠溪江上游发展有污染的产业,增加治理投入,减少水体污染。三是合理开发水资源。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水资源,综合开发水利发电、引水供水、瓶罐装饮用水、水产养殖、旅游观赏等产业,吸引对水源水质有严格要求,并能带动农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到我县投资。
(3)林业资源产业。我县境内山青水秀,溪流纵横,环境优美,林业资源丰富,是一个较有特色的林业大县,发展潜力巨大。充分利用我县物种资源丰富、适林地域辽阔、生态环境优美、区位交通优越、农村劳动力充足等方面的优势,开发野菜、野果等森林食品;兰花、盆景等花卉;根雕等竹木制品、旅游工艺品及木制出口玩具等产品;石蛙、梅花鹿、七彩山鸡等野生驯养业。进一步提升龙湾潭、四海山森林公园;开发楠溪江源头、五星奇潭森林公园等,建立森林生态休闲旅游网络,开辟森林旅游营销渠道。继续加大森林保护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实现林业产业化。
4、加快发展与农业相关产业
进一步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业,改善农业结构调整环境。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规模经济和效益。
(1)农业生产服务业。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机构及网络,建立特色农业专业培训机构、专业信息网站、庄稼医院、畜牧医院、良种母本园、种子种苗基地等;鼓励创办农产品销售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健全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服务能力。
(2)旅游观光农业。利用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平台,开发具有山水风情、耕读文化、动植物园、生态水果园、农家乐等功能,能开展采果品尝、体验劳动、旅游观光、农产品现场销售及吃住玩一体化等活动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提升岩头牡丹园、下日川楠溪耕读乐园、楠溪江文化书院的品位,扩大服务功能;引进有实力开发商,适度开发新的富有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实施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
(3)生态休闲房产业。利用楠溪江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山水文化、风水文化、耕读文化等特有的居住环境资源优势,在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框架内,结合旧村改造,编制位于岩头、枫林、大箬岩等生活配套比较齐全的集镇辖区内的生态休闲居住区规划,引进有实力有品牌房地产开发商,适度有序开发具有楠溪江古村特色的生态休闲房产业,提高山区乡镇土地资源的附加值,提升山区重点乡镇的城市化品位,转变小农经济陈旧观念,拉动绿色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四、加快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一个指导思想
坚持“以资源带产业,以工业促农业,反哺农业,回报农民”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县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县提前实现现代化。
(二)完善五大支撑体系
1、组织领导保障体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应切实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领导,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各乡镇、部门特别是农业乡镇、涉农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应成立农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将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相关乡镇、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完善决策机制。应制订一套科学、完善的决策程序,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开展对我县林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及名特优农产品的调查,为农业结构调整决策提供依据。应邀请相关知名专家组成农业结构调整专家组,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咨询服务。四是建立考评体系。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目标责任制要求,制订农业结构调整绩效考核办法和奖罚机制。建立农业结构调整示范乡镇、示范基地,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政策引导推动体系。一是完善规划体系。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乡镇领导、科研院校专家、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建立编制小组,负责编制我县大农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农业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健全扶农政策。围绕特色资源保护与开发、主导优势产业提升、相关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情况制订一套体系完善、推动有力、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市场信息导向体系。一是健全信息平台。及时收集有关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产品市场供需、农业投资、上级扶农政策等方面信息为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拓展发展渠道。利用我县在外开超市能人回家过春节的机会组织联谊活动,并推介我县农业及名特优农产品,通过超市平台销售我县农产品,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一步健全在外经营能人商会组织,加强联系沟通。引导在外能人回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经销公司。三是建设交易市场。在乌牛、罗东等地建立乌牛早茶交易市场;在上塘、枫林、岩头等地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交易市场,获得市场信息对称性,降低农业企业和农民交易成本,提高主导农产品市场集散能力。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建设投入,培育一批集散能力强、知名度高农产品交易市场。
4、自然灾害防御体系。一是提高农民防灾意识。加大对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对典型防灾减灾的案例进行剖析,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农户防灾意识。邀请有关从事防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相关人员进行防灾减灾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增强我县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二是健全灾害预报网络。把国家气象、防疫部门年度预报的台风、洪旱、疫情等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发送给农业企业、农户,使他们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工作。有关乡镇、部门干部要及时到农业企业、农户指导防灾工作,最低限度地减少农业损失。三是建立防灾专项预案。要制订重要农业基地及农产品的防灾应急专项预案,根据应急专项预案要求内容,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模拟演习,进一步提高实施防灾应急能力。
5、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一是完善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瓯江一级支流的楠溪、西溪、菇流、乌牛溪和主要二级支流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二是保护基本农田。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科学整合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土地。三是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县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程度,重点做好瓯江北岸、楠溪江两岸及源头、重点风景区、生态脆弱地段的生态保护。
(三)启动九大扶农工程
1、特色资源开发工程。一是制订资源开发计划。建立由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组成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特色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由相关部门组成资源联合调查组,对山区资源进行专项调查,摸清资源情况,建立资源数据库。委托有关科研院校,研究我县特色资源开发战略,帮助我们理清开发思路,指导政府科学决策。制订我县农业及相关特色资源产业专项规划,指导我县特色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二是建立资源开发项目库。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选定的优势开发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从中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进入资源开发项目库。三是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制订专项优惠政策,吸收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来我县投资开发。在媒介上介绍我县特色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区位条件和引资项目,让广大投资者了解永嘉、关心永嘉、投资永嘉。同时邀请有意向投资者召开特色资源开发投资说明会。
2、山区农业帮扶工程。一是选择一批帮扶产业。从资源优势强、产业特色浓、乡镇领导决心大的重点农业乡镇中选择一批基础扎实、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中选择一批带动面广、示范性强的基地和农户,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培育。二是建立一套帮扶机制。建立以挂钩部门扶特色基地,沿江乡镇轮换扶山区乡镇,沿江村居扶山区农业示范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扶农业科技项目,工业行业协会、商会帮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业企业帮农业企业、示范户的帮扶体系。重点扶持特色浓、开发潜力大的产业,带动面广、示范性强的基地,观念新、市场意识强、实力厚的龙头企业、示范户。三是出台一个扶农政策。结合全市实施的“139富民攻坚计划”,县委、县政府已经制订一个推动有力的扶农政策。各有关乡镇、部门要制订配套实施方案,重点扶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
3、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一是制订培训计划。要计划通过5年时间,使种养殖农户和农业企业负责人通过150个课时以上的培训,掌握3~5门农业实用技术或技能,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负责人和农户的整体素质。按照农业企业负责人和农户的文化水平、培训需求,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培训。二是创建培训载体。将已建立的科协农函大、科技局远程教育、农业局农广校等教育培训平台进行整合,在各产业相对比较集聚的乡镇建立技校,对农户进行培训。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师资力量,引进浙江省农科院、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同我县相关技校开展合作办学。组织相关农户在本县农业示范基地召开现场会,交流推广示范基地成功做法,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三是建立培训基金。建立农民素质培训基金,集成到县委、县府的层面上,结合农民素质培训计划,进行集中统一使用,进一步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捐资,扩大培训基金盘子,加强培训力度。
4、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一是明确培育对象。选择一批观念意识新、基础扎实、示范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有代表性重点农业企业,培育成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引导本县“巨龙”企业或引进同我县种养殖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相关的知名大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业,带动山区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实施培育战略。鼓励引导被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鼓励多种经济主体特别是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拉长产业链,扩大带动面。积极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名牌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创建企业知名品牌。三是完善扶持政策。根据不同特色产业、不同企业及发展阶段制订“一企一策”,在企业发展用地、用电、税收、农补、科技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有力地推动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5、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一是坚持产业化经营理念。要运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运用科学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运用产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运用市场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运用契约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建立经营组织模式。利用农业龙头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按照自愿的原则,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建合作社、合作社连农户的发展格局。三是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创建自主品牌。实行统一农产品包装和商标,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推销特色农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展“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方式,实行订单生产,稳定农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
6、质量信用建设工程。一是鼓励开展质量认证。加强对重点农业产区的主要农产品基地的土壤、水质、大气进行监测、分析,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产品生产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加大对农户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农户质量意识,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规范施肥用药,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检测项目,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动态。利用检测机构,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基地等提供检测服务,为创建农产品品牌提供支撑。三是推行质量信息披露制度。要建立农产品质量信息披露制度和质量事故报告制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站、期刊等媒体定期公布我县主要农产品质量信息,在我县主要农贸市场建立有品牌、质量安全信得过的示范摊点,引导经销商、消费者采购质量安全农产品,树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
7、农产品品牌打造工程。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创品牌。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特色浓、带动性强、潜力大的名牌企业,并积极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免检产品。二是创建特色品牌基地。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积极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国字号“金名片”。三是开展品牌宣传活动。要组织运送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类展销活动,拓扩市场销售渠道。精选有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级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举办的评奖活动,提高农产品知名度。组织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户赴消费市场大的城市、配套协作企业进行农产品推介活动。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我县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农产品。
8、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一是开发农业优良品种。引进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适合我县种养殖的优良新品种。建立种子种苗基地,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研究开发中药材、森林食品、花卉种苗等优势资源。二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理顺乡镇农技服务体制,健全农技服务机构,完善农技服务网络,不断充实专业对口的农技人员,建立一支专业业务精、服务意识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农技队伍。建立农业庄稼、畜牧医院的特色门诊,完善农业病虫害预报网络,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体系。三是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同相关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良种母本园,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改进特色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及设备,发展加工原料基地和深加工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
9、农业投入推进工程。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农业投入,并把各部门、乡镇的扶农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申报农业项目计划,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建立贷款担保机构。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增加财政的投入,为农业企业、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三是鼓励银行增加贷款。引导各银行、信用社增加对农业的贷款额度,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要建立重要农产品风险补偿机制,实施自然灾害政策保险计划和市场风险收入稳定计划,建立由自然风险基金和市场风险基金组成的重点农产品风险基金。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