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共享”这个词成为了很多东西的标签: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人们愿意将原本私有的,变为公共的,成为社会的共享资源。
每天早晨出门,附近的地铁站总是排满了“小黄车”,“小红车”,多多少少的“上班族”靠它们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不再担心下了地铁,下了公交需要步行多远,不再担心自行车失窃事件。“共享”已深入我们的大脑,渐渐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前几天看到的新闻中,专家介绍了“共享书店”。这一个一天营业24小时的小书屋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甚至青少年的慰藉。深夜,往往是它最热闹的时候。年轻人或许遇到坎坷不愿在同事面前表露出来,万般事物沉睡之时,他们来到书屋,把一切烦恼倾吐向字里行间。“共享”已埋入我们的心灵,渐渐成为我们伤口的创口贴。
还有前不久在手机上看到的,可能会推出的“共享雨伞”。我就想,如果真能推出这样的产品,那对于我这种经常忘记带伞的“学生族”倒也是个好事情。一出校门,倾盆大雨迎头倒下,这时候,从路边取到一把“共享”的雨伞,
/
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再也不会发生淋成“落汤鸡”的倒霉事儿了。“共享”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逐渐成为我们的好伙伴,提供一些紧急的帮助。
当下,“共享”好像已演变成为一条纽带,连接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我有一天去上学的时候,看见恰好有位叔叔骑来一辆“小黄车”,准备停下,我快跑上前,等待着那位叔叔关锁离开。他见我背着大书包,跑得“哼哧哼哧”,不禁和善地对我笑笑,然后示意我扫码汽车。我猛然心中一暖,交接一辆“共享”单车,人与人之间不过几秒的接触,却又似乎连接器了一个又一个人。
“共享”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公共的,那么社会上的资源也应当同样是公共的。作为社会的公民,在潜意识里就要明白,学会“分享”,共同地分享。既然“共享”,那么对待所有社会资源就应该是抱以与别人一起拥有的想法。如果大家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全社会就能建设得更好,甚至离共产主义社会都不是遥远的一段距离了。